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休闲体育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20 01:19:13

国内外休闲体育研究综述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休闲思想的对比,阐述休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考察国内外休闲体育的专业设置,提出我国休闲体育在现实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休闲思想;休闲体育;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Leisure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Sports Home and Abroad

LIU Hu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rough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ideas on leisure entertain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nique cultural value of leisure entertai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y studying the opening of leisure sports major both home and abroad,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practical Chinese leisure sports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leisure entertainment, leisure sports, research summary

1前言

“休闲”在几千年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无不充满激情地赞美“休闲”。当今,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同样,也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正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百姓和学者们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2国外思想和休闲体育的研究现状

2.1国外休闲研究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其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以及“人惟有在休闲中才是幸福的”等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的“休闲对心灵有治疗作用”;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让心灵休闲,心灵就试图超越”;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罗素的“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爱因斯坦的“人的差异在于闲暇”;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的“劳作是做我们必须做的事,休闲是做我们喜欢的事”〔2〕等,这众多西方思想家的休闲思想为休闲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外休闲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真正放在学术层面上进行研究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标志,他真正把休闲放在学术的层面上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学科体系。

1917年,英国学者亚瑟・彭蒂在《对后工业国家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后工业国家是休闲国家,是一种充满闲暇、过着工匠式的家庭生活的社会〔3〕。1955年,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所著《游戏的人》,讨论了人类进化与游戏的关系。1963年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皮普尔指出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人类的‘赠品’。”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4〕。

杰弗瑞・戈比的《你生命中的休闲》,全书的视角集中于社会和个人生活两个层面,告诉我们:休闲是复杂而非简单的概念和现象,是人的存在过程的一部分。因此,休闲行为不只是寻找快乐,也是寻找生命的意义〔5〕。

总之,通过对国外休闲思想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结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更是人类不断追寻的生活理想。

近年来,大量休闲研究成果的相继问世和一大批颇有建树的休闲研究学者脱颖而出,标志着国外休闲研究已经进入了系统、宽广、科学的历史时期。

2.2国外休闲体育研究

国外对休闲娱乐的研究比较早,水平较高,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日本等国,其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美国大多数的大学均设立了休闲娱乐系或隶属于体育系的休闲娱乐学科。在美国其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老年运动;水上运动;校园休闲;社区/学校娱乐;伦理;家庭娱乐;户外冒险;游戏;健康;康复娱乐;旅游和商业娱乐;整体幸福等。

英国目前共有近12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体育休闲相关专业。英国体育休闲相关专业大约分为三类:侧重休闲类的旅游、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学科;侧重于体育的大型活动策划、体育企业的管理等统筹类学科;和运动学、心理学、法律、设计等学科相互渗透,衍生出更有针对性的专业科系。而澳大利亚休闲体育的发展世界领先。例如,划船、滑板、冲浪、滑雪、攀岩、骑马等时尚休闲类项目深受人们喜爱,这些项目的营运市场对专业人才有更多的需求。因此,体育类专业被列为澳洲移民紧缺专业〔6〕。

日本政府1938年厚生省成立即着手在日本推进有效利用闲暇时间的运动,其目的在于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国民福利。日本政府于1961年颁布了《体育运动振兴法》,该法律不仅建构了日本体育运动发展的基本框架,而且确定了日本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远景目标。此后,日本政府于1964年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后又发表了《关于增强国民体质健康的对策》。

韩国的体育科学研究院、韩国观光研究院和韩国休闲产业研究院三家主要科研机构根据调查发现,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享受旅行、运动、户外露营、登山、自我开发等活动,更加愿意参与到多样的生活体育活动之中,逐步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旅行文化、对能够满足欲求的旅游体验活动及自我开发型旅游活动的需求逐渐增加。追求健康型的休闲旅游显示出增加的趋势。

3国内休闲思想和休闲体育研究现状

3.1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休闲思想

我国古代先贤对“休闲”的解释是:“休”倚木为休,“闲”通娴静〔8〕。《诗・商颂・长发》中解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老子作为最早具有休闲观念形态的人,主张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心性尤其要悠然散淡。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观、“知足”“知止”的名利观、“返朴归真”的自然观,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都能够看出古代中国人对休闲的推崇。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休闲也在适应社会的发展。早在1983年,于光远先生就曾指出:“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1994年,他提出的“玩学”论,指出了休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9〕。

于光远先生1995年成立休闲文化研究小组, 1996年于老写出《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一文,给了我们对休闲的认识以全新的理念。在生活中我们只要付出休闲就不会有失落,哪怕没有回报,也会流到你的心田里,滋润你的心灵。

邓伟志在《生活的觉醒―漫话生活方式》(1985年)一书中,尽管局限于当时的条件,作者根据我国当时社会生活发生的实际变化,对围绕休闲、休闲时间和休闲活动方式等内容也分别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述〔10〕。

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年会,从2002年开始,至今已经召开了八届。在2008年发表了《北京休闲宣言》,共同呼吁:休闲必将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影响着人的存在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影响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影响着文化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影响着领导决策层的战略选择与调整。

我国的台湾地区许多高等院校也都开设了与休闲体育相关的学科和院系〔7〕。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其休闲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国民休闲体育的开展较早,休闲体育的意识深入人心,其研究水平较高。在休闲体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当前休闲体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我们呼唤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人们,用休闲铸造文化资本,丰富精神世界,完善生命过程,开扩生活空间,融洽人际关系,建构社会和谐。

2009年发表了《休闲文明北京共识》,共同倡导:人类是具有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工作需要、社交需要,以及自由全面发展自我需要的特殊动物,休闲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必要条件。因此,休息权、休假权应被视为人权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由王雅林、董鸿扬主编的《闲暇社会学》(1992年)是我国当代专门研究休闲理论的学术著作,虽然该项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主要借鉴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研究思路,且视角也局限于社会学,但毕竟开系统研究中国休闲学理论之先河〔11〕。

章海荣出版的《休闲学概论》(2005),较系统地梳理了“休闲学”学科体系,反映了国内外关于休闲学研究的新成果。作者认为休闲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类文化。休闲文化是指与休闲相关的一切人类活动及其表现。它包括休闲的方式与内容、休闲的民族特色、休闲的作用和功能、休闲的历史走向等等。其核心是休闲这一社会现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12〕。

钟学富在《休闲哲学》(2009)一书中,试图把若干涉及哲学创新发展而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问题,叙述为尽可能通俗的形式,核心是要对哲学进行科学的改造,使之与现代科学接轨。专业人士可以审视所有提出的论题,一般读者亦可藉此品味哲学,并提高哲学的素养〔13〕。

3.2国内休闲体育研究现状

1983年,卢元镇先生在《体育科学》上的撰文揭开了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篇章。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大量的社会现象: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的也并不把体育强身祛病的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他所描述的这种社会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阐述的休闲体育。

3.2.1休闲体育的论文统计

从2000年以来,休闲体育学术研究发展迅速,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发人深思的文章,不管在学术论文方面,还是在专著、教材等方面,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篇名为“休闲体育”等八个近似关键词,由表1可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以2000年为分水岭,之后的十年文献量呈明显快速递增趋势, 2000年和2000年之前发表的核心论文共计25篇,而2001――2010年核心期刊论文共计498篇,占95.22%。

3.2.2休闲体育的专著、教材和译著不断推陈出新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其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1995年8月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国家体育总局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面健身日。国家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休闲体育研究顺应着时代的要求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数量可观的译著、专著和教材〔14〕。

3.2.3各类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设置

武汉体育学院与广州体育学院首开历史先河,于2006年正式向国家教育部提交了开设休闲体育新专业的申请报告,2007年获得批准,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已经有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等院校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的四年制本科;华南师范大学体育运动与休闲系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休闲娱乐方向)硕士、博士,海南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旅游开发研究)招收研究生。

还有很多的院校为适应时展的需求,纷纷开设了与休闲体育相关方向的学科,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休闲体育专业暨相关学科的发展已经在为社会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学历、专业的休闲体育指导人员,这样也能为树立正确的休闲观、进行科学的休闲提供必要的指导。

3.2.4休闲体育的相关网站不断涌现

国内先后出现了许多休闲专业网站,极大地方便了交流、学习,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休闲研究、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华夏休闲论苑、四川省休闲文化研究会等网站,新闻媒体也从文化、经济和生活的视角关注休闲现象。所有这些都表明,虽然休闲体育研究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但我们要理性地看到,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学科框架,目前的研究还只是零星地进行一些描述性研究,缺乏实证性研究,更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休闲体育学理论。而人们对于什么是休闲体育,休闲体育的发展历程、社会发展与休闲体育的关系、休闲体育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如何进行休闲体育等问题缺乏深入了解,或者说存在着模糊认识,现今的休闲体育研究成果对于这些问题又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进行广泛深入的休闲体育研究、建立统一科学的休闲体育研究框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结论

进入21世纪,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成为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暨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议通过了《休闲宣言》,2009年在北京举行了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中期会议暨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并发表了《休闲文明北京共识》,2010年国家旅游局即将出台的《国民休闲纲要》,标志着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和高质量的生活内容已成为人们的追求,人们更加讲究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和氛围,选择人性化的内容、采用人性化的方法享受生活。休闲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一种积极、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1〕 韩素萍, 张晓宁.休闲体育概念研究之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5,04: 33-35.

〔2〕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

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究,2003,01: 55-65.

〔3〕杨正宇.休闲学科发展的崭新视野――杭州特色

的休闲理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04: 26-29.

〔4〕石振国.精神视域中休闲体育的意蕴解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26-29.

〔5〕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

〔6〕 到英国读体育与休闲管理〔J〕.21世纪,2008,01:23

〔7〕彭.台湾地区运动与休闲教育兴起的背景及

其专业人才培养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38-1040.

〔8〕马惠娣.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10:4-5.

〔9〕 潘家耕.略论大学生休闲教育问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4: 2003,04: 49-51.

〔10〕楼嘉军.休闲科学理论发展简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3: 7-13.

〔11〕王晓杰.休闲研究理论溯源与现实思考〔J〕.求索,2007,10: 47-49.

〔12〕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10.

〔13〕钟学富. 《休闲哲学》.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9.

〔14〕周慧.论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122-124.

上一篇:洛阳农村地区扑克牌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下一篇:体育高考生运动技术考试焦虑成因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