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合剂1号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研究

时间:2022-07-20 07:55:37

肝炎合剂1号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研究

肝炎合剂1号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观察肝炎合剂1号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炎合剂1号(茵陈、栀子、威灵仙、六月雪等),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5%,对照组为87.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显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肝功能指标tbil、alt恢复情况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肝炎合剂1号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肝炎,慢性/中医药疗法;黄疸型;@肝炎合剂1号/治疗应用

基金项目:连云港市卫生局科研立项(编号:局07035)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各型病毒性肝炎中,临床辨证以肝胆湿热型居多[1]。笔者从2006年12月至今采用肝炎合剂1号治疗该病40例,经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患者系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0~54岁,病程6~15 d。所有病例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2],均经肝功能、病毒标志物及b超等检查,确诊为甲型肝炎15例,乙型肝炎50例,丙型肝炎2例,戊型肝炎11例,乙型肝炎合并丁型肝炎1例,乙型肝炎合并戊型肝炎1例。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甘利欣150 mg,茵栀黄注射液30 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同时口服护肝片4片,维生素c 2片,维生素b 2片,3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肝炎合剂1号,每次100 ml,每日2次。药物组成:茵陈30 g,栀子10 g,威灵仙30 g,六月雪15 g,大黄(后下)10 g,败酱草20 g,垂盆草20 g,田基黄20 g,赤芍15 g,党参20 g,薏苡仁20 g,焦山楂、神曲各15 g,清黄散2 g(另服)。 所有病例均以2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疗程。并嘱患者卧床休息,清淡饮食,戒除烟酒,慎防外感。

2.2 观察指标

2.2.1 疗效性观测 ①主要症状与体征;②肝、胆、脾b超检查:采用美国产ge b超,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记录;③肝功能检查采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仪;④肝炎病毒性标志物检查。

2.2.2 安全性观测 ①一般体检项目检查;②血、尿、粪常规检查;③肝、肾功能检查,均采用酶学法测定;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检测指标,服药过程中如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时及时记录,并适当处理。

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5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血清alt、tbil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血清alt、tbil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无效:治疗半月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善,血清alt、tbil未见下降或持续上升。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间显效率、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40例除1例急性乙肝患者因劳累及擅自饮酒致病情反复外,其余均获效。

3.2.2 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组复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2.3 两组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 见表3。表3 2组tbil、alt恢复情况比较 注:本文全部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在规定疗程结束后继续治疗均达到显效标准,平均复常天数是指全部病例的平均复常天数。

治疗组退黄、降酶的显效率、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9.90、9.93、6.15、9.04,p<0.01或p<0.05),复常时间方面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3.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

4 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祖国医学“黄疸”范畴,多因外感湿热毒邪,加上正虚不固,脾胃运化功能失和,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胆汁横溢所致[1]。肝炎合剂1号组方针对湿热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病因病机而设,其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以祛邪为主,兼顾肝胆脾胃功能以扶正为辅。其中茵陈清湿热、退黄疸,是中医治疗黄疸的有效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认为[5],该药能利胆、降酶、退黄;栀子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其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胆红素代谢;六月雪与败酱草均清热解毒,两药有保肝利胆作用,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大黄功能清热通肠,凉血解毒,对实验性ccl4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hbsag有抑制作用,尚有降酶和利胆功能;垂盆草清热利湿、解毒,能稳定肝细胞膜,降低alt;威灵仙、田基黄利胆退黄,能促进胆汁分泌;湿热疫毒易入血分,故酌配赤芍以清热凉血、化瘀解毒,其对肝细胞dna的合成有明显增强作用,尤其在黄疸明显时,用之有利于退黄和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党参、薏苡仁补中益气、健脾渗湿,党参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调节免疫系统,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焦山楂、神曲能增加胃中酶类活性,促进消化液分泌,起到和胃消导、助运化的作用;清黄散由青黛和白矾组成,其中青黛善于泻散肝经郁火,为清肝凉血解毒之品,有抑菌抗病毒作用。白矾清热退黄,对大鼠胆汁流量影响的实验表明其有明显利胆作用[6]。诸药合用,俾湿热清,肝胆疏利,中焦枢机恢复,邪退病祛而诸恙消失。

【参考文献】

[1]吴光熙.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0例[j].吉林中医药,2006,26(12):41?42.

[2]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s].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52.

[4]王月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7):2 280.

[5]郑虎占,主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1.

[6]王 翔,叶志勇.黛矾胶囊治疗黄疸2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5,25(3):26.

上一篇:RP?HPLC法测定六味地黄汤生物制剂中丹皮酚的含... 下一篇:心率震荡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