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滴头孢吡肟致过敏性休克1例的抢救与护理体会

时间:2022-07-20 06:21:37

静滴头孢吡肟致过敏性休克1例的抢救与护理体会

关键词 头孢吡肟 过敏反应 休克 护理

头孢吡肟是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腹泻、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和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等,过敏性休克罕见[1]。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1例,因静滴头孢吡肟而致过敏性休克,经紧急抢救使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抢救与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64岁,因腹部疼痛不适3天,门诊于9:10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患者步入病房,神智清,精神好,T 36.6℃,P 76次/分,R 19次/分,BP 130/80mmHg,体重69kg,医嘱给予头孢吡肟2g加生理盐水100ml,2次/日静滴。遵医嘱于9:45做头孢唑啉钠皮试,皮试前常规询问患者过敏史,患者否认有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史。20分钟后,皮试结果阴性。于10:05给予头孢吡肟2g静滴,液体输入5分钟后,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全身皮肤发红,即测血压110/70mmHg。立即停用头孢吡肟,报告医师,遵医嘱给予吸氧,地塞米松15mg静推,5%葡萄糖500ml静滴。5分钟后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10:30患者全身皮肤红肿明显,口唇发紫,脉搏微弱,心音低钝,测血压60/40mmHg,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建立第2条静脉通路,给予多巴胺4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调整滴数。10:50患者血压逐渐回升,于11:15血压回升至95~110/50~65mmHg,全身皮肤红肿消退,口唇逐渐红润。调整多巴胺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维持静滴。经积极抢救处理后,患者脱离危险,一般情况恢复正常,仍心电监护,保留静脉通路,进一步监护治疗。

抢救与护理:①立即使患者平卧,松解衣领和腰带;②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g;③改善缺氧症状,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④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500ml快速静滴,根据医嘱用药,如抗过敏药、血管活性药(多巴胺)、抗组胺类药等;⑤应用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情况;⑥患者如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抢救;⑦同时做好病情的动态护理记录[2]。

讨 论

头孢吡肟为新的第4代注射用头孢菌素。抗菌谱与抗菌活性与第3代头孢菌素相似,但抗菌谱有了进一步扩大。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包括肠杆菌属、绿脓杆菌、嗜血杆菌属、奈瑟淋球菌属、葡萄球菌及链球菌(除肠球菌外)都有较强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临床主要用于各种严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胆道感染、败血症等。该品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良好抗菌作用,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常耐药。该品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与头孢噻肟相似或略优,但对弗劳地枸椽酸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沙雷菌属等的作用优于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流感杆菌、淋球菌、摩拉卡他菌等(产酶和不产酶株)对该品高度敏感。该品对绿脓杆菌亦有良好作用,但作用比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略差;不动杆菌属、李斯忒菌等对该品仅中度敏感。作用机制与其他β内酰胺类同。头孢吡肟对多种质粒介导和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稳定,包括染色体介导的Ⅰ型酶;该品很少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注射用头孢吡肟头孢吡肟为广谱第4代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体外试验表明,该品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作用。该品对细菌染色体编码的β-内酰胺酶的亲和力低,可高度耐受多数β-内酰胺酶的水解,并可迅速渗入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内。在菌体细胞内,其靶分子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头孢吡肟全称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本次输液用的是一次性输液器,生理盐水、头孢吡肟与其他患者用的是同一批号,并且药物是现用现配,且均在有效期内,瓶盖无松动,无缺口,药液无污染变质,严格无菌操作,可排除外在因素引起的反应。患者用药前否认药物过敏史,因此提示在今后的用药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⑴严格操作规程,切实坚持查对制度,加强病房巡视,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在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和过敏史,尤其是过敏体质和年老体弱的患者,使用药物时应缓缓滴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有不良反应出现立即停用,及时做出正确判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⑵做好抢救护理:输液中一旦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应立即通知医师,科主任、护士长,迅速成立抢救小组,由科主任统一指挥,做到快速、有效的处理,避免严重的后果发生。①迅速将随时处于备用状态的急救药品准备到位;②遵医嘱准确无误的应用急救药品,做到如实用药记录;③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及时通知医师,做好记录;④重视抢救环境,及时清理床单、地面,保持病房有序整洁;⑤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更有利于抢救和康复。⑶保持输液通道畅通:输液通道畅通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基本前提,要求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忙而不乱,忙而不慌,及时建立输液通道并做好护理。本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原有输液通道虽畅通,但考虑到病情严重,为了不影响抢救,建立了第2条静脉通道,使抢救药物能及时尽快输入并发生作用,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⑷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宣教,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宣教,取得的效果会更好。如对入院患者及家属都要普及相关医疗知识,告知使用药物治疗时的注意事项,出现不良反应征兆时停止输液并呼叫医护人员,这样能够积极维护患者的自身健康,对减少过敏反应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宝峰,主编.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2.

2 陈维英.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6.

上一篇:直肠黏膜活检对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价值 下一篇:耻骨联合X线影像透光度与年龄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