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济淀张二庄站冰情观测浅析

时间:2022-07-20 10:59:20

摘要:通过对张二庄站冰情的观测,摸清它们的产生原因、形成规律及各种冰情对冬季输水产生得影响,探索应采取得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冰情对冬季输水产生得危害。

关键词:冬季输水;冰情观测;水内冰;冰流量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基本情况

在冬季输水过程中,由于气温较低,河道内常出现冰情现象,尤其是在流冰、封冻和解冻时期,常会发生各种冰情灾害。冰塞、冰坝的形成会阻碍水流的过水断面,威胁水工建筑物及堤防安全,对冬季输水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摸清引黄济淀冬季输水期间的冰情、冰害及对输水产生的影响,总结归纳冬季输水期冰情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可能发生的冰害对河道输水以及水工建筑物的影响,探索应采取的防冰害、防冻胀措施,我处在今年的引黄济淀期间实施了冰情观测工作,设置了张二庄和献县两个固定观测站,其中张二庄站完成了水文、气象观测、冰情目测、冰厚测量、及冰流量和水内冰观测。

冰情观测方法

水内冰观测

水内冰观测断面设置三条垂线,每条垂线分别于相对水深0.2、0.5倍及河底设置三个冰网,每天日落前将冰网放入河中,次日日出前取出冰网观测。记录冰网加冰的重量,冰的厚度、颜色、硬度、分布情况等。放、取冰网时,观测水位、冰情现象、天气状况等要素,并量取各冰网处的温度,每个冰网处的水温测试时间不低于五分钟,冰网处的流速采用水文数据。每次下网之前需根据水位的变化调节各垂线上三处冰网的位置。9日至12日,分别在水文缆道起点距为25m、35m、45m(25m处为左岸冰边缘2m处,35m为中泓处,45m为右岸冰边缘6m处)处,布置三条垂线;13日-16日,因岸冰边缘向河中心延伸,分别在水文缆道上起点距为28m、32m、45m(28为岸冰边缘处,32为中泓处)处,布置三条垂线;17日在28m、32m处布置两条垂线;18日-20日在32m 处布置一条垂线;20日起,河面封冻,停止观测。

2、冰流量观测

冰流量观测采用简测法,对冰速、流冰花团或流冰块疏密度、敞露水面宽等冰情要素进行测验。敞露水面宽采用水文缆道测量,流冰疏密度采用统计法,在水文观测断面上,根据流冰花的分布情况大致均匀布设三条垂线,用冰花采集器在每条垂线处采集三次流冰花,量取每次采集的流冰花的重量,厚度,同时观测敞露水面宽、水位、风力风向及河段冰情。冰速数据采用水文数据。根据以上测得数据,计算出冰流量、平均流速、平均疏密度、流冰花平均厚度及密度等数据。

3、冰厚测量

张二庄站冰厚测量断面位于水文观测断面下游约60m处,每日完成以上两项观测后进行冰厚测量工作。按照规定,凿两个冰孔量取冰厚,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冰厚的具体结果。测量过程中,将水深、冰上雪深、水浸冰厚一并量出。每次测量,需在上次观测冰窟一米范围内,凿取新的冰窟。1月9日至18日,冰厚测量地点选在起点距20m 处,此断面处只有岸冰生成,测得的岸冰平均厚度0.2m;1月19日至27日,,全断面封冻,冰厚测量地点选在起点距60m 处(此断面河心位置),测得平均冰厚0.26m。

冰情观测初步分析

1、水内冰观测初步分析

通过观测断面上不同垂线之间、同一垂线不同相对深度之间冰网结晶情况表明,在三条垂线之间,中间垂线(中泓处)上冰网结晶较多,两侧垂线上冰网结晶情况较少或基本没有,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河水的流速关系较大,断面流速越大,水流中携带的水内冰越多,在冰网上的结晶数量也就越多。同一垂线上,不相同对深度的冰网上结晶情况也不相同,冰网结晶情况跟此处的流速、温度有关。根据观测发现,0.2倍相对水深的冰网结晶要比0.5倍相对水深及河底的冰网结晶数量要多。同时进行的水温观测表明,同一垂线上的三个不同深度的水温,沿水深方向由浅到深,水温由低到高,但是相差细微。同一垂线上的三个不同深度的流速,沿水深方向由浅到深,数值减小。水深浅的地方流速快,温度低,结晶较多,水深较大的地方流速慢,结晶较少。同一冰网上,冰网外侧表面结晶分布较多,网底部次之,内侧较少。冰网内结晶体形状多为片状,水内冰颜色为白色略带微黄,因含泥沙量少于规定含量,故忽略不计,浑水冰重即为清水冰重。19日河面封冻后,于19、20日连侧两天,冰网上均无水内冰,可见水内冰的生成于冰盖形成前。从以上不难看出,水内冰的产生与流速、气温关系密切。从中泓处至两边,从水深浅处至深处,结晶情况表现为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

2、冰流量观测初步分析

随着负气温的持续下降,当气温低于水温时,水体开始失热,水温下降达到一定程度,河中即开始产生流冰花。通过观测计算分析,张二庄观测断面冰流量受气温及上游河道影响较大。简单分析1月10日~16日(上游河段未封冻时)的冰流量观测曲线综合图:水位随着流速的变化而变化;流冰花的疏密度随着冰流量增大而增大,但疏密度的变化不是很大,它们在气温-5.2℃~-13℃之间,随着温度的变化成相反变化;冰花平均厚度在上述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月19日,观测断面前大部分河面封冻,流冰花在流动过程中大部分堆积冻结在冰缘及冰盖下,偶有少量流冰花自冰面缝隙之间流下,集中于起点距28—35m处(中泓处),且数量较少。冰流量观测期间,冰情现象主要是松散状流冰花团,疏密度在0.2~0.4之间,多为稀疏流冰,偶尔出现中度流冰。

3、冰厚测量初步分析

岸冰、冰盖的形成受温度、流速的影响。随着冬季温度的降低,河岸因岩土失热较快,岸边河水流速较低,冰晶体生成,形成沿河两岸冻结成薄而不稳定的初生岸冰,随着温度的持续下降,初生岸冰由两岸向河中央延伸,冰层加厚逐渐形成了固定岸冰。固定岸冰与聚集、冻结在岸冰边缘的流冰花,形成冰盖。在温度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内,冰层厚度变化较小,如1月19日—27日,河面封冻后,测得河中央冰厚较为均匀,约27cm左右。此段河面的封冻形式基本为平封,偶尔受水位涨落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冰面裂缝、冰面塌陷、冰堆等现象。2月15日起,气温开始回升,水温随之升高,封冻自上而下、从中间向两边开始解冻。冰层从两侧向中间逐渐变薄。张二庄站解冻期,未出现流冰块现象,开河形式为文开河。

四、结论

通过此次冰情观测,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气温降到一定温度,跨河建筑物下最先封冻形成冰盖。河中岸冰随温度降低,由两岸向中间延伸,加宽、加厚,直至形成稳定的冰盖。张二庄站封冻形式基本为平封,输水后期水位变化较大,冰盖出现裂缝、坍塌及竖立现象。随着气温回升,河内出现再生清沟,此时河槽内水量少,流速小,约在0.06—0.12m3/s,封冻自上而下开始解冻,冰盖及岸冰就地消融,河内基本无流冰块,形成文开河。整个观测期间,未出现冰塞、冰坝现象。

2、水内冰生成于冰盖形成前,水内冰的生成与水温、流速有关。水内冰的生成数量,由中泓处向两岸、由水深浅处向深处依次递减;由冰网外侧到底部,再到内侧,依次递减。水内温度由水深浅处向深处依次递增,测得均为正值,整个观测期间,温度大约均在0.2-0.3左右。

3、冰流量观测开展较晚,观测期间冰流量及疏密度较小,两者受温度影响较大。上游河段封冻后,流冰花部分结冰于上游冰盖,只有少数流下且位于中泓处。所观测到流冰花为松散状流冰花团,疏密度大部分为稀疏流冰花,极少数为中度流冰花。

上一篇:小高层商住楼抗震超限结构分析 下一篇:河北省引黄总干渠河道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