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赐来沪兴“华一”

时间:2022-07-20 08:48:54

江天锡,国内第一家由海峡两岸共同创办的合资

银行华一银行行长、常务副董事长。获得2005年第二届“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2006年9月被中国国际金融论坛评为本年度“中国十佳新锐人物”。

2006年9月,中国国际金融论坛评选华一银行行长江天赐为本年度“中国十佳新锐人物”。华一银行是国内第一家由海峡两岸共同创办的合资银行,身为华一银行行长的江天赐在发表感言时说:“华一银行的业务表现、发展不是一个人做到的,而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所以借这个机会向所有打拼的同事致谢,为有你们而骄傲。”简单几句话看得出江天赐是个对生活、事业充满感激之情的人。

面对《华人世界》,江天赐从容淡定,和蔼的微笑里看得出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精明与干练。

半个世纪后,他又回到上海,这块出生地再次成为他的人生舞台

生于上海的江天赐,20世纪50年代跟随父母搬到中国台湾。在那里读完小学后,去了马来西亚读中学,可以说那段求学的经历是江天赐终生难忘的。

当时的马来西亚刚刚独立,摆脱了殖民统治。殖民统治时期,作为华侨的他们身后没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那种郁达夫式的弱国子民的感叹依然存在,也让他过早承受了学业之外的歧视、排挤。而就是这段岁月给了江天赐一种超乎常人的柔韧毅力。他用积极进取的姿态来面对人生的挑战,成绩一直是遥遥领先。高中毕业后为了能够读自己喜欢的航空工程专业,江天赐选择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及航天系,拿到硕士学位后他开始在加拿大航空策划公司做航空顾问。

正当江天赐沉浸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喜悦中时,好景不长,很快他再一次被现实惊醒。作为航空顾问的他因为没有外国国籍,所以他没有机会参与涉及有关机密领域的课题。

儿时那种受到排挤的感觉再一次袭上心头。他能做什么呢?他拥有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及航天系的硕士学位,却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他而言,无异于面前从天降下一堵大墙,挡堵住了他前行的步伐,他的航空理想在这一刻被画上了句号。朋友劝他加入外国籍,慢慢融入也就是时间问题了。然而性格耿直的他却作出了惊人的选择――放弃航空专业,同时也放弃了为之奋斗8年半之久的航空研究领域。

谈到离开航空研究领域会不会有一点可惜和后悔时,他不假思索地说:“不后悔。人生本来就充满了不对等。我用6年的时间去求学,工作2年半之后就要向它告别。从时间长短来看,确实是挺亏的。但那也没有办法,事实摆在那里,作为个人要么服从,要么选择离开。而我选择了后者。”

如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江天赐又回到了出生地上海。这个记忆中逐渐淡化的城市,又一次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舞台。“少小离家老大回”,2001年回上海的他倍感欣慰,因为在他还能对上海发挥能量的时候,他回来了,为的是可以尽一份自己的心力,而不是为了回来颐养天年。

“我的人生是被选择留在金融行业的”

1973年,江天赐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系读研究生。他说:“当时有种破釜沉舟的感觉。”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决定,他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他说,“人生就是这样,人走着,就得做不同的选择。所以我的人生被选择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取得哈佛MBA学位后,江天赐正式进入金融业,就再没有离开过。

《华人世界》问他,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为何一直从事金融领域,是否考虑过涉足别的行业?江天赐思索良久:“最开始进入金融业是一个巧合。哈佛出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花旗银行,通过一年的培训之后被派往台湾分行工作。因为一开始就做得很顺,后来随着在金融行业做的时间越久,觉得离开的机会成本越大。再加上自己的惰性,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就一直留在了金融行业。”这份工作给他带来了激情,使得他在金融这个领域越走越远。此后的30多年里,他曾先后服务于不少知名的金融机构。站在的江天赐,强烈感受到中国大陆经济的腾飞所产生的影响力。依据他的判断,现在的发展机遇是千载难逢的。

2001年底,喜欢挑战的他离开了工作环境优越的香港金融中心,来到经济高速增长的上海,在当时起步才5年的华一银行担任行长,负责银行业务策划及营运。这家合资银行形成于台湾,在香港领取了“户口本”,最后成长在上海,有着较为复杂的“出生”背景。在江天赐来之前,华一银行就像处于冬眠状态,还没有在大陆打开局面。在他上任后,银行财务规模及效益连年翻番。

2006年运作最好的时候,华一银行总资产达10亿美元,盈利达1亿人民币。同2001年同期相比,利润增加了48倍,资产增加了5倍,并且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建立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几乎为零的基础上的。

当谈到什么是最理想的银行家时,江天赐认为,理想的银行家应该能够让金融市场满足经济发展中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状况。银行是有前瞻性的,应该有冒险的心态,在可控制风险范围内做出一些比较积极的动作。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财务需求,要有不同的金融机构参与满足这个要求,而不是只靠一个商业银行。

“目前中国的金融发展还不是很完整,企业有短期资金、长期资金、风险投资资金等都要跟银行要,使得银行不知所措,也使一些企业觉得很无奈、很困扰,每个行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在金融方面,要有不同的银行扮演着角色,不是笼统地归于一种商业银行。”江天赐说。

回顾走过的路,多年在外的江天赐接触到了许多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各种朋友,开阔了视野,同时也让他有了一颗包容的心。江天赐惟一感到遗憾的是,自己没有结交到20年以上的朋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待过20年。说到这里,江天赐脸上流露出淡淡的感伤:“觉得挺可惜的,没有机会享受到那种醇厚的友情。”好在他性格中有洒脱的一面:“得失是无法量化的。”他不会为了已经失去的或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事物难过。

上一篇:特立独行艾未未 下一篇:中国如何培养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