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

时间:2022-07-20 04:52:15

上海高考作文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解题】

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此题依然保持了这一特点。材料出自19世纪美国哲学家爱默生的《论自助》。材料主旨是:一个人应当学会去发现、关注自己心灵深处划过的智慧之光。出处文本主旨是:每个人应该尊重自己的心灵感悟,应该自助。这些均与教材中“人我之间”、“杰出人物”、“思想与精神力量”等单元主题联系紧密。

考生在写作时应注意:第一,审准题意。“微光”是一种比喻说法,指的是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化创新、艺术创造等时心灵深处产生的一种灵感、念想、志向、感悟、创意等。它看似微不足道或者稍纵即逝,但却能孕育和催生出不朽与伟大。它多指智慧之光,而非情感之光、道德之光。第二,选好角度。考生可紧扣“心灵的微光”谈守护心中的微光、天才与常人之区别、我们离天才有多远、自立、微光可以成为燎原之火、告别仰望并点燃微光等。第三,纵深挖掘。比如,可从妄自菲薄、迷信权威、缺少远见、环境所迫等角度谈为何常人会舍弃心灵微光,可从厚积薄发、勤学苦思等角度谈如何才能拥有心灵微光。第四,切莫套作。不应将“微光”泛化,不能将“微光”具体落实为某样事物(如自信、道德、责任心等)。

【范文】

蓦然回首,莫要放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成大事”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因斯坦也说:“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光的微光,是多么珍贵而重要。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在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的”。精品着实不多。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能在天才心中闪过吗?

我以为不然。谁没有在悲苦时独自走在寂寂的荷塘边,看那“出水很高”的荷叶下“乳白色的水”?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臂感受“伟大的停顿”?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凡此种种,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也有。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

人们对自己的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如今这情况更多见。究其根本,人们舍弃自己灵感的原因有三:一是“标准化”时代里,不允许有“异端”,“权威”、“专家”、“大师”层出不穷,他们把持了话语权,制订出了条条框框的“标准”,压抑了灵感的产生,阻断了普通人成才的途径;二是“全球化”时代里,人们从众的心理被无限放大,当个人被置于全球这一更大的“集合”下,汹涌澎湃的“从众心理”、“集体无意识”将灵感扑灭,将平庸之作炒作成精品;三是“商业化”大潮将一切文化产品搞得像批量生产的鸡、奶粉一样。

不错,标准的普及有助于界定,但真正的灵感、天才从不局限于标准。卢梭的观点不为当时主流社会所接受,他在痛苦徘徊后醒悟:“我凭什么怀疑自己全部由思考与理智得出的结论呢?”百年后,他的灵柩进入先贤祠,棺木上写着“此处安息着自然和真理之人”。“全球化”的大潮确实有助于文化普及、大众进步,但真正的灵感却绝不是由浑浑噩噩的大众能发扬的,心头须有雄心、有坚持。卡梅隆在成为导演之前只是个卡车司机。他说:“当我看完《星球大战》后我出了一身汗,我意识到再不动手拍一部电影,好电影都要被拍完了。”当《泰坦尼克号》在奥斯卡封王的那一刻,他喊出了“我是世界之王”。

我们也无须羡慕卢梭、卡梅隆,或以他们为目标加以模仿。事实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带来心中悸动的光芒,抓住它、呵护它,无论它多么渺小,最终总能结出甘美的果实。也许这果实是微小的,但它带来的满足远胜于你从天才的大树上摘来的同样味道的那一枚。

当然,灵感也来自积累和努力的铺垫。“博观”方能“约取”,“厚积”才能“薄发”。只是,在人生之河的航行中,对那“蓦然回首”见到的一尾鱼儿,莫要放手,不要使它溜入别人的渔网。如此,方能使这趟行程更加美妙而鲜活。

上一篇:穷快活(3) 下一篇:风风雨雨的回味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