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儿科护理学心理素养的培育

时间:2022-07-20 12:07:55

高职儿科护理学心理素养的培育

技术素质的要求

儿科护理的病种多、工作量大,患儿的诊疗、护理和抢救要求分秒必争,要求护士具备过硬的技术和扎实的基础。实践工作要求对儿科各项操作技术精益求精,熟练掌握各种设备、仪器的使用操作,尽量避免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对患儿引起的不良刺激。儿科护士还要具备细致的观察力,儿童患者一般不能陈述自己的患病过程,即使是年长儿,也因限于理解能力与观察力的不足,而不能正确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儿科护士在病情观察中要做到及时、准确,要善于通过患儿的意识状态、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言量、步态、眼神等来观察病情,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心理素质的要求

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是儿科各项护理操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儿科护士必须要具有沉着冷静、思维慎密的心理素质。儿科护士每天要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层次、不同病情的患儿以及家属,看到哭闹不止的患儿和求医心切的家长,只有热情和善与镇静对待,才能推动护患关系的和谐,其沟通协调能力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以及患儿家长对护士工作的认可程度。

教学体会

1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传统的医学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往往会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心理护理,心理安慰,解除心理压力,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及安慰。如何帮助高职护理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医院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明确学习目的

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是决定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根据目前临床儿科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护士上岗证考试中儿科护理的重要性等,帮助高职生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目的,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见习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建立职业自豪感,通过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介绍儿科护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让学生对将来的就业前景充满希望。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将来从事职业特点,在课堂上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调适能力,使他们能自觉对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排除,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消极情绪,寻找正确的宣泄方式或由专业人士进行心理疏导。只有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调适到最佳的身心状态,才能有力于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

4培养爱心,加强挫折教育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护患角色互换,充分理解患儿及患儿家长焦虑、不安、恐惧心理,逐渐培养学生真挚的同情心和爱心。运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患儿及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尽快找到解决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力,在将来临床工作中不慎出现的操作失败,面对患儿家长的非议甚至责骂,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正确的对待态度,争取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博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与尊重。

5注重语言沟通能力

课堂上可采取多样的情感教学方式,开展病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扮演护士的学生要求做到面带微笑、口齿清晰、言语亲切,并能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充足的爱心、细心、耐心、信心和同情心,可以促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同时,还要加强护士礼仪的培训,提高非语言的沟通能力,营造一份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

总之,我们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将来以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从事医疗实践工作,树立团队精神、协调医患关系,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服务于患者,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

作者:王以非单位: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讲师

上一篇:前馈克制对儿童护理隐患的影响 下一篇: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导的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