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两会”新闻战场拼新闻

时间:2022-07-20 08:34:30

到“两会”新闻战场拼新闻

一年一度的北京市“两会”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围绕会议展开的新闻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媒体纷纷端出精彩的“新闻大餐”以飨读者。如何在做好程序性报道的同时抓好“两会”新闻,一直是党报探索的新课题。今年,北京日报转变思路,主动出击,兵分两路,各为其版,前方后方,紧密合作,程序、新闻,双翼齐飞。在对会议报道如何更好地实践“三贴近”做了新的尝试。

今年1月14日至21日,北京市“两会”如期举行。在代表委员们热烈地讨论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同时,多年来承担会议报道任务的主力――北京日报,也做了一次突破性的尝试。除了一如既往做好会议程序性报道之外,最大的变化是在抓“两会”鲜活新闻上下功夫,无论从内容到报道形式到版式设计,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中有多项举措在本报“两会”报道史上还未曾有过:

第一次兵分两路,除程序报道组外,成立了新闻组,主抓鲜活新闻;

第一次分两个版块,除在要闻版保证程序性报道外,每天拿出两个北京新闻版刊登“两会”的鲜活新闻;

第一次围绕政府和市民关心的热点,连续制作新闻性强、有深度、引领潮流的新闻专题报道;

第一次采取了人大、政协两个新闻分组空间联动的报道模式。

会议期间,北京日报每天以4块版的篇幅对市人大和政协会议的内容加以充分报道,其中2个版的“两会”新闻。分组分版,责任到人,任务明确,版面清晰,大大扩展了两会报道空间。改变了以往“程序新闻一把抓,独家重点难体现,稿件来了版上码,一版满了转二版”的状况。正因为天地广阔了,今年“两会”报道质量和数量都超过了往年,做出一批有反响、可读性强、独家的两会新闻。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两会”是新闻“富矿”,是媒体激烈竞争的主战场

过去,在本报内部一部分采编人员中,有一个比较陈旧、模糊的观念,认为“两会”是每年代表和委员们集中在一起开的一次会,是程序性会议, “两会”上没什么鲜活的新闻。还有人认为党报做好程序性报道就足够了,抓新闻是都市报小报的事。党报到底能否抓好“两会”新闻,是会前大家讨论的热点。

每年一次的“两会”,成为最集中地反映民情、研讨民意、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舞台,大量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在这里集中展示和讨论,众多关注北京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市民,都会把目光聚焦在这里。会议期间,市主要领导及各职能委办局的负责人,均到会与代表、委员一起共商大计,这也是全市新闻消息源最集中的地方。“两会”期间一般还要召开二至三次新闻会,许多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举措、特别是大量惠民的政策,都将通过此渠道集中,“两会”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新闻“富矿”。加之近年的“两会”报道已和前些年有所不同,由以前的主要关注领导活动,到更加关注代表委员,特别是基层的代表委员,更为关注民生。这正好与都市报不必承担过多的程序性报道,更加关注民生的报道思路相契合,他们敏锐地抓住这点,大大拓展了“两会”报道空间,做出不少鲜活的新闻,如今“两会”新闻大战愈演愈烈,成为报纸、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众多媒体角逐新闻进而扩大影响力的兵家必争之地。

相比较而言,过去北京日报只注重程序性报道,对于抓会议新闻并没有真正介入,是长期徘徊在场外的“看客”,当别人在奋勇冲杀之际,我们却将大量新闻资源闲置。如今置身新闻比拼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时政新闻是党报的优长,我们不仅应当做好,而且有责任有能力做好。

二、 党报要勇于到“两会”去拼新闻

报纸是新闻纸,读者是信息传播的归宿,读者的阅读率高低,决定报纸的成败。如果报纸没有人爱看,指导性和舆论引导作用何从谈起?“两会”是新闻主战场,作为市委机关报的北京日报,更应该占领阵地,挖掘并报道好会议中发生的鲜活新闻。

1.充分挖掘“两会”上群众欲知想知的新闻、反映和解决群众的呼声与意见,这是党报实践“三贴近”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保持主流媒体地位,避免被动边缘化的迫切需要。

2.做好“两会”新闻报道,也是树立报纸品牌的重要手段。媒介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注意力经济基础上的影响力经济。做媒介就是要做品牌,制定和实施以品牌为核心的经营战略,已是媒体管理经营者的首要任务。媒体的品牌如何塑造?一条重要的策略就是要建立和维持受众的忠诚度,使自己的传播产品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认识社会、判断问题的基本资讯支点。做好“两会”新闻,对于塑造北京日报的品牌形象是大有帮助的。而品牌的树立,最终会化成经营中的“真金白银”。

三、精心策划,备足资料,紧追热点,拼抢新闻

1.会前精心策划,不打无准备之仗

新闻组连续开了几次选题会,根据北京市当前及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和市民关心的热点,选定并策划了一部分专题的题目、备选题目以及次备选题目等,选题到人,并设计了一些栏目。每位上会记者都带着选题查找资料,做前期准备。会上及时调整。无论会前策划多么周密,都会有疏漏,新的选题不断出现。因此,无论当天稿件完成后时间多晚,大家多么疲劳,新闻组都要开选题会,确定第二天版面题目,并根据会议情况,或新做或调整会前预想的选题,使其细化、具体、可操作、有新意。

2.强化竞争意识,以拼搏的精神抢新闻

在角逐“两会”新闻的战场,客观地讲,由于北京日报的几名记者都是第一次上会,对抓“两会”新闻还显生涩,一时摸不着头绪。我们摆正心态,虚心学习,靠勤奋、努力、韧劲、勇气去拼新闻。年轻记者都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两会”上想尽办法去接近采访对象,想方设法抢新闻,表现得都很出色。

3.采用联动报道新模式,人大政协两组记者形成合力

过去人大和政协是两组人马各干各的,互不通气。这种工作方式的弊端是明显的,一是记者做新闻受被采访对象局限很大;二是重复发稿。代表委员关心的热点往往是共同的,以往,一个话题两篇稿的情况比较普遍。两组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难以获得效率和报道效果的最大化。

今年虽然仍是两个新闻组分别上人大和政协,但我们强调了合作,打破了界限,创造了一种以选题为核心,人大、政协两组记者联动的模式。一篇稿件中根据需要,既有代表的意见,也有委员观点,无论是采访人大或政协的记者写稿件时,均有对方记者给予配合。这样,报道空间加大,触角伸得更远,采访更全面,科学整合资源,主题更集中。

4.从领导的讲稿外“捡”新闻

由于报道规格的原因,市级领导的稿件过去极少在4版以后的版面上出现过。今年的“两会”上,市委书记刘淇参加东城团讨论时谈笑风生,表扬了北新桥街道社区作为管理新经验的民情日记,本报记者据此采写了新闻特写“书记称赞民情日记是个创新”,并拍摄了生动的大幅照片。在请示市委宣传部同意后,这组声情并茂的稿件打破常规,登上了位于第5版的“两会”报道版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市委书记的报道上第5版,这可能是北京日报历史上的第一次。

市领导的活动除了可以按一般程序报道外,从新闻传播规律上来看,其本人又属新闻热点人物,是众多“眼球”关注的中心,与代表、委员座谈,或者就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解释时,能产生很好的新闻效应,在版面分配和处理上,可以按照新闻的原则去处理。刘淇书记的新闻最终被作为一条鲜活的社会新闻刊发,而不是严肃的工作性新闻,的确使人眼前一亮。受此启发,我们还在5版上采访刊登了吉林副市长亲自为市民解答交通问题的稿件,效果也不错。市领导在北京新闻版面上聊北京人感兴趣的话题,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四、新闻意识和操作上力图有所突破

1.创新新闻制作形式

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摘登以往是全文分段照转,形式单一,不利阅读理解。这次,在完整准确的前提下,突出了市政府工作亮点,做出了新闻标题,又配之以图表说明,使全版摘编重点突出,大气好看,可读性、可视性都较强。

过去做深度报道,可以比喻成“桔子掰瓣式”――稿件是一个长达数千字的有机的整体,内在逻辑紧密,环环相扣,很不容易分开。但从便于读者速读和版面视觉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这次做“两会”专题报道时,我们尝试采用“搭积木”的方式,由主稿、链接、各方观点、评论、照片、图表等元素组成,多种要件看起来像一堆零件,但一经组合搭配后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阐述同一个主题,并由主题向外发散,给人以思考想象的空间,制作起来也较为方便。现在看起来,这种尝试是成功的。

2.强化图表的运用,版式设计立体化

新闻传播已进入了读图时代。新闻图表化,图表形象化是各媒体都在努力的方向。图表,不再是可有可无、仅仅是美化版面的作用。图表也是新闻,是新闻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成为一种理念。

此次“两会”报道中,北京日报首次运用了大量图表,有配图需要的新闻一定配发,能够用图表现的新闻一定用“图”说话。在某种程度上,图表比文字更简洁、更形象直观并深化了新闻价值。为此我们开辟了图表专栏《2006――数字看北京》,把枯燥的数字变为生动的图象。在运作上,前方后方紧密配合,提前把数据传给美术部,两会期间共见报图表24幅,在烘托主题的同时,对数据精益求精,力求精美易读,使版式新颖现代,增强了版面的表现力、说服力。

3.注重代表委员与市民沟通互动

会上会下互动沟通是市“两会”的要求,各新闻媒体纷纷采用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上做客等各种形式来实现。目的只有一个,扩大“两会”影响,更好地吸引读者或观众。北京日报也开辟了“两会留言板”专栏,并设立了电子邮件,搜集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寻找权威人士给予解答。此专栏反响热烈,会议期间共接到读者留言上百条。如一个中学生家长来信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看法,希望与人大代表交流,记者为她找到一位小学校长,通过电话双方交流沟通,解答读者问题,读者很满意。

4.重视两会时评

两会期间共发时评10篇,人大政协各5篇,为历届两会之最。时评紧扣两会主题,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深化提升了两会报道的思想性和深度,效果很好。如配合“本市51单位接受代表委员询问咨询”稿件的时评《感受互动“精细实”》,受到了宣传部领导的表扬。1月18日配合“民意催生烟花爆竹禁改限”特别报道的时评:《三思“禁改限”》也写出了新意,抓得点准,得到好评。

五、几点启示

一是上会记者的搭配也要尽力做到辐射面宽,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文物……储备了各种专业知识、新闻背景的记者越多,越能够保证在会上获得更多生动鲜活的新闻。

二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前方后方均应设专门的报道组,前方负责采集新闻,后方负责精编稿件。采访固然重要,但包装同样重要,包括栏目设计、新闻稿件拆解整合、提要、配图、配评论等内容上的包装和版式、色彩、报眉设计等形式上的包装。包装得当可大大增加新闻的附加值。

三是编辑理念、形式、手段上有待出新。如标题制作要具象化,忌做虚题,彰显灵巧与活力;文字编排上版块化组合;“两会”照片要强化新闻性,体现生活色彩。(作者单位:北京日报)

上一篇:新闻涉及人类最重要的交往现象 下一篇:让千百万人登上“健康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