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及和陶诗研究

时间:2022-07-20 07:07:16

苏辙及和陶诗研究

内容摘要:苏辙对于“和陶诗”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分析苏辙“和陶诗”的思想内容与风格特色,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苏辙诗歌以及“和陶诗”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与陶渊明诗作的对比分析指出苏辙“和陶诗”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思想内容与陶诗共鸣,艺术风格与陶诗相似,时代特点与陶诗异趣。

关键字:和陶诗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和陶诗”是指晋代以后,以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诗人,他们因为非常推崇陶渊明的诗歌,以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创作的大量和作。真正意义上的“和陶诗”自苏轼始。苏轼用和陶诗之韵这种独创的形式效作其诗。经过苏辙和苏门学士的唱和,“和陶诗”逐渐成为一种较固定的诗歌范式,影响极其深远,后人的继作规模也很庞大。其中除了苏轼的首创之功外,苏辙的“和陶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分析苏辙“和陶诗”的思想内容与风格特色,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苏辙诗歌及“和陶诗”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不久因母丧,苏辙返里服孝。后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两年后被贬为河南推官。元丰二年,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苏辙退隐,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著作收入《栾城集》中。

苏辙存诗近二千首,其中“和陶诗”有《次韵子瞻和陶渊明二十首》、《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次韵子瞻和陶渊明拟古九首》、《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停云诗》、《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和子瞻和陶杂诗十一首时有赦书北还》,共计43首。苏辙“和陶诗”的创作直接受至其兄苏轼的影响,苏轼曾命其为自己的和陶诗集作序,据宋费补之《梁谿漫志》载,东坡和罢陶诗,寄弟令其作引。辙原稿为“嗟夫,渊明隐居以求志,咏歌以忘老,诚古之达者,而才实拙,若夫子瞻仕至从官,出长八州,事业见于当世,其刚信矣,而岂渊明之拙者哉。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古之君子,其取于人则然。”东坡改云:“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粟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辙是在认真地分析比较其兄苏轼的“和陶诗”之后,再进行创作的。但苏辙为人谨慎,绝不妄作,并未尽和陶诗。通过与陶渊明诗作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苏辙“和陶诗”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思想内容与陶诗共鸣。2、艺术风格与陶诗相似。3、时代特点与陶诗异趣。具体论证如下:

一.思想内容与陶诗共鸣

苏辙一生耿直清高,但仕途多难,晚年才隐居田园。他个性沉稳持重,内心与陶渊明相契合的地方显而易见,因此,苏辙“和陶诗”的思想与陶渊明诗歌颇多相似之处,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点:

1、安贫乐道、坚贞不屈

陶渊明在归隐之中,生活渐渐没入困顾,虽然安贫与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陶渊明始终安贫乐道,正所谓“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即使有再仕的机会,陶渊明也不再为之动摇。归有光曾说:“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而在苏辙被贬之后,他对陶渊明的体认也更加地深入,在仕途困顿、人生磨难之际,苏辙已从人生失意的深渊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支柱,这便是与陶渊明相似的处穷心态。可以说,正是陶渊明的固穷,使得苏辙能够在强烈用世之心倍受打击之后解脱于失望落寞。如苏辙在《次韵子瞻和渊明九首》其二中写道:“闭门不复出,兹焉若将终。萧然环堵间,乃复有为戎。……世人欲困我,我已安长穷。穷甚当辟谷,徐观百年中。”苏辙杜门谢客,家徒四壁,穷到要辟谷,但他仍然坚持真理,不肯屈服。“世人欲困我,我已安长穷”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贫贱不能移的坚贞气节。再如《次韵子瞻和陶渊明二十首》其十八:

清秋九日近,菊酒皆可得。永愧陶翁饥,虽饥心不惑。怀忠受正命,赋命本通塞。斯人今苟在,可与同事国。惜哉委荆榛,忍饥长默默。

诗歌赞美了陶渊明忠正高洁,困穷之际能安时处顺。诗人以渊明自勉,在穷中了悟人生真义。可以说正是陶渊明的固穷,使得苏辙能够在强烈用世之心倍受打击之后解脱于失望落寞。

2、归隐田园,高蹈出世

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深远,在诗中表现出的恬然自适,潇洒自由和与万化合一,忘怀得失生死的高邈意境令人神往。后世的文人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也希望能和陶渊明一样,在田园牧歌的闲适生活中保全自己的天真,平复内心的痛苦。苏辙一生仕途坎坷,由于陷于新旧党争,又刚直不阿,因此屡遭贬谪。不但生活很困窘,而且心情也很抑郁。苏辙渴望能和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忘怀世事。他写道:“自我作归计,于今十余年。”可惜一直未能如愿,诗人借物起兴:“鸿雁秋南来,及春思故栖。蛟龙乘风云,既雨反其泥。”其九鸿雁尚且思念家乡,蛟龙也渴望回到故渊,何况久在四方游宦的苏辙呢?苏辙不仅是向往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他还亲自耕作,《次韵子瞻和渊明九首》其九中歌唱道:“锄田种紫芝,有根未堪采。晨朝玉露下,滴沥投沧海。”在田园里种上紫芝,清晨的玉露滴在田里,诗人的心情仿佛来到了沧海,顿时豁然开朗,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3、身在江湖、心怀魏阙

陶渊明少有用世之心,即使归隐之后济世之心也并未完全磨灭。对此,鲁迅曾有评论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开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叶嘉莹也很明确地说:“如以渊明之志意而,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得已。”苏辙有着与陶渊明相同的“本心”,但其在仕途上所经历的波折更甚于陶,所以苏辙的用世之心在诗中流露也比陶更加强烈。如其《次韵陶渊明劝农诗》中诗人因感慨海康的蛮荒落后,决心“愿以所知,施及斯人”,并真诚地希望“期尔十年,风变而美”。《次韵子瞻和陶渊明二十首》其十表现出的对边疆战事的关心也是这样的济世情怀:“羌虏忘君恩,战鼓惊四隅。……防边未云失,忧怀愧安居。”而更为明显地表达诗人救世济民之心的诗是《次韵子瞻和陶渊明二十首》其二十:“商于四父老,携手初逃秦。翻然感汉德,投足复践尘。出处盖有道,岂为诸吕勤。嗟我千岁后,澹然与之亲。还将山林姿,俯首要路津。”苏辙说商山四皓是因为秦的无道而选择归隐,在有道的汉朝则选择出仕,这明显是借四皓而抒己志。“还将山林姿,俯首要路津”,是说自己处于有道之世,不应该退缩逃避,而应有所作为。

二.艺术风格与陶诗相似

苏辙的和陶诗不仅在思想上与陶渊明多有相似之处,由于苏辙性格中的沉静内向,老成稳重,苏辙诗如其人,不喜浮华,所以苏辙和陶诗在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方面接近陶渊明诗歌。方回评价:“子由诗静淡有味,不拘字面事料之丽,而锻意深,下句熟。”方回的“静淡有味”形容苏辙诗歌是非常精当的。而这样的诗歌特色正与陶渊明诗歌有着遥相呼应的地方。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述:

1、内蕴宁静沉远,语言平淡自然

苏辙个性内敛,其诗歌所内蕴的情感也更为含蓄,这使得苏辙“和陶诗”的情感避免了简单的忧喜两极,而呈现出中性化的特征,具有温和宁静的风貌,这一点与陶诗也是相近的。比如“自从落江湖,一意事养生。富贵非所求,宠辱未免惊。平生不解饮,欲醉何由成。”以及“三已竟无怨,心伏鸷鸟百。……功名已不求,余事复何惜。”看他娓娓道来,叙写平生情怀而不动声色,其内蕴情感都极为沉静淡然。

苏辙“和陶诗”语言上追求平淡自然,其语言自然素朴,没有惊人的夸张,没有华丽的辞藻,深入浅出,所有的文字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有冲和静澹之美。如《次韵子瞻和渊明二十首》其十二借农事写天人之际的相互影响,写出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惟浅近的语言写出深刻的道理,自然而然,没有丝毫刻意的痕迹。又如:

秋鸿一何乐,空际乘风飞。秋虫一何忧,壁间终夜悲。忧乐本何有,力尽雨无依。物生逐所遇,久行不知归。少年气难回,老者百事衰。聊复沃以酒,永与狂心违。

借秋鸿与秋虫的情状写出人生忧乐无常,只好借酒忘忧。语言素朴不事雕琢,正与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风格相近。

2、诗作言近旨远,提炼日常生活的哲理

苏辙敏感善思,在苏辙的“和陶诗”里,吟咏的对象俯拾皆是,他十分善于从对日常事务、生活场景的简单描摹里直观地表现自己的感悟。苏辙这种言近旨远、于日常生活中提示深刻哲理的诗歌特点也和陶渊明诗非常相似。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宁和悠远之景中蕴无限真趣,寓理于景,深入浅出,余味无穷。苏辙在诗歌创作上一直遵循其父苏洵“不求而言,不得已而言”的文艺思想,他的诗中的思悟都是有感而发,且经过了透彻的观察和深刻的考索,虽以质朴平实的语言来描绘,但其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意涵,和陶诗一样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试看苏辙《次韵子瞻和渊明二十首》其八:

明月出东墙,万物含余姿。孤蝉庇繁荫,众鸟栖高枝。解衣适少事,扪腹知亡奇。朝与群动作,莫复何所为。此时不自有,日出还受羁。

以孤蝉、夜鸟在明月之下自寻庇所的情景,表达自己与物同息,委任运化的洒脱情怀,纵然“日出还受羁”,明朝世事轮回,自己又要跌入命运的圈套,但只怕只有片刻的宁静,也不能辜负了这难得的自由。这首诗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人生感悟,又借用使自己生发思考的物事寄托自己的感慨,由具体的生活升华到哲理的高度,并对自然和人生都作了更高层次的概括,化有形为无迹,给人留下经过深思熟虑的醇美,使人回味无穷。

三.时代特点与陶诗异趣

1、偏重议论,疏于造境

陶渊明诗的主旨多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感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渊明非常善于运用打上主观烙印的意象营造出与诗人内心情志相符的艺术境界,因此,在陶渊明的笔下,物我合—、主客融合,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而苏辙的诗则较少写景,也疏于对艺术境界的营造。通读苏辙43首和陶诗,便会发现苏辙“和陶诗”在表达方式上更偏重议论,而形象性则不足。这种夹叙夹议,偏重议论的倾向在苏辙诗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如《次韵子瞻和渊明二十首》其七:

开卷观古人,谁非一世英。骨肉委黄垆,泯灭俱无情。憧憧来无尽,扰扰相夺倾。惊雷震朱夏,鲜能及秋鸣。得酒且酣饮,问谁逃死生。

又如《次韵子瞻和渊明九首》其三:

萧萧发垂素,晡日迫西隅。道人愍我老,元气时卷舒。岁恶风雨交,何不完子庐。万法灭无余,方寸可久居。将扫道上尘,先拔庭中芜。一净百亦净,我物皆如如。

前者写世事代谢,人生短暂,后者写万法寂灭,清净自得,都是通过夹叙夹议写出诗人观点。这种议论为诗的特色既富于时代气息,又与苏辙本人善于议论,思想深刻的个人特点密切相关。

2、以文为诗,诗以载道

苏辙是唐宋家之一,腹有诗书,才气纵横,与陶渊明平淡简易的诗歌语言不同的是,苏辙善于以古文章法为诗,把古文的谋篇、布局的方法运用于诗歌写作。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力。这种“以文为诗”的散文化倾向也是苏门学士都有的。在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宋代文学风尚所致,唐诗如牡丹,宋诗如芍药。唐诗丰美,宋诗纤瘦。唐诗以情胜,宋诗以理胜。钱锺书先生在其《谈艺录》中提出的“诗分唐宋”说也指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诗的内容中所占比重议论说理较唐诗为重。宋学兴胜,文人的思辨能力得到很大发展,在诗中因善说理而成为宋诗一大特色。但这损害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使诗歌变成干瘪苍白的说教,缺乏诗味。

综上所述,苏辙“和陶诗”与陶诗在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说苏辙既和其韵,又和其意。这也是他的“和陶诗”具有较高艺术魅力的原因。但同时我们也该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个人的风格,苏辙“和陶诗”中议论和说理的成分较多,也忽略了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推敲,难免失之空洞和粗率,这都是造成苏辙“和陶诗”都不如陶诗情景交融、物我合一那样浑然天成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鲁迅著.《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叶嘉莹著.《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钱锺书撰.《谈艺录》[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陈可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

上一篇:浅析高校消防安全防范的技巧 下一篇:从情感因素入手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