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特征评析

时间:2022-07-20 07:30:54

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特征评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托尼・莫里森的著名作品《爵士乐》的叙述,从两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文学解读,分别是叙事特点和音乐性,叙事特点中包括故事的非连续性叙事模式和现实与幻想的融合重叠,音乐性包括了小说情节和爵士乐特点的碰撞,以及作品对爵士乐“踪迹”的寻找。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有我们回归到自己的本土文化,才能进一步融进时代,完成自我理想的追求。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爵士乐》 文学解读

引言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作家,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爵士乐》是用文学语言的方式来描述爵士乐的乐章,创意非凡,有评论称“从来没有人做过用文学解读音乐的尝试,但是托尼・莫里森做到了”,这充分地说明了这位女作家的文学成就。本文将要通过对该作品的叙事细节描述,表达人类面对彷徨与无助时,只有融合于时代和回归本土文化之中,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走向真正的自由这一矛盾主题。此外,本文还对该小说与爵士乐之间的创作关联进行文学解读。

一、托尼・莫里森与《爵士乐》概述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文学造诣很高的女作家,伴随着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出版走上了专业文学创造之路。她曾经为撰写拳王阿里的自传耗费很多心血,先后在哈佛、普林斯顿等世界闻名的大学教授英美文学,尤其擅长中长篇小说。此后,创作了《所罗门之歌》获得美国图书评论奖,代表作《宝贝儿》获普利策奖。

托尼・莫里森创作初期受西方古典文学的影响很深,广泛地阅读其他作家名作,其中受海明威、福克纳等文豪的写作风格影响颇深,善于在小说中通过叙述者的描述视角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人文关怀。她在小说中穿插的描述细节、情节推理以及语言表达,传达了创作理念,即在多元文化的日益渗透和颠覆之下,人类个体生存状态的变化。面对困境,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失去前进的方向,找不到回归自己的路。然而只有对自己的内心渴求进行觉察,对自己的文化源头进行追寻和询问,迷路的人们才能找回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才能维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传统。

《爵士乐》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有评论指出:“这是莫里森叙事最为丰富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以哈莱姆区为背景,引线是人物卡斯的经历,贯穿整篇地叙述了南方夫妇乔和维奥莱特到北方城市谋求生路的坎坷经历。《爵士乐》以即兴书写的创作方式推动了小说结构的形成,构成独特的叙事风格,莫里森的创作手法正是类似爵士乐的风格。诸多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也可以视作一部历史小说,因为它在描绘历史的同时,反映出了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群相互间的碰撞,从而传递出作者对历史的宏观思考。

在20世纪20年代,负有盛名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萌芽,这也是爵士乐兴起的时代,主要表现为用即兴创作的演奏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追求,蓝调音乐代表着这一文化的兴起和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在这一背景下,作家创作了这部小说。此时《爵士乐》中的男女主角已经年过半百,他们已经是城市里的居民,但是历史因素对他们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安稳的生活下对自己的故土怀有深深的眷恋,他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出生地。出生地引申为人类生命的源头与起始点,这也是托尼・莫里森创作《爵士乐》的原因――人们只有从精神上重新获得“新生”,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寻找到生命的根源,向内心寻找到宁静,把自己融入社会,才能获得永远的幸福。小说《爵士乐》的结尾设置,正是印证了这一思想。

二、《爵士乐》的叙事特点

(一)故事的非连续性特点

《爵士乐》开篇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嘘,我知道那个女人”,这就说明叙述者是“那个女人”的熟人,那个女人养了一群鸟儿……这些描述都是以旁观者角度的叙述,带进人物的心理特征。在描述人物维奥莱特时,作者用了“骨瘦如柴”、“年过半百,但风韵尤在”等形容词。这样的例子在《爵士乐》中不胜枚举,说明这种强烈的人物性格特征在特殊的叙事语境中形成了如合奏曲般的反响效果。

托尼・莫里森对《爵士乐》的叙述顺序设置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开篇伊始作者说多卡斯已经死去;第二章则再现了乔和维奥莱特初到纽约的情景,并且描述了乔和多卡斯之间的情感;第三和第四章又跳回当代,描述了维奥莱特要多卡斯遗像的情景,并且回忆童年时家庭的悲剧;第五和第六章开始是描述乔的生活背景,从他小的时候到现在,描述乔和维奥莱特如何相识到结婚;第七章小说发生了重大变化,描写了乔如何与多卡斯形成了情感纠葛并且杀了她;第八章是整部小说的重点,设置了多卡斯临死之前内心的独白。从开篇到完结,《爵士乐》的描写都是跳跃式的、乱序的,作者是按照爵士乐的乐章来编排小说的,思维的跳跃性表明《爵士乐》的非直线型跳跃的音乐特质。

(二)现实与幻想的融合重叠

小说从不同的叙事者角度出现了大量重复描述,但是都是从作品中的人物口中直接说出,或者以旁观者的姿态表述。例如第二章乔对过去的回忆,追忆自己寻找母亲的情景:“不需要说什么,只要做一个手势就可以。”这是乔本身的描述,小说通过乔对母亲的寻找,表达并映射了人对自身本源和故乡的寻找的主题内涵。在第七章中,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又对这一情节进行了叙述和思考,“你随便在什么地方,你只要伸出一只手,只要你有一个手势,我就走”,乔的苦苦哀求正是人在社会中迟迟找不到归属感的真实写照。《爵士乐》的叙述方法就像爵士乐的即兴变奏,各种章节独立运用,又自成片段,但是最终都要归属于主旋律之中。

文学评论界称托尼・莫里森小说中常常有一种“令人绝望的爱”,这是为了表现对现实的无奈与人类情感归属的迷茫。小说《心爱的人》中,就有主人公赛斯在最困苦的境遇下,对幻想中的生活描写的穿插。同样地,《爵士乐》中主人公乔爱多卡斯,从本质上讲乔对多卡斯的爱并不仅仅是爱人的关系,更深层的这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潜意识里乔将多卡斯当成了自己多年找寻不见的母亲的替身。在多卡斯身上,他常常看到母亲的身影,他苦苦地追寻是因为不想再失去她,再也不能接受背叛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说明了在维奥莱特的心里,非常渴望来自亲情的关怀。作者通过这些描述,想要表达的是人类不能得到幸福的源头是仇恨,而正是这种仇恨的源头影响了主人公的行为。作家赋予了这部小说更深层次的心理学含义,也就是只有爱才能够化解危机,这就对百年来的深刻课题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启示。

三、《爵士乐》的特征评析

(一)小说情节与爵士乐之间的碰撞

《爵士乐》正是透过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深刻地反映出了爵士乐的深刻内含。小说分为十章,这十章中并没有数字或者文字的引导,只用空白页隔开,而文字中间两个小节之间又用空白行作为停顿,这正是反映了爵士乐中的缓冲和停顿。而每一章的结尾和下一章的开头,也都有相互的首尾呼应,如第七章开篇“她在哪儿”对应了第八章开篇“她在这”,就像是爵士乐中的乐器相互问答和配合。第九章以“痛苦”收尾,第十章以“痛苦”开头,正是像爵士乐中的联奏技巧。这些特点都表现了《爵士乐》的表达技巧与爵士乐的相通之处,表现了作者想要通过寻找爵士乐的特点来回溯本族文化,从而更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本族文化的推崇和骄傲,且对社会上的人类深刻的关怀,号召人类只有回溯到本族文化之中,根植于自己的人生起始点,才能够找到精神的寄托。

(二)“踪迹”的寻找

《爵士乐》就是通过寻找一个个主要人物的踪迹,组合成几代人生活的变迁,莫里森在“踪迹”的寻找中找到了创作的出路。乔的父母很早就消失,留给乔的都是空白,乔不得不在这空白中寻找自己的生命源头,流浪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生活在南方的乔到北方之后遇到的困境使其失去了自我,他想找回自我,虽然在多卡斯身上寻找到了相似的“踪迹”,就是母亲的踪迹,但是他又体会到了更深层次的孤独。乔遇上了多卡斯后循着“踪迹”又找到了母亲的感觉,在这种爵士乐的旋律之下,乔在内心寻找到了安慰。可是一旦多卡斯离开了乔,乔压抑的情感又开始找不到根源,精神上没有停靠的港湾,乔不能接受这种得到后又失去的痛苦,终于在最后寻找的情感过程中全线崩溃,做出了极端的行为。

结语

《爵士乐》之所以走向了极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它以全新的创作视角为切入点,借鉴了爵士乐重复、即兴、联奏等技巧,将文章的结构安排得行云流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这种高低错落的布局感染。我们通过对《爵士乐》的阅读与分析可以感受到其语言带有随意、自由、追寻的特点,表达了人类在社会上找不到归属感的困境,这种困境就如被压抑的呐喊,由此在文学中找到出口。同时,托尼・莫里森积极号召人们回到本土中寻找自己文化的根源,意识到尊严和社会地位必须建立在完整的文化之中,传统文化与自身现实的断裂,只会让人类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生活便永远被禁锢的精神世界所困扰,人们就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也找不到真正的自由。只有不断地进取、回望、再进取、再回望,人们才能够在这个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章汝雯.托尼・莫里森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上一篇:英美文学作品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下一篇:唐代体育题材诗歌的文学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