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息差修复之路

时间:2022-07-20 03:47:59

银行息差修复之路

银行息差自2015年以来持续下降,但随着负债来源逐渐稳定,资产收益率提升,金融脱媒的规范化,息差有望出现修复。

信贷需求一涨再涨,货币增速一降再降。

M2同比增速在2017年6月再次创出历史新低,社会融资规模当中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比2016年同期增长。

这一组数据对比直观上显示出的结论是实体经济得到更多的金融资源分配,而金融套利活动则被抑制。如果根据不同的融资行为进一步看不同金融子行业的处境,似乎出现的情况是,银行在金融资源和收益的分配过程当中的地位提升,非银金融机构逐渐沦为配角。

如果从资产负债两端来看,量的变化会对价产生影响。加杠杆的金融套利活动后减弱叠加经济复苏的影响,资产收益率总体上抬升,表现为贷款加权利率以及债券收益率的上行;同时,银行的负债来源在央行的调控下相对稳定,表现为银行间存款性金融机构质押回购利率的下降。因此,利率体系的迁徙导致息差已经收窄多年的银行处在一轮息差修复的初期。

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仅在于更严格的金融监管。在去杠杆的影响下,银行的表外业务回归表内,对资本的占用会比以前更多。更重要的是,经济回暖和信贷需求回升的脆弱正循环能否延续,是息差能否持续改善的根本不确定性。对于银行来说未来至少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充实资本;二是在有限的资本下进行资产负债的腾挪,转让低风险收益资产,持有高风险收益资产。

真实信贷需求水落石出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3.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和2.4%。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7万亿元,同比多增4362亿元。

2017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17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多增1.3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21万亿元,同比多增7288亿元。央行在公布5月M2增速下降后也披露了“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显示出其表达金融去杠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大的含义。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尽管由于依赖于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央行不得不容忍一定程度的监管套利存在,但央行δ壳跋拗平鹑谔桌活动是颇为支持的。

其他分项当中,委托贷款增加5988亿元,同比少增447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03万亿元。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一减一增显示出信贷增长后,银行的贷款额度有一定的紧张压力,需要借助信托渠道,而信托公司是和银行在资产投放当中合作最为紧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贷款多对接固定资产投资,其增长也显示出目前的投资需求旺盛。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696亿元,同比多增1.85万亿元,显示出企业生产活动仍处在活跃当中,但是通过贷款获得融资并不容易。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3708亿元,同比多减2.14万亿元。债券融资的减少受到利率上升的影响很大,这对未来的投资资金来源形成较大的约束。此外,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702亿元,同比少1321亿元。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283亿元。

综合来看社会融资各项数据,一方面显示出投资需求的增长仍在持续;另一方面显示出融资的瓶颈已经逐步显现,而且这一瓶颈对于部分借新还旧的企业而言容易触发信用风险。

从社会融资的结构看,2017年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3.5%,同比低2.8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占比0.4%,同比高4.3个百分点。结合本外币总体看,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占比提升了1.5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企稳升值,企业重新增加外币负债敞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分析师刘东亮认为,6月社融总量1.78万亿元,虽然高于2016年同期,但同比增长约8%,较4、5月增速大幅回落,有可能因监管升级带来表外融资向表内融资转移,亦有可能因对房地产融资收紧导致地产融资减少,但从半年度数据来看,上半年社融总量11.17万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11.6%,整体保持向好势头。

银行长期负债待稳定,资本存在约束

相对于资产端信贷需求回升来说,银行的负债目前似乎并不紧张,质押回购利率也显示货币市场短期融资明显比上年容易。但是,负债实际上存在结构性矛盾,比起短期负债量足价低,如果看长期负债的话问题可能较为突出。

央行数据显示,银行6月各项存款余额增速持平于上月的9.2%。刘东亮认为,考虑到本年度的6月末商业银行对存款的争夺为过去几年中非常激烈的,大量理财转为存款,但存款增速仍然不高,且同期社融与信贷依然旺盛,表明商业银行的负债压力仍在持续,在信贷额度紧张且MPA考核持续的背景下,下半年信贷增长可能乏力,中小企业可能出现融资成本易上难下的局面。

人民银行在7月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当中指出,商业银行仍存在不稳定因素。一是存款大幅波动仍然明显。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跨季月间波幅最高超过8万亿元。

二是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有待提高。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环比增速各月均低于7%,其中4个月环比为负增长。一些同业业务比重高、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的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另据中信建投证券根据各家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统计,将理财余额和银行吸收存款余额相比,可以看到, 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理财余额占比很大,超过50%。将理财余额和银行发放贷款与垫款总额相比,可以看到,南京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该比值偏高。其中,南京银行理财/贷款比值高达91%,远高于同业水平。

MPA考核将银行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统计。虽然MPA关注点是广义信贷增速而非存量,但这对于银行而言是一个存量平稳过渡的安排,增量受限意味着未来难以靠规避监管、扩大资产负债规模来提升盈利水平。

同时,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48.74%,较上季度末上升1.19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存贷比67.74%,较上季度上升0.13个百分点,延续了2014年以来的上升势头。此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总体上持平于上个季度,维持在2015年以来的水平附近。

在负债和资本约束之下,银行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提升资产配置的效率,以使息差恢复并可持续。目前,国有大行纷纷主动运作债转股业务,也试图在综合考虑资本占用以及资产收益率后实现更高的收益。

金融脱媒暂歇,息差回升曲折

令银行息差存在回升可能的最主要原因是金融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金融脱媒”是银行业面临的一大考验。不仅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通过各种通道业务和银行争夺地盘,包括互联网企业在鹊拇蟠笮⌒「骼喾墙鹑谄笠狄泊邮伦磐度谧实幕疃。

在去杠杆的监管整顿当中,违规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逐渐暴露,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也逐渐收缩。对于银行来说,早先这两方面竞争对手野蛮生长、不受约束的发展在变得更加规范,在打破不合理的刚性兑付预期,实际上是减轻银行的合规成本。 而且,银行自身也在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主动应对金融脱媒的变化。

至于息差回升面临的挑战,除了前述长期负债的缺乏以及资本限制资产的持有规模,目前,主要的不确定性还来自于由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信贷需求。银行自身的行为又是经济上行趋势能否延续的关键。

虽然基建和国企仍为主要信贷投向,且季末、年中存在银行冲贷,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很难说目前企业的资金需求比一季度强劲。

“首先,从二季度基本面来看,工业生产有所回落,体现在企业贷款的相对增长上;其次,金融去杠杆的推进使得货币市场利率抬升继而传导至实体企业的贷款利率,对于资金成本较为敏感的中小企业则被动对贷款的需求有所下降。”诸建芳分析称。

“一般来讲,银行通过调节票据融资的规模来控制按揭和对公的贷款额度,我们看到前两月票据融资负增长规模较年初有所上涨,6月依旧只下降1648亿元,亦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可以理解为银行内部可能正在经历表外向表内转换的情况,因此,信贷额度并不如一季度紧张。” 他结合前述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数据增长进一步指出。

诸建芳据此认为,对于6月企业贷款的上升,是银行和企业赶在利率大概率上升之前的提前作为。

上一篇:众和:中国最大在产锂矿卡壳记 下一篇:润达医疗现金收购一掷十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