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筑底

时间:2022-07-20 02:56:27

宏观经济筑底

未来经济报告

2015年半载已过,受内外因影响,宏观经济形势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也为政策制定和市场预判带来困难。

从数据看,5月工业生产、消费均呈现出企稳迹象,积极因素增多,政策效果逐步释放。但这仍然无法抑制今年稳增长的压力。下半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政策及市场两端的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各项改革目标的实现。

6月25日,《财经国家周刊》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了“2015中国未来经济论坛”,政商学界齐聚一堂,把脉半年形势,研判未来走向,以资各界决策。中国未来论坛也将成为每年研判宏观经济走势、挖掘创新发展动力的重要平台。

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有望企稳回升,尽管力度较弱。

2015年上半年已经结束。总体而言,在外需疲弱、经济转型升级、去产能去杠杆的多重影响下,中国经济在上半年的增长压力颇大,各项数据还不能说出现了根本性好转趋势。

5月份开始,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码,从加快审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到陆续放松房地产政策,以及近期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放松,一系列调控手段都在防止经济出现过快下滑和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展望下半年,在政策效果逐渐显现、经济数据触底、资金约束缓解等影响下,许多研究机构预判经济有望企稳回升。

筑底迹象初现

中国经济在2015年上半年经济承受较大下行压力,宏观经济在大改革、大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发生变化。我国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能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一系列变化反映在经济增长数据的明显放缓上。

一季度中国GDP增长7%,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为24个季度以来最低增速。进入二季度,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和工业生产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在放缓。前5个月,出口、投资、消费分别比一季度回落了3、2.1、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也比一季度回落了0.2个百分点,PPI已经连续39个月负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其文章中指出,一方面,在外需低迷、投资大幅度下滑的作用下,总需求收缩十分明显,经济下滑开始从过去“新常态”潜在增速回落主导的模式,转化为“趋势力量”下滑与“周期性力量”回落并行的格局。另一方面,在不平衡力量持续发力与结构性政策的助推下,中国经济在总体疲软中出现了深度分化,转型成功省市的繁荣与转型停滞省份的低迷、生产领域的萧条与股票市场的泡沫、传统制造业的困顿与新型产业的崛起同时并存。

在刘元春看来,这标志着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风险全面释放的窗口期以及经济增速筑底的关键期已经到来。

从月度数据来看,5月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增多,主要经济指标比上月均有所上升。工业生产增速比4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增速上升;当月投资增速比4月上升约0.6个百分点,尤其是制造业投资比上月回升1.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1.9个百分点;消费增速稳中有升,比4月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分别上升8个和11个百分点;出口降幅也比上月收窄了3.4个百分点。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称,尽管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在持续走低,房地产投资乏力拖累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下行反转在望,并建议政府推出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以促进投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预测,房地产投资将会是下半年经济U型反弹的重要增长。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销售量和价格的回升信号将会进一步向房地产投资传导,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从三季度末开始触底反弹。这将带动中国经济走出下行区间。

经济有望回暖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为了稳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临近今年年中,各项政策措施亦不断加码,为经济回升带来了一丝希望。

在加大投资力度上,国务院增加安排中央投资,重点投向农村电网改造、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领域,在前期7大工程包的基础上,积极筹划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4类新工程包。

其次,随着地方政府第一批1万亿元债务置换工作的落地和第二批1万亿元债务置换工作的启动,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将逐步减轻,加之房市回暖,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有望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地方政府扩大投资的能力。

同时,受基数因素影响,去年三季度GDP增长7.3%,比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这有助于提高今年三季度经济增速。

基于以上因素,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三季度GDP增长应该在7%左右,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但比二季度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左右。尽管增速有所反弹,但经济回升的基础依然较弱,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稳增长政策还应继续坚持。

另外,李稻葵认为,本轮宏观经济走势下行的态势有望在今年底到明年一季度逆转,关键在于房地产走势。

二季度,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见底企稳迹象:一是房地产销售开始止跌。1?5 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降0.2%,降幅比一季度大幅收窄9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5月,百城住宅价格环比指数已转负为正,增长0.45%。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报告,2015年下半年,一二线城市房价可能加速上涨,三四线城市稳中有降或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缓慢回升,带动宏观经济向好。

该报告指出,政府将刺激住房需求作为拉动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购房融资成本降低,金融杠杆加大,支持了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释放,也吸引了特大城市投资投机需求的提前进场。

随着销售速度加快库存水平降低,下半年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将率先加大补充库存力度,带动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回暖和开发投资回升。

重塑未来经济动能

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中国经济有望走出这一轮宏观调整的下行压力。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霞

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谋局之年,更是中国经济爬坡涉水、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一年。“稳增长”有无希望,“调结构”如何发力,“走出去”何以步伐稳健,都是制定“十三五”规划无法回避的难题。

在6月25日召开的“中国未来经济论坛”上,政商学界精英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和讨论。

本次论坛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万色城集团联合主办,t望智库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集团提供首席战略合作支持。

“稳增长”:压力和前景

今年1?5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低开稳走,5月工业生产、消费均呈现出企稳迹象,政策效果逐步释放。不过,这仍然无法抑制今年稳增长的压力。

“困扰我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是通胀和经济下行这双重风险,根本原因在于结构失衡。”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分析认为,国际收支失衡、要素成本结构扭曲引发通货膨胀,而产业结构不能升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则分别导致投资需求疲软和消费需求疲软。

刘伟还指出,我国工业化程度大致达到工业化完成国家的70%,但农业、工业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仅分别相当于工业化国家的14.6%和46.7%。“中国经济增长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要素分析的角度,刘伟认为,影响潜在增长率的劳动增长量、资本形成的增长量以及全要素效率这三大要素中,我国除了劳动增长量增速开始放慢之外,其他两项并未发生严重逆转,而劳动增长量要素本身也只是增速放缓,仍然是正增长。

因而,“没有充分的理由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工业化和现代化没有实现之前,中国潜在的增长率会大幅下降。”刘伟判断,再考虑到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及深化改革的红利和城镇化的推动,“中国还有比较高的增长区间”。

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分析预判,未来五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6~7%的中高速增长。因为目前中国仍处在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过程中,区域发展并不平衡,这些因素为中高速增长提供发展空间。

而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看来,经过2011年后的被动局部调整和十以后全面调整两个阶段,当前宏观经济已经处于“调整的最后关键阶段”。该阶段将持续一两年,在坚持十以来经济政策全面改革的路线情况下,之后将会发生四个方面变化。

首先,中国经济体制会发生全面深刻的转轨,有望初步建成一个开放型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架构。在“十三五”时期,民营经济将发挥更大作用,竞争更加充分,质量和效益目标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第二,到“十三五”末期,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中国将步入低水平的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影响力和重要性也会进一步地提升。

第三,国内重工业的高速发展阶段或已接近顶点,城市化外延快速推进的高潮阶段可能也会在未来五年逐渐接近尾声,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阶段,要保持中高增长,需要进一步向质量、效益、内涵和集约的方向发力。

第四,未来中国经济在全球领跑的地位会进一步加强,参与全球治理的范围和深度也会逐步扩大加深。

“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中国经济有望走出这一轮宏观调整的最低下行压力,迎来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内生性制度性增长。”卢锋预计,未来的增速还会达到7~8%。

“调结构”:方向和机遇

“内生增长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方向。”陈四清认为,未来随着全球经济持续放缓和以新能源、低碳经济、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制造业革命浪潮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需做好四大转变:从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向依赖内生增长转变,产业结构由工业独大向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并重转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区域结构由城乡二元化到城乡一体化、由东快西慢到中西部崛起转变。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指出,一方面,当前中国经济转型面临制造业要去产能化、金融要去杠杆化、房地产要去泡沫化、环境要去污染化这四大阵痛。

但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国面临六大发展机遇:一是社会信息化,比如“互联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人口城镇化;三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消费和生产的巨大发展空间;四是发展低碳化;五是产业高端化;六是经营国际化,包括企业海外拓展、全球化推进以及自由贸易区等。

“‘三新’融合是一个重大机遇。”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认为,以遗传基因工程、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以“互联网+”或“+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业态,以及三大区域战略和四大贸易区构成的新布局,将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经济结构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型以及深化改革这三大目标的机遇。

刘伟表示,解决中国经济均衡增长、可持续增长的问题,关键在于结构矛盾调整,而结构矛盾调整要靠创新驱动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驱动,首先是技术创新,而技术要依赖于制度创新。”

“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主要动力。”辜胜阻分析指出,在当前新的增长模式中,需要依据“熊彼特主义”重振创新基础,为新的生产技术、新的创业项目以及唤回企业家精神开出药方。

卢锋持相似观点,他认为,新的增长点最终需要企业和市场发现和创造。政府最重要的责任是创建和维护良好的制度与宏观环境,为企业和市场创新提供适宜土壤。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则认为,制造业升级成功与否,将决定经济转型能否成功,我国必须从制造业的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中国的结构性矛盾要想解决,更多要靠移动互联对原有的传统产业进行‘互联网+’的改造、渗透,使其效率越来越高并与消费需求和社会发展之间更加契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移动互联是解决短期波动和短期结构矛盾的金钥匙。

陈四清认为,要以金融创新支持经济转型:一是从总量扩张向成熟市场体系转变。二是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协同发展转变。他还提示,要同时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以保障金融创新过程中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应该扩大直接融资和加快金融改革以改变目前的状况。”宋国青也直言,金融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更大作用,考虑更多地放,包括但不限于利率市场化。

“投资报酬的分配是一方面,资源的有效配置更重要。”宋国青补充道,目前很大一部分投资由政府主导投向基础设施,而剩下资金的配置受到中间环节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总的效率问题不少。

“走出去”:困难和优势

今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第八个年头,全球经济尚未走上稳定复苏的轨道,各国经济复苏态势分化。美国经济增长动力相对强劲,欧元区经济温和复苏,日本经济陷入困境,部分新兴经济体受到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及国际油价下跌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放缓。

“从未来趋势看,全球经济将进入低增长、低通胀、高债务的新常态。”陈四清指出,由于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预计2016~2020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在3.3%左右,高于过去五年2.9%的平均增速,但低于危机前五年3.7%的平均增速。而全球贸易秩序和规则正在重构、治理结构碎片化、债务风险上升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将增加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

与此同时,中国“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目前除了制造业、装备这些产能的输出外,也有技术和资本的输出。

陈四清表示,全球贸易规则的变化,会对我国对外贸易形成冲击,此轮金融危机中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贸易受到的冲击最大。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虽然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投资,但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利用现在这个状态来整合资源,加大对外投资,是一个调整方向。”

何亚非则指出,除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广大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业承接也将对中国外贸形成挤压。

虽困难重重,但在何亚非看来,中国“走出去”依然有软实力、制造业和资本输出三大优势。其中,在制造业方面,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22.8万亿元,占GDP的35.85%,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超过20%,居世界首位。而且,中国在高铁、交通装备、通讯装备、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何亚非强调,中国为顺利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重视和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走出去”战略与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和引领治理体系改革的关系;二是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和不同文化融合的关系;三是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四是商品与金融资本、金融体系的关系。

重构“双创”生态

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生态,如何破解其中痛点?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庭煊

“十三五” 规划制定的窗口期,各省市围绕创新创业展开新一轮的产业规划。不同以往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创业,是以龙头企业、大型投资机构以及产业中介组织为主力。

如今,多方利益正在博弈中走向平衡。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生态,如何破解创新创业生态中的诸多痛点,来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对企业、政府都是一道难题,同时也是一道必答题。

6月25日,在“中国未来经济论坛”上,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张景安、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北京市昌平区副区长苏贵光、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城市发展处处长林雄、万色城集团董事长朱海滨、一方集团总裁杨越、腾讯集团副总裁江阳、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若鹏、好贷网总裁李明顺,就创新创业痛点、解决路径以及业态重构等话题展开讨论。

创新创业之痛在哪

对于创新创业的痛点,苏贵光认为创新创业的核心在人,很多创业的痛是缺乏企业家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举例说,有很多企业,刚到昌平园区时占地不小、规模也很大,但现在却倒闭了,就是人出了问题。

杨越认为,创新创业的痛点主要分为市场、企业与资本三个方面,包括创新主体角色错位、创新战略缺乏清晰定位、创新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创新平台缺乏、创新文化零散、企业不重视管理创新、创新高端人才稀缺、资本追逐短期利益、不愿意“雪中送炭”等等。

在杨越看来,这些问题都集中体现为目前的创新还处于比较“原生态”的阶段,创新的种子成活率还不高,急需进行合理的创新规划。

林雄认为,创业者最大的痛点在于如何生存。创业者到一个城市,首先要解决吃饭、居住的问题,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都无法解决,就根本谈不上创业。据了解,三年前深圳出台了住房政策,大量建人才公寓,对人才给予住房补贴。目前有60多万人受惠于该项目。

在张景安看来,创业最大的痛点在于方向的选择。中国技术发展过去是追赶型,中国产业要想提升到高附加值领域,需引领世界潮流。

张景安认为,目前政府很多投资并不代表未来发展方向,而且收益也难以确定。更为紧迫的,很多企业也提不出来未来发展的规划。目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资金投出去没有结果,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会很成问题。在如何确保创新、创业正确性方面,中国需要有所突破。

对于当前备受推崇的电商创业,朱海滨认为其痛点有三:缺乏“造血”功能,无广告无流量;缺乏核心产品,电商没有定价权,保障不了价格体系;客户没有忠诚度。

针对这三大痛点,朱海滨介绍,万色城集团分别通过将其电商创业平台变成碎片化流量入口、推出独家优质的产品、对客户进行物质加精神双重锁定这三种方法一一破解。

此外,朱海滨还指出,目前的创新工场、众创空间、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主要还是为有资源的个人和中小企业服务,普通大众在创业方面得到的支持很少。

江阳认为,创业的痛点在于企业没能深入研究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另外,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政府支持有很大关系。江阳表示,最初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并没太多引起政府关注,但现在政府对互联网企业关注很多,这时候可能就需要更加智慧的政府管理。如何做到不“一管就死”,对于政府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谁来主导创新

大的创新、创业项目究竟由谁来选?政府机构,还是龙头企业?政府和投资机构如何划清界限?

对此,张景安的观点是,政府不能选项目。政府的精力就放在制造创业环境上。真正的创业创新奇迹都在政府视线之外。

而曾负责北京市昌平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的苏贵光表示,不管大的企业投资还是小的创业,都需要政府提供公共资源,因此政府需要选择。他举例说,曾经有一家生产盾构机的企业,要到昌平建厂占300亩地,投资非常大,描绘前景非常好。但最终没谈拢,原因在于,一是该项目不符合北京市整体发展规划,二是昌平没法提供足够土地。

此外,苏贵光认为,政府要做企业能力之外的事情。如昌平将高校、科研单位,部级、北京市级的研发中心在该区的实验室整合成一个平台,供企业共享、使用。

对于产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众多创业平台所发挥的作用,林雄认为,这是市场化投资的一种方式。现在,投资正从原来投资一个专项,转向构建众创空间,召集一些有潜力的创业者,然后根据创业企业表现再考虑是否投资。

在张景安看来,孵化器围绕大企业展开才是最佳方案。因为大企业有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可以打造创新链。这样的创新第一是有资源、有人脉。

江阳介绍,早在2011年,腾讯集团就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现在正在营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众创空间。腾讯集团计划三年内累计投入100亿,扶持出100家市值超过1亿的合作伙伴。

杨越认为,“市场化”的孵化器,能给创业者提供商业市场的培育,提高其创业成功率。例如,一方集团的创新生态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很多资源,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市场”――创业平台成功的关键。

创新根本在于“重构”业态

中国大部分创业公司都耕织于互联网,商业模式单一,行业竞争白热化,并陷入不烧钱就难以生存的怪圈。互联网企业怎样才能走出既有模式,又需要怎样的创新来推动行业发展?

朱海滨介绍,万色城集团就对以阿里为代表的平台电商和以京东为代表的自营电商两大传统电商模式进行了颠覆和创新。到今年一季度,其平台上55%的网商都在盈利,这与淘宝集市店5%的盈利率有天壤之别。

据了解,万色城集团在平台上建立了产品支持、物流支持、技术支持、顾客服务、市场营销和店主支持这六大系统,为网商和用户提供精细化运营服务,从而助力其创业成功。

朱海滨补充道,这六大系统好比漏斗一样,把创业的所有流程彻底过滤简化到一个环节――推广和销售,万色城平台网商只需要负责这个环节。其他所有事情都由万色城集约化、高效率地完成。

刘若鹏认为,创新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影响巨大,而真正的创新应该是从0到1的颠覆式创造。科技企业的创新也不是单纯为了解决就业,应该是为了让人类进步,用企业模式推动技术发展。创新是即将到来的尖端装备革命,是人类活动空间的开拓,是生活的变革。

在从事多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李明顺眼中,互联网本质是释放潜能,是解放生产力。以互联网金融为例,资金要想释放最大潜能,就必须依靠互联网。目前,中国有20万银行网点,未来五年或十年后恐怕将只剩下一半。

李明顺还表示,互联网不仅会改变物理的理财方式,更会直接影响到金融服务。去银行办网银时会发一个U盾和说明书,教你如何安装使用。但今天用支付宝、用微信支付,抢红包的时候,不需要辅导,不需要看说明书。这就是互联网在服务上的创新动力。

对于互联网和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蒲宇飞表示,互联网、科技企业创新的关键词是“重构”。目前,互联网已经改变和重构了企业形态、物理空间、理财和生活方式,未来在大众创新的背景下,新的重构和改变还将继续。

蒲宇飞还指出,当前的创业创新是两个形态并行的进程。一是以原创为支撑的创新驱动,也就是万众创新,如深圳光启、万色城集团,都是通过原创的思维、理念和技术领先行业。另外是大众创业,即原创、领先技术和高端产业等大众化、市民化的过程。正是创新型的创业和大众化的草根创业这两种形态共同发力,支撑并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上一篇:七月菜园:青宝塔与薄荷 下一篇:“十三五”:智囊与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