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的教学程序研究

时间:2022-07-20 12:55:50

背越式跳高的教学程序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笔者多年的田径训练经验对背越式跳高的教学程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针对背越式跳高的四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教学实践中易犯的错误,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关键字:背越式跳高 教学程序

背越式跳高技术是采用弧线助跑的方式,先在横杆中间外侧30厘米左右地方确定起跳点,先向右走5步,为A点,然后再向右走6步为B点,再向前走7步为C点。从C-B-A助跑,C-B段为直线助跑,B-A为弧线助跑,助跑后背部朝向横杆,身体各部分依次过杆的一种过杆技术。背越式跳高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阶段组成的。在教学中要遵循跳高教学程序,使各阶段彼此紧密相连、相互作用。

1.助跑

1.1助跑的任务

从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路线可见,在助跑开始的前段直线跑,应尽可能大的获得水平速度。在助跑后段的弧线跑应为跑跳创造尽可能大的离心加速度,有助于向横杆方向运动。

1.2助跑的技术要点

开始采用直线助跑,双肩要下垂,用脚前掌着地,跑动有弹性;提高重心,步幅均匀,不断加速;进入弧线跑时,外侧摆动腿富有弹性地蹬地。为了克服离心加速度的作用,上体应稍向弧线内侧倾斜。前脚掌沿弧线落地,身体重心轨迹向内越出足迹线。助跑的节奏要快,特别是助跑最后两步髋关节前送幅度要大,迈步时上体保持较垂直的姿势,摆动腿积极充分后蹬,起跳腿快速前伸,同时髋部自然前送。助跑过程中两臂应积极有力地前后摆动,弧线跑时外侧手臂摆动幅度应大于内侧手臂的摆动幅度。

2.起跳

起跳的目地在于使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迅速转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以使身体充分向上腾起,并为过杆做好准备。起跳动作可分为起跳腿的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及摆动腿与双臂的配合。

2.1起跳腿的着地、缓冲和蹬伸技术

为加快起跳的速度,起跳腿应大幅度、平稳地以脚掌外侧着地,并迅速从脚跟向前脚掌滚动。弧线助跑时形成身体向后、向内的倾斜姿势。在起跳的缓冲阶段,为了提高起跳的速度,还应减小屈膝的幅度,以利于保持水平速度。在这阶段当身体由倾斜转为垂直至身体重心移至起跳腿的上方时,迅速有力地充分蹬直起跳腿的三个关节,躯干在离地前瞬间几乎垂直地立于起跳脚之上。这时起跳腿的蹬伸方向应在身体重心的外侧,从而产生了过杆所必须的旋转冲力。

2.2起跳时摆动腿与双臂的协调配合技术

起跳时离横杆较远的一臂使颈地向上摆动,另一臂不要充分摆出,并且较早地制动,这样有利于肩轴倾向横杆。摆动腿的摆动应从屈膝的起跳腿旁开始,以膝盖领先,先屈膝折叠,向跳高架的远端支柱上方用力摆出。当摆动腿摆到起跳腿前方之后应向里转,而小腿和脚要稍许外展。这样的积极动作,有助于使骨盆保持在起跳力量的作用线上,围绕纵轴产生转身动作。此时,头应补偿性地转向横杆。

3.过杆和落地

过杆就是充分利用起跳获得的腾空时间改变身体姿势,缩短身体重心与横杆之间的距离,并利用身体的屈伸、旋转越过横杆。过杆时,立即屈髋收腹,下颚迅速引向前胸,同时双腿补偿地高举两小腿积极向上甩起。应注意,落地前的收腹举腿,以背先着地,或团身以肩先着地,然后再做一个后滚翻。为了控制腾越方向,头部不能后仰,要注意在落垫过程的“视力监督“,眼睛始终要注视着横杆方向。

4.背越式跳高的学习方法

4.1学习和掌握起跳技术

4.1.1两腿蹬摆练习

站立,一手抓支撑物,起跳腿在前,摆动腿在后,摆动腿向异侧肩的前上方摆动,起跳腿配合充分蹬伸。要求摆腿屈膝折叠并膝内扣,加速摆至最高点,异侧臂配合上摆, 同时拨腰、顶肩,髋部前送并扭转。

4.1.2走动起跳练习

站立,起跳腿在后,摆动腿在前,起跳腿向前迈步放脚,摆动腿积极向前摆动。要求沿直径为15~20米的圆圈走动,起跳腿积极主动向前迈步放脚,并在摆动腿与手臂的有力配合下迅速完成起跳。

4.2弧线助跑起跳练习

在练习2的基础上分别用1步、2步、3步助跑转体四分之一垂直纵跳,两脚落地。要求蹬摆配合.

5.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5.1助跑弧线的曲率不当

在学习弧线助跑中,主要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在助跑中,身体内倾不是逐渐加大,而是一开始进入弧线时,身体内倾最大,跑至最后两步时身体反而直立起来,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直线的不合理现象;在助跑中,身体内倾没有变化,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圆弧的不合理现象;在助跑中,身体内倾由小变大,表现在助跑上有绕弯的不合理现象。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学生未能掌握好弧线助跑的技术,形成正确的弧线并依靠本体感觉来控制身体内倾的变化。

纠正错误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助跑步点及路线是否正确,可以按照弧线助跑的技术要求,对每一步进行检查,通常每一步跑进方向的转折应逐渐加大。

教学手段:(1)运用各种半径弧线跑练习。①直道和上、下弯道的加速跑;②直线接弧线或直线切入圆圈跑。(2)借助器械练习。教师利用长的绳子连接教师和学生,弧线助跑时,教师用力牵拉绳子以加大向心力,迫使学生躯干保持适当内倾,加强肌肉的本体感觉。(3)利用标志物进行弧线助跑练习。教师画出跑动路线,要求学生沿标志反复练习,加强正确弧线助跑感觉。

5.2助跑最后一步的方向不正确

在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最后一步出现的问题通常比较严重,主要会产生外八字的跑法,最后起跳时的正确位置应仍然沿弧线方向跑进;而错误技术往往造成错误的起跳位置,致使最后一步的路线偏离了弧线的自然延伸,从而使下肢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分离,导致力的分解,最后一步支撑中助跑速度方向偏离支撑点,以致无法产生正确的起跳,上体会过早倒向横杆。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起跑前有躲杆意识或急于做背向横杆动作,起跳腿下意识地偏离起跳点。

教学手段:(1)反复1-3步起跳练习,强调最后一步上步时起跳腿的摆动方向;(2)在起跳点放置标志物,以控制最后一步的跑进方向;(3)在起跳点放置跳板,练习中强调踏上起跳点起跳。(4)标出起跳点,反复练习。

5.3起跳时脚位不正

背越式跳高最后一步放脚尖的方向与起跳同等重要,脚位不正确,同样会对起造成极大的影响。通常初学者在起跳时脚尖会自然地产生外展,形成外八字的放脚动作,这种放脚技术,一会造成起跳时横向水平速度过大,产生冲杆现象;二易造成踝关节的损伤。

教学手段:(1)上一步放脚模仿技术练习,练习中要求放脚方向要正;(2)行进间沿直线做上1-3步起跳练习,注意强调沿直线放脚起跳;(3)在起跳点沿跑进方向放一小垫子,要求在垫上起跳;(4)短程助跑弹性跳板起跳练习,在起跳点上放置有弹性的跳板,方向与助跑方向一致,要求踏板起跳。

6.结论:

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阶段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首先学习助跑动作,然后学习起跳动作,最后学习过竿和落地动作。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有三个:助跑弧线的曲率不当;助跑最后一步的方向不正确;起跳时脚位不正。在课堂教学和运动训练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任天.背越式跳过竿技术教法钻研[J].体育教学,2005(3)

[2]李鸿江.《田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作者简介:

谢本德、男、汉族、山东莘县人、(1963.04-)、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上一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展示设计教育中的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