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门外汉的造车经

时间:2022-07-20 02:28:38

门外汉热衷造车是资本嗜利的天性使然,美的、奥克斯、波导纷纷折戟汽车业,比亚迪却是门外汉造车中硕果仅存的成功案例,它的成功得益于本土化营销模式、深圳市政府的力挺、自有电池技术的研发优势和资金支撑。

43岁的王传福和妻子、女儿依然住在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开的是白产的比亚迪轿车。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块“阿迪达斯”运动表,通过它,他得以知晓散布在全球的14万名员工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在过去的6年中,他和数千家汽车企业分食中国急剧增长的汽车市场――200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仅为324万辆,而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达1200万辆。

与父辈们蜗牛般的财富积累速度不同,这个安徽人用不到6年的时间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身家高达350亿元。这相当于他老家安徽省无为县2008年财政收入的25倍。

现在,在深圳和上海,王传福正指挥着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的1万多名研究人员日夜奋战。而在上海、西安和欧美等地,还有13万名员工正在生产、销售比亚迪产品。王传福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要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

2003年与比亚迪一同进入汽车行业的美的、奥克斯、波导等民企,并没有分享到这场盛宴,它们在汽车行业花掉巨额原始积累后黯然而退。但这前车之鉴,并未影响到五粮液进军汽车业的雄心,今年3月,这个白酒大鳄宣布了自己的“酒后造车”计划:10万辆汽车整车、50万台发动机,10年之后,进入世界500强!

从“电池大王”到“电动车大王”

今年1月初,美国底特律,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一年一度的北美车展如期举行。昔日的汽车大腕如路虎、保时捷等近10家公司均未出现在展台上,比亚迪借机首入主展厅。

此时的比亚迪,完全没有上次参展的羞涩和担心。这一回,它带来两样法宝:第一,全球第一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F3DM,此技术目前只有通用、丰田和比亚迪三家掌握。第二,股神巴菲特的背后撑腰,巴菲特甚至还当场主动戴上“BYD”的Logo。很难想象,比亚迪涉足汽车行业还不到5年,何以能够获得“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青睐?

王传福是中国“智”造的典型代表。1966年,王传福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一户农民家庭,幼年时家庭的变故使他读书异常勤奋,并且形成了忍耐、刚毅的性格。中南大学毕业后,王传福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他26岁那年,他被破格提拔为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假如王传福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他或许会成为学者、科学家。但王传福并没有这样做,他要将自己在电池研究领域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i995年,王传福自立门户开始创业,凭借技术创新和良好的管理,到2001年,比亚迪公司占据锂电池市场的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仅用5年时间,比亚迪就成为“电池大王”。

就在比亚迪在电池业如日中天之际,王传福早为企业转型做好了准备,这个准备就是上马电动汽车项目,他要将自己在电池行业的优势嫁接到汽车身上。“(比亚迪)与波导不同,波导是自己在手机行业快不行了,在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匆匆寻找一个行业进入,那肯定要玩完。另外,比亚迪进入的电动汽车领域和自己本业有着极高的关联性。”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分析。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同年,比亚迪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的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

随后几年,比亚迪先后建成了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汽车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了燃油轿车、双模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生产能力。此外,让王传福引以为豪的是,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拥有1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汽车设计精英。这些努力的回报就是,在去年9月29日,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股份,交易总金额达18亿港元。

巴菲特的投资立刻引起了业内外震动。它的意义还不仅仅限于人们对股神巴菲特的膜拜,更在于通过转让股份,比亚迪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巴菲特一出现,许多资本跟风而进,让比亚迪成为了一匹股市黑马。

王传福的创富神话基于两个背景:第一,在2009年全球经济仍未摆脱泥潭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工业前三季度依然增长了24%,达到944万辆,并且完全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消费大国。第二,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在最糟糕的2008年增长仍超过了18%。“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家、商人、知识分子及普通民众的共识。”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认为。

一群失败者

王传福凭借新能源汽车登上中国首富宝座。而在距离深圳不到100公里的顺德市看守所里,那个曾经想“忙里偷闲整合汽车”的顾雏军在这里已经呆了4个年头。

2003年,一家报纸的年度汽车人物评选中,王传福是“年度最狂想者”,顾雏军是“年度最NB者”,顾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是忙里偷闲来整合汽车!顾雏军砸进4个亿,成功购得扬州亚星客车60.67%的股份,但从2006年开始,扬州亚星客车连年亏损,面临摘牌危险,现在还沦落到卖地卖资产自救的地步。

在2003年踏入汽车行业的还有奥克斯,这个不安分的宁波空调企业,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它用4000万元收购沈阳农机集团双马汽车95%的股权,从而获得了SUV和皮卡等车种的生产许可证。当年10月,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成立,随即宣布要投入80亿元、实现年产45万辆汽车的雄伟计划。但是,这个游戏仅仅玩了13个月就草草收场。奥克斯留下的不仅仅是4000万的真金白银、上千辆“孤儿车”,还有消费者赔进去的血汗钱。

与奥克斯迅速抽离相比,苦苦支撑了11年之久的春兰更像是一个悲情英雄。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春兰是国内知名的空调生产厂家,其生产的空调曾经占领中国空调市场半壁江山。1997年,春兰以7.2亿元收购南京东风汽车公司,组建春兰汽车有限公司,从此进入汽车业。然而事与愿违,由于连年亏损,上市公司春兰汽车不得不停牌退市,直至2008年,徐工科技以1.7亿元买下春兰汽车。苦苦支撑了11年的春兰从汽车行业黯然而退,付出的是5.5亿元的代价。

“春兰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当时东风把工厂卖给春兰后,并不愿意卖给它们发动机和变速箱,东风怕优秀的康明斯装在春兰汽车身上后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许多企业都是进去之后才发现,自己买不到核心部件,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卖不出去,弹尽粮绝又得不

到补给,所以没有办法,只有退出。”贾新光分析。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自1997年我国汽车行业对民营资本放开至今,先后有5000多亿民营资本进入汽车业,但能够真正坚持下来的没几个,大多数企业都是当了炮灰。

贾新光认为,汽车业所以吸引众多门外汉进入,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罕见的高速增长行业,里面的机会很多,资本属性决定了它们肯定会流向机会多、利润高的行业。第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它们希望从发展汽车项目得到税收和拉升就业率。

政策,资金和技术是三座大山

产业政策、资金、技术是横在外行造车者面前的三座大山。贾新光说,与2001年相比,三座大山中有的山反而更高了、更难爬了。许多企业连第一座大山都翻不过去,就倒下了。

“现在的汽车产业政策,要求企业必须自有资金达到20亿、自有发动机、有自主品牌等等,敢问一开始有多少家企业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大型圈企不是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发动机和品牌吗?项目审批制背后是利益集团的限制,他们并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和自己分肉吃。所以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给你设置许多门槛,这就是所说的行业潜规则。”贾新光认为,现在的项目审批制度不仅堵死了许多资金的进入,而且加固了这个行业的垄断格局。

即使一些企业拿到准入政策,也并不表明就成功了,它们还需要源源不断的大资金投入。有人把投资汽车业比喻成大海里游泳,前面看不到陆地,身后是一群鲨鱼,只能往前游。

“吉利汽车要竞购沃尔沃品牌,为什么找高盛投资啊,就是因为国内银行对民企贷款非常苛刻,很多企业是渴死的。”贾新光说。

技术大山,从表面看是资金问题,因为有钱就可买来技术;长期来看,技术并不是光有钱就能摆平的,它需要企业自身的长期积累和不断在失败中探索。欧美汽车工业在技术上已有100多年经验,中国汽车技术没任何捷径可走,短期内一蹴而就,只能是痴人说梦。贾新光说:“现在情况是,这些外行造车者一只脚才踏进这个领域,就想着怎样赚更多的钱,太急功近利。”

贾新光这样总结比亚迪的成功之道:“比亚迪的成功与自身营销方式分不开,比如新车上市时,并不是全国搞一个会就完了,而是针对每个地区的情况分别制定销售策略,采取分区上市销售的模式;另一个原因是,深圳市政府给了它们许多优惠条件,深圳想发展汽车工业,想利用比亚迪把深圳汽车工业带起来;最后一个原因是,比亚迪拥有电池行业稳定的技术和资金,这是许多外行所没有的优势。”

“门外汉造车”成败录

1、江苏春兰:苦撑11年黯然而退

1997年,春兰集团花7.2亿元收购南京东风汽车公司,正式踏入汽车制造业。2006年开始,春兰汽车出现亏损,苦撑11年后,在2008年7月将其持有的春兰汽车60%股权转让给徐工科技。

2、安徽扬子集团,未能雄起的扬子鳄

1996年,安徽扬子集团主导产品冰箱“外嫁”,谋求进入皮卡和客车产业。1998年9月,扬子集团对生产皮卡的安徽中银扬子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进行改组,最终从家电行业抽身跨入汽车行业,但至今难见起色。

3、浙江奥克斯:当年豪情不堪回首

2003年7月,奥克斯以4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95%股权,获得SUV和皮卡等车种的生产许可证,之后又宣布“投入80亿元资金进入汽车业”。仅仅13个月之后,奥克斯全身而退。

4、河南新飞:冷藏车的小天地

2003年6月1日,河南新飞集团正式杀进专用汽车制造业,其首批新飞冷藏车下线并交付用户。新飞在家电领域只延伸冰箱优势,在汽车领域只在冷藏车市场耕耘,规模并不大。

5、重庆万业:摩托车扭不过微型车

2003年,重庆万业集团投资1亿多元启动造车计划,当年11月份下线首辆微车。生产了数百辆微型货车后,由于汽车产业政策及资金紧张,东风万业被迫停产,最终以6195万元的底价拍出。

6、美的集团:5年之后低调停产

2003年,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一脚跨入汽车业。三年间,砸下数十亿元先后收购云南客车厂湖南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但由于汽车质量、资金等问题,2008年12月,苦苦支撑5年之后美的汽车低调停产。

7、小鸭电器:“丑小鸭”顶起大卡车

2003年12月,中国重汽集团通过收购股权,将优质的卡车业务和销售业务资产置入“*ST小鸭”实现借壳上市,小鸭电器公司的主营业务变更为重型汽车整车及配件的生产和销售。

8、格林柯尔:亚星的黯淡星光

2003年12月17日,顾雏军掌控的扬州格林柯尔公司成功购得扬州亚星客车60.67%的股份,正式进军汽车制造业。短暂辉煌之后,亚星客车连年亏损,陷入困局。

上一篇:12专家纵论12类“未富先懒”现象 谁阻碍了中国... 下一篇:我们从不设计过于招摇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