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才能采写出有温度的新闻

时间:2022-07-20 04:25:25

勤奋才能采写出有温度的新闻

【摘 要】“新闻是跑出来的”,这句话是新闻记者的座右铭。作为一名记者,就要勤奋,做到经常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把笔触放在基层,把镜头、话筒对准群众。用群众的语言去反映新闻事实,这样就能采写出受到群众肯定和欢迎的、有温度的新闻。

【关键词】勤奋 采写 温度 新闻

新闻界有句老活“脚板底下出新闻”,“新闻是跑出来的”。也就是说,作为一名记者要“腿”勤,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基层、到田间地头、到街道、到车间班组,在基层、在群众中发现新闻。把笔触放在基层,把镜头、话筒对准群众,加之做到眼勤、手勤,善于用群众的语言去反映新闻事实,这样就能采写出受到群众肯定和欢迎的、有温度的新闻。

勤劳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闻线索

所谓新闻线索,是指最新发生的事实的简要讯息或信号。新闻记者的工作特点就是不间断地采访报道,用笔、摄像机、录音机,忠实地记录下时展、前进的足迹。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很多,而到基层、到群众中去寻找线索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寻找新闻线索的途径。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很多,可以通过通讯员获得,也可以通过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参加会议、阅读会议材料;从其他媒体的报道中获得。但到基层、到群众中寻找新闻是获得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采访,是记者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记者做好宣传报道应有的职责。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千千万万的生活在基层的群众,既是新闻信息的需求和消费者,也是五彩缤纷的新闻信息的创造者。新闻报道,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新闻线索的寻找和发现也要立足于基层,立足于群众。

有些记者总把眼光盯在领导机关,盯在各种各样的会议上,领导机关统揽全局,站得高,看得远,容易出思想、出观点,但是,领导机关及其所召开的会议,毕竟要针对实际工作中所提出的主要问题,根据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来制定政策,部署工作,探讨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既是我党始终不渝所遵循的基本路线,也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因此记者要把眼睛盯在基层,盯在群众身上。记者以强烈的新闻敏感,用心去听、去看、去问、去感悟、去思考,就能发现新闻线索。

诚然,即使到了基层、到了群众中,也未必能发现新闻线索。怎样才能发现新闻线索,需要记者以强烈的新闻敏感,用心听、细心看、随时问、勤思考。用心听:是指记者的耳朵要非常灵敏,能从任何看似无心、随便的聊天、谈话中,听出新闻线索来。细心看:就是记者要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情或现象中,发现值得报道的新闻线索。随时问:爱问、多问、随时问是记者的又一职业特点,就是调查和了解,但即便这些随机或聊天的提问,却也可能获得新闻线索。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推出过一位知识分子的典型蒋筑英。这个典型最初是光明日报驻吉林记者站站长肖玉华发现的。这条新闻线索的获得过程是,肖玉华在吉林省委大院里,遇到了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李光,随口问他到省委做什么来了,他说到组织部给蒋筑英办理追认党员的事。当时,李光说出了“过早地”三个字,引起了肖玉华的思考。正是这随口一问问出了一条大新闻。勤思考:就是把听到、看到、问到的情况,与平时所积累、掌握的情况加以对比,看看究竟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新特点,判断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这样新闻线索才能浮出水面,呈现在记者面前。

勤奋才能获得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生动的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就是构成新闻的材料。新闻材料是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原始情况、资料的总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能干的记者,没有新闻材料也不能写出新闻报道。而要获得真实、生动、鲜活的新闻材料,记者的腿就要勤劳,就是要经常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即时聊天工具都成了记者“生产新闻”的有效工具,对于网络的依赖,让很多记者变懒了,腿脚沉了,因此出现了有的记者写出的稿件不鲜活。当下也有一些记者心浮气躁,放着基层无数“活鱼”不抓,却偏偏喜欢“缘木求鱼”,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采访肤浅、写稿程式化、文风呆板。而要改变这种状况,获得鲜活的、生动的新闻素材,记者的腿就要勤起来,就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把笔、把话筒、摄像机对准基层,对准群众,这样才能采访、收集到大量的真实、生动、鲜活的新闻材料,才能在写作新闻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写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有温度的新闻作品。2011年,本台记者在采写《小卫士大作为》这篇介绍辽河油田第一小学开展生态教育的新闻专稿时,先后多次深入到兴隆一小、兴隆社区、兴隆街道,找老师们谈,和学生们唠,与家长们聊,耳闻目睹了这个学校生态教育的开展情况,整篇稿件都采用了师生、家长和有关方面人士平实的语言,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使全社会都来提高环保意识。再如,本台记者2011年在采写录音新闻《文化产业红火了农村新生活》一文时,记者先后三次深入到大洼县西安镇上口子村观看这乡村小剧团的节目排练,去农户小旅店、小饭馆与村民唠家常,在辽河绿水湾景区与游客们攀谈,来旅游农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户家中体验和感受这个村的村民日渐红火的新生活。由于和村民的距离拉近了,村民们也说出了心里的大实话,所以采写出的稿件非常可听、可信,非常生动鲜活。稿件播出后,深受听众们的喜爱。不少当地的农村乡镇从上口子村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中受到启发,尤其是许多农民从这个村红红火火的文化产业经营中看到了新的增收渠道,更加坚定了创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在采访和写作两个不同阶段,记者对新闻材料的态度和方法应当是辩证的,即在采访阶段,要学韩信用兵,以十当一,多多益善:但到了写作阶段,则要学孙子用兵,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只有在采访时积累了较多的新闻材料,才能在写作中做到游刃有余。魏巍在作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深入到朝鲜战场,深入到一线,采访了大量的新闻材料,记录了100多个事例,而在最后发表时,仅选用了三个事例,正是这三个事例让多少人看了这篇通讯后热泪盈眶,至今都难以忘怀。我们有的记者腿不够勤,采访不够深入、细致,以致在写稿时,因为新闻材料不够多,选择的余地较小,总觉得材料对主题的表达不是很满意,但又找不到更贴切的新闻材料,总是留有遗憾。因此,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向魏巍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到群众中寻找新闻。

总之,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只有做到腿勤、眼勤和手勤,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新闻线索,获得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更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温度的新闻。

(作者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杨秀国著 新闻采访学通论 2007、5 ISBN 978-7-01-006234-1 33页――40页

上一篇: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效率评价研究 下一篇:肠道菌群失调,拒绝抗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