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炎性假瘤CT诊断2例报告

时间:2022-07-20 04:03:15

肝脏炎性假瘤CT诊断2例报告

[关键词] 肝脏;炎性假瘤;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130-01

炎性假瘤以肺最常见,亦可发生在眼眶、腮腺、胸膜、胃、卵巢等器官,发生在肝脏者不多。现将经CT、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例肝脏炎性假瘤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

男性,55岁,以“上腹隐痛20余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入院。曾有青霉素、磺胺药等过敏史。

体格检查:剑突下轻压痛,肝区叩击痛(+),余无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肝功正常,表面抗原阴性,AFP三次均阴性。

辅助检查:(1)B超示肝内多发结石。(2)ECT(-)。(3)磁共振:肝内多发小囊肿。(4)CT: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肝右叶前下段胆囊窝后方见一约1.2 cm×1.2 cm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密度不均,中心密度更低,CT值36 Hu~40 Hu。造影增强后病灶无明显改变,肝左、右叶见多个散在的0.2 cm×0.2 cm~0.8 cm×0.8 cm边界清楚锐利的囊性低密度影。胆囊增大,壁厚,下部密度高,近胆囊颈部见1.0 cm×1.0 cm高密度影。脾不大。意见:①肝内多发小囊肿。②胆囊泥沙结石胆囊管结石。③肝右叶低密度占位病变,小肝癌可能性大。

手术所见:肝大小正常,左右叶均有多发小囊肿,于胆囊床对应的肝组织内触及1.0 cm直径的硬结,胆囊不大,壁厚。胆囊内有78块多面体胆固醇结石,胆囊颈部嵌顿一圆形结石。

病理:镜下示肝内病灶为慢性炎症伴纤维化,边缘明显充血、出血合并脂肪变性,病灶内可见泡沫样细胞。病理诊断:肝炎性假瘤。

1.2 病例2

男性,35岁,以无诱因四肢皮肤突起“风团”伴瘙痒4 d为主诉入院。“风团”时起时消,伴胸闷、腹痛,无发烧。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

体格检查:四肢末梢皮肤见大小不等风团状丘疹,边缘不规整,境界清,以手足背明显,腹部未见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肝功正常,表面抗原阴性,AFP阴性。

辅助检查:(1)B超示肝右前叶2.5 cm×2.2 cm占位。(2)CT:肝大小形态正常,肝右叶前上段见约2.5 cm×2.5 cm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模糊,CT值31 Hu,周边隐约可见不甚清楚的低密度环。造影增强后立刻扫描,示病灶内均匀增强,CT值60 Hu,其周边见完整的低密度环,宽度约0.2 cm,延迟25 s,病灶与周围肝组织成等密度,延迟3 min病灶仍为等密度,脾不大。CT诊断:肝右叶占位病变,小肝癌可能性大(图1、图2)。

手术所见:肝右叶上部接近左叶处触及一硬结,大小1.5 cm×1.5 cm,刨开见约2.5 cm白色质硬不甚规则肿块。

病理:镜下病灶内含大量泡沫样细胞,慢性炎性细胞,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小血管。病理诊断:肝炎性假瘤(图3)。

2 讨论

肝脏炎性假瘤为罕见病变,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人一般状况好,无肝硬化病史,AFP(-),肝功正常。本组2例均为男性,年龄35~55岁,临床症状无特异,但本组2名患者均为过敏体质者,因而提示本病与自身免疫变态反应有关。

本组病人CT平扫示病灶为低密度影,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造影增强后,病灶可无明显改变或轻度增强,有1例于病灶周围见清楚的、完整的低密度环,提示有包膜存在。病理示病灶周围有完整的包膜。文献报道部分肝炎性假瘤的病人经抗炎及激素治疗可治愈,而无需手术。因而正确认识本病很重要,主要是与原发肝癌相鉴别,但有时与原发肝癌很难区别。笔者认为应用动态CT扫描对两者的鉴别有一定意义。因为肝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因而动态增强的早期病灶可明显增强,肝动脉期过后病灶迅速排空,且可见瘤周低密度环、瘤结节及肿瘤供血血管等。若临床上病人无脾大、腹腔积液及静脉曲张等肝硬化征象可有助于鉴别诊断。

总之,对肝内有低密度占位病变者,除考虑较常见的原发肝癌外,亦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对男性,病史长,一般状况较好,无肝硬化病史,肝功正常,AFP阴性的患者更应注意,尤其是对过敏体质的病人更应提高警惕。

(收稿日期:2008-04-08)

上一篇: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20例体会 下一篇:气管切开治疗呼吸衰竭20例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