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飞法治疗中风后膝过伸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20 04:13:55

毫针飞法治疗中风后膝过伸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5.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2-0001-03

【摘 要】 目的 为了客观的证实其临床疗效的可靠性,揭示其作用机理。 方法 选择中风后膝过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毫针飞法组40例,毫针平补平泻组40例,力奥莱素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观察。毫针飞法组取阳陵泉、伏兔、委中、承山每日1次,共治疗30天;毫针平补平泻组取阳陵泉、伏兔、委中、承山每日1次,共治疗30天;力奥莱素对照组采取力奥莱素5mg,每日1次,共服30天。从膝过伸强度分级以及肌电电生理变化等方面判断其疗效。 结果 疗效结果显示毫针飞法组明显降低膝过伸强度,与两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

【关键词】 中风后膝过伸 飞法/毫针

Clinical Obcervation on Fling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of Genu Recurvatum After Apoplexy

SANG Peng

Heilong jiang Research Znstitu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erbin 15003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In order to make further confirm clinic effect and reveal mechanization of therapy of fling acupuncture treatment leg spasm after strock. Methods We select 120 patients and divided into 3 groups at random, each group had 40 patients.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 with flingacupuncture withYANGLINGQUAN;FUTU;CHENGSHAN;WEIZHONG. once a day, for30days.The common 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 with YANGLINGQUAN;FUTU;CHENGSHAN;WEIZHONG.once a day .for 30 days.The medicine control group with LIAOLAISU 5mg/d,once a day .for 30 days. Judgjing clinic effect from changing strength of leg spasm after strock. and H-reflection of leg spasm after strock. Results It was approved that the therapy of flingacupuncture can decrease the strength of leg spasm after pared with front and back of treatment,p

【Key Words】 Leg spasm after strock;Therapy of flingacupuncture

中风后膝过伸是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主要表现,临床以膝部强直难以屈伸为特征。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中风后膝过伸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治疗中风后膝过伸以肌肉松弛药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膝过伸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为了研究有效的治疗中风后膝过伸的方法。本课题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临床角度对中风后膝过伸进行了毫针飞法治疗及客观电生理指标测定,以进一步研究毫针飞法疗法治疗中风后膝过伸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临床所有患者均来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4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2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毫针飞法组40例、毫针平补平泻组40例、力奥莱素对照组40例。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毫针平补平泻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5年;力奥莱素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1.5月,最长2年零8个月。3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经CT、MRI诊断为脑卒中

1.2.2 脑卒中后一个月以后出现膝过伸

1.2.3 以膝部强直难以屈伸为主要表现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选穴:阳陵泉、伏兔、委中、承山

方法:患者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50mm毫针,将毫针斜刺入阳陵泉、伏兔、委中、承山。针刺酸、麻、胀、痛、得气后,右手拇食二指呈交互状,两指弯曲,拇指向后,食指向前用拇指肚及食指挠侧沿针柄呈螺旋力由下向上飞摩,每穴行针两分钟。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休息3天,共治疗2个疗程。

1.3.2 毫针平补平泻组

选穴:阳陵泉、伏兔、委中、承山

方法:患者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50mm毫针,将毫针斜刺入阳陵泉、伏兔、委中、承山。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日1次,15天1疗程,休息3天,共治疗2个疗程。

1.3.3 力奥莱素对照组

药物:力奥莱素(诺华制药厂制造批号203068B03)

方法:首次口服力奥莱素5mg,日1次,可逐渐增加剂量至控制痉挛后维持治疗量(最大量

1.4 观测指标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二个疗程后作下列观察。

1.4.1 中风后膝过伸强度分级标准Ashworth[1]分级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Ⅰ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突然卡住

Ⅰ+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突然卡住,然后出现较小的阻力

П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范围内,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比较容易地进行被动运动

Ⅲ 肌张力显著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Ⅳ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而不能完成被动运动

1.4.2 中风后膝过伸H反射变化

H反射记录:俯卧或仰卧位,膝关节120°~110°屈曲,小腿放松,记录极于胫骨结节到内踝之中点,小腿肚内侧腓肠肌,参考电极于其下跟腱上端内侧,h反射是一个正-负-正三相波,地线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电刺激时限0.5-1ms,每次刺激相隔3秒。

2 疗效

2.1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下肢屈伸灵活;显效:痉挛强度减轻2级;有效:痉挛强度减轻1级;无效:痉挛强度减轻不足1级,

2.2 结 果 本课题结果显示毫针飞法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毫针平补平泻组和药物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见表1)。从治疗前后中风后膝过伸强度分级变化改善方面优于两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见表2,表3)。从治疗前后肌电反射中表明:毫针飞法组(治疗组)治疗后中风后膝过伸痉挛爆发的波幅减低、时程缩短、爆发频率明显减少,潜速率减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且与两对照组相比,显著性优于两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中风后膝过伸[2]属中医“风痉” 、“筋急”、“筋惕肉”范畴,取穴以多气多血之阳陵泉、伏兔、委中、承山为主,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疏风开窍为治则,毫针平补平泻对中风后膝过伸处刺激量较大,对肌痉挛强直控制较差,故其疗效不显著。

力奥莱素[3]为临床证实治疗中风后膝过伸疗效肯定药物,一般首次5mg/d,加量至症状改善,最大不超过80mg/d。但停药后容易迅速复发,因而需长期维持治疗。使用剂量逐渐加大,药物有效时间缩短,且存在感觉异常、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飞法系古典医籍中针灸调气的重要手法,《金针赋》曰:上下左右,四周飞旋;《神应经》曰: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金针赋》上的赤凤迎源即飞法取凉。术式要求力呈螺旋式,向上,向外,两指一捏一放,如飞鸟展翅。指法呈漏斗式下紧上松,此螺旋式的“力”含上提力的趋势,但要使经气充盈于针下,提之不出,含针向右转趋势,但要如鱼含饵,转之不动,气满而摇。飞法操作可快速反复操作,手行针时手向穴位时带掌风,以帮助取凉。飞法主要的作用是催气、行气。通过一搓一放。使针感持续而不失,促进气至病所。我们选用飞法不仅增强了针刺感应,且使气血得以疏导,经络之气得以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飞法可促进受损髓鞘脱失部位恢复,并且可抑制运动神经末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从而使中风后膝过伸处痉挛肌肉得到松弛、麻痹,从而治疗中风后膝过伸。

本方法操作简便、创伤性小,易于被患者接受。且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其疗效显著。值得我们在分子生物学、神经免疫学、神经病理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毫针飞法刺法治疗中风后膝过伸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治疗规范.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9-20.

[2] 李佩芳 针刺拮抗肌群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中国康复,2001,6 (01):42.

[3] 冉春风.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70-970,975.

上一篇:临床带教中护生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下一篇:经颅入路显微视神经减压术式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