高教贷款风险分析论文

时间:2022-07-20 10:22:00

高教贷款风险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贷款;风险;利率;产权;管理

[论文摘要]利用贷款来发展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作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在进行高教贷款时需要密切注意贷款风险。本文从高校偿还能力、利率和流动性、产权机制、贷款管理和法律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高教贷款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步幅的加大,商业银行已经逐渐脱离中央银行的直接隶属关系,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式单位,与此相对应,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银行利润最大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有商业贷款、服务收费、票据业务和中间业务等,其中商业贷款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在其所有收入来源中占七成左右。2003年12月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0万亿,如此数目巨大的存款额要求银行必须寻找优质贷款对象,保持正常的存贷比例,获取存贷差额利息收入。

在高教没有扩招以前,中国高教完全由国家财政扶持,其中捐赠、高校自办产业收入仅仅占很小的一部分。1998年开始普通高等教育大扩招以后,经过短短的4年,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341万猛增到2002年的902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7.9%迅速提高到15%,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发展。随之而来是高校面临着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师住房等后勤、教学科研用房,及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大型仪器设备购置、扩充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虽然国家财政的教育拨款也在逐年增长,但是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入学率的迅速提高相比,还有很大的缺口。

国际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即使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也不可能提供普及高等教育所需的全部资金”。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开始鼓励高等教育机构贷款进行助教,银行也注意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高校拥有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前景,两相结合在全国掀起了贷款办教育的热潮。

一、商业银行高教贷款现状

正是在政策和市场前景的鼓励下,国有银行纷纷与高校签订贷款协议,支持中国的高教建设。从各省来看,截至2002年底,山东省高校贷款达到15亿元左右;湖南省贷款23亿元;河南省高等学校已累计向各商业银行贷款45.2亿元;江苏省累计贷款额已达50多亿元;陕西省与5家银行签订贷款意向50亿元;截至2004年,四川省与各商业银行贷款受信协议也达到70亿元;贷款最多的是浙江省,贷款框架协议达到200亿元,目前已经到位60亿元。从单所学校看,西南交通大学与工行四川省分行签署了12亿元的贷款额度;工行四川省分行与四川大学签订授信额度达10亿元的银校合作协议;工行四川省分行、建行四川省分行以及光大银行等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又分别与四川省教育委员会、成都气象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成都著名高校或教育部门签订贷款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达60多亿元;南京理工大学获得工行江苏省分行总额达6亿元的贷款意向。北京市银行向13所高校贷款2.6亿元,向区县贷款5亿元。无论从各省高校贷款总额来看还是从单所学校贷款额度来看,高校贷款办教育已经成为银校合作的实施方案,但是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仍然需要密切注意高教贷款的巨大风险。所谓风险是指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它反映了投资项目未来收益的可能结果相对于投资预期收益的离散程度,这种不确定性可使投资者发生损失,也可能形成收益。但通常从风险回避的角度看,风险一般是指投资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

二、高教贷款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高教贷款具有数目巨大、期限长、利息低、无担保、信用贷款等特点,在银行贷款分类中属于长期低息贷款类。在商业银行经营中,长期贷款存在着偿还风险(呆账、坏账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而我国高教的特殊性,还使商业银行高教贷款存在着产权机制风险和贷款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偿还风险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国家财政拨款、在校学生学费、后勤收入和高校自办产业收入,其中国家拨款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教工人员经费和经常性公用经费的开支,后勤收入和高校自办产业收入在高校收入中占的比例有限,因此主要的偿还贷款渠道是学生的学费收入,高校的招生规模成为偿还银行贷款的关键因素。对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影响的主要因素有适龄学生的数量、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学校的名气、学费的高低和学校的配套设施等。

根据我国1999年第4次人口统计,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为8.77‰,尤其是城市人口下降较快,在上海市,199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是-1.10,已经出现负增长情况,在我国总人口125909万人中,城镇20~30岁青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33%,农村20~30岁青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49%,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5425.1元/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为2162元/年,这些数据说明,如果高校贷款期限是10~15年,在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下,每个高校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必然要超出现在的平均数8000元/年标准(学费4000+住宿费1000+生活费3000元),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讲,除了助学贷款,学费压力会导致大量农村学生选择其他教育方式。剩下的5.33%的城镇学生也会在学费、学校名气、师资力量、学校设施等方面进行综合选择。在偿还贷款的压力下,各高校的招生必然会出现激烈的竞争,而国家对学生的学费和招生规模也有最高限制,这使得高校未来的收入出现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果某贷款高校缺乏吸引力,在招生规模上达不到一定要求,就会使收入来源受限,出现闲置资产和师资力量,这必然会造成偿债风险。

2.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我国已经加入WTO,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对实行利率改革的呼声很高,可以预计我国实行利率改革是将来必然的趋势。目前高校贷款项目的贷款期限几乎都是5年以上的基础建设长期贷款,必然会受到利率改革的巨大冲击。由于银行的大部分利息收入来自于中长期贷款利息收入,随着利率改革,必然会出现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跟随上升的趋势,以便维持二者的利差,保持银行的收支平衡。如果存款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不变,必然会导致银行收入减少。尤其是目前盛行的高教贷款,一般都是长期大额低息贷款,这必然在银行未来的经营中形成利润压力,出现利率风险。另外,长期贷款还存在极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商业银行需要大量的变现资产,主要用于高校基础建设的贷款缺乏良好的变现能力,对贷出行而言,有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3.产权机制风险

在1998年高校扩招以前,高校的所有资产来源都是国家财政拨款,由财政拨款形成的资产当属于国有资产。学费收入部分形成的资产是建立在已有的学校固定资产的属性之上的,因此,学费是教育成本的部分补偿,学费收入形成的资产仍然是国有资产属性。虽然根据我国1998年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校长为高等学校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也类似于企业,可以参与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但第13条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第14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管理由国务院确定的主要为全国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第40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免。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这说明我国公办高校就等同于所有权属于国家,由国家委任的高校校长负责制的国有企业。高校校长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人,以高校校长为法人代表所签署的商业银行贷款协议实际上就是国有资产和商业银行的贷款协议,按照资产和所有权对等原则,以贷款形成的资产在贷款协议未执行完毕前应当属于银行所有,如果高校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教学设施落后、科研能力不强、教学质量低下,进而导致生源不足,无法维持贷款的正常还本付息,则银行应当可以将高校贷款所形成的资产划归银行所有,但根据高等教育法第38条,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他用,并且我国现在并没有对于银行贷款形成高校资产有法律方面的规定,则银行有可能无法取得相应的贷款补偿,这使得商业银行存在无法追究贷款责任主体的产权机制风险。

4.贷款管理风险

高校长期以来一直由财政拨款支持,由国家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等收入全部属于高校自由支配资金,无需偿还,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而银行贷款对学校来说是借入资金,是一种负债,必须按贷款合同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由于学校长期使用国家财政拨款,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这种管理观念的惯性,会对贷款资金的管理造成一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高校领导层对贷款资金的使用上和高校财务管理中。

在贷款资金使用上,一些高校存在攀比求洋和铺张浪费的建设和规划,过分重视“形象工程”,缺乏整体和长远的科学规划。如某大学以银行贷款建设学生活动中心,仅装修和设备费一项就达近600万元之巨,该装修已超过香港的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标准;某高校的建设规划中,中心广场占地上百亩,教学楼装修豪华如星级宾馆;某新建职院建设规划中不仅有3万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周边还建人工湖,修小桥。与此相对应,实验室、图书馆内则仪器老化、书刊过时,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且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缺乏资金的支持。对贷款资金使用不当会造成高校基建规模偏大,师资贫乏,效率低下,效益不佳,不能发挥高校自身的各种优势,造成竞争力不强,最终可能导致投资难以收回,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与流失。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由于国家对高校贷款没有明确、统一的要求,贷款资金如何核算和反映,各校做法不一。存在贷款资金与现有资金混流使用,没有专门的贷款账户,对还贷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有的高校将贷款资金的支出作应收及暂付款处理,对偿还贷款的收入则进行挂账,待未来收入到账后再作支出收入处理,如没有收入用于还贷,就长期挂账;有些高校将利用贷款建设的项目发生的支出作支出处理,如没有收入用于还贷,就形成了预算赤字;有的高校则不设专门账户,以期进行重复贷款等等。

这种贷款资金投资管理和财务管理上的不规范使学校收支情况和资产状况严重不真实,使银行的贷款回收和追回面临极大的不确定风险。

5.法律风险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高校可以申领《贷款证》或《贷款卡》,从行政角度已准许高校可以作为贷款主体或贷款担保人,但是根据现行《担保法》和《贷款通则》等法律规定,高等院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不能作为贷款的担保单位的。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资产是不能为贷款提供担保和抵押,所以目前高校的大部分银行贷款都是信用贷款,如果贷款高校无法偿还所借贷款,双方发生法律纠纷,则明显会对银行方面不利。另外,对于使用银行贷款形成的高校教育资产的所有权和受益权在我国法律上也没有体现,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公益型,高校破产基本上是行不通的,银行也没有能力来接管学校,所以商业银行高教贷款很容易面临法律风险。

三、商业银行高教贷款风险管理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教贷款面临一系列不确定的风险,但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前景来看,高教贷款还是很有市场的,通过良好的高教贷款风险管理,能够将高教贷款的风险降低和分散。

1.贷款前建立科学的评审机制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其固定资产和国家财政拨款都不能作为贷款规模的依据,所以银行在决定高校的贷款规模时,应从高校现有的现金和存款、在一定时间内的学费收入以及地区和学校的发展潜力来控制贷款规模,对未来我国人口的变化、热门专业的需求、国家的政策有正确的估计和预测,计算学校贷款规模的最大极限,建立严格的、科学的评审机制。

2.贷款后进行密切的跟踪管理

银行贷款后要求该高校在贷款行开立贷款专门账户,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贷款资金的投向管理和流量监控、分析。要对项目资金流量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把握贷款资金运行的流向,既要确保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又要确保贷款资金100%地用于既定的建设项目,减少铺张浪费和避免挪作消耗性支出或工资性支出;对于高校还贷也应该有专门账户,进行专人管理,实时掌握高校的偿债能力和确保高校按时还本付息。

3.分散高教贷款和专项准备金

虽然我国公办高校都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各高校的规模、名气、办学特点和发展理念是不尽相同的,在选择高校贷款时,可将各类高校进行细分,分别以不同的利率贷款,即使出现单所高校偿还风险,也可以通过其他有保障的高校贷款收入进行弥补;在高校贷款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提取一定的专项准备金,以减小高校贷款无法回收的风险。

4.签订合同补偿或保险补偿

在和高校签订合同时就要将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打入贷款利息中,或者通过将该贷款合同向保险公司投保,当高校无力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在一定限度内代为支付。通过这种风险补偿的办法,尽量减少高校贷款风险。

如果商业银行在贷款前进行正确的评审和考察,贷给合适高校适当的发展贷款,在贷款后给予密切的跟踪管理,并采取一定分散风险和补偿风险措施,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取得盈利并促进银校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3,17-18.

[2]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2.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1998.

上一篇: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论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目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