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座位 大问题

时间:2022-07-20 02:00:15

小座位 大问题

摘 要: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和高效运转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座位代表着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学生往往从座位安排中看到班主任及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所以,安排座位不单单是指定学生坐在什么地方,而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是对班主任权衡策略和管理智慧的一种考验。

关键词:学生座位;安排原则;安排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15-02

成都商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杭州一10岁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耗时5个月之久在教室的墙上挖了46厘米之长的深洞。据了解,这个洞,从5个月前该学生被指定坐在最后一排就开始挖了,这一排只有他一人,左右没有同桌,从教室整个布局看,他像个掉队的士兵,被大部队远远甩开。据记者的深入探访,这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坐在最后,老师不容易看到,除了挖洞,“更多的时候很闷很闷的,做作业边上没人,也没人说话,班里同学都觉得我是特别的人,小组活动时我都没有固定的小组”。透过那个长达46厘米的墙洞,我们可以直达这位学生脆弱的内心!5个月的无奈发泄,10岁的孩子就可以洞穿教室的厚墙,一百多天甚至更多的孤独与不快乐,又会怎样日复一日地刺伤他并不成熟的心智呢?

这一事件的发生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然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座位问题。每个学生的座位对老师来说也许只是一件小事,然而在学生和家长的心中却是头等大事,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座位就如同梁山好汉的席次,代表着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代表着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学生往往从座位安排中看到班主任及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所以,安排座位不单单是指定学生坐在什么地方,而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这实际上是对班主任权衡策略和管理智慧的一种考验。

一、传统排座位中的误区

传统的班级排座位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方式不科学:有的按学生高矮顺序从低到高依次排列,有的按学生成绩排列,有的则按学生是否听话、是否调皮来排座位,还有的放任学生自选,自由搭配,这些单一的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都不尽科学。其次,思想不对头,少数班主任按与家长关系厚薄,同事之情,同乡之谊来排座位,搞“人情座”、“面子座”,其负面效应很大,直接影响班主任的个人威信。

二、安排学生座位应遵循的原则

其实,学生对座位的选择是有差异的。心理学家魏拉德沃勒的研究表明:一般愿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大多是些在学习上过分依赖老师的学生,可能也有部分学习热情特别高、求知欲强的学生;而愿坐后排的学生,往往是些捣乱的或不听讲的学生。他还发现:从教室前排到教室中间的地带,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一地块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频率明显比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多。基于这一理论,班主任安排座位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

班主任在编排位置时必须坚持平等性原则,不以成绩、品德的好坏和关系的亲疏作为排座位的依据,而是要通过一视同仁的公平分座,让学生在班级这个小天地里感觉到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班集体氛围,切忌给“关系户”开特殊位置。

(二)互补性原则

互补原则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座位格局,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多种因素,通过座位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主要包括男女互补、性格互补、成绩互补、环境互补等。通过互补,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进步,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轮流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有明确分工的,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的学生,对语言、分析能力起主要作用的功课,成绩往往比较突出;而长期坐在右侧座位上的学生,对那些形象化、综合、整体化能力的培养则较为显著。因此,久坐固定的位置,不利于学生大脑神经思维作用的全面发挥。再者,小学生体格、眼球器官的发育还不十分完善,经常坐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眼睛总是朝一个固定的方位看,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斜视;另外,离讲台过近的学生长时间看近物,睫状肌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调节,容易疲劳,极可能引发近视。

所以,学生的座位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定期轮流更换,一般包括小组集体轮换、同桌轮换,前后、左右轮换等,切忌一成不变的编排模式,通过人性化的调整和优化,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编排学生座位的常用方法

排座位是班级管理的一种手段,最终目标是公平地对待、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座位安排对学生学习、生活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因此,班主任要用科学的方法安排座位,要让学生觉得每个人的座位都是相同的,在老师心中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工作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常规法

常规法又称秧田型,这是从17世纪夸美纽斯发明班级授课制以来,最主要的排座位方法。通常是将学生按高矮安排;按男女搭配安排;与学生操行成绩优劣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安排;按学生优劣搭配(优秀生带后进生)安排等。其优点是,教师易于观察和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易于系统讲授,学生之间干扰少,注意力容易集中。但弊端也难以克服,它不利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主体性的发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样的安排往往不利于课堂结构的改革和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二)滚动法

班主任每新接一个班级,可不必急于安排座位,同学们大多会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组合坐到一起。此时,班主任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与学生谈话、活动等方式从正面或侧面观察,洞悉每位同学的性格、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在进行座位安排之前基本掌握班级整体情况,将学生座次表排在自己心目中。然后,集中全班同学按高矮个子排队,“不经意”间轻轻点配,既兼顾学科学习、常规管理现状,又考虑了某些学生个人的特殊情况,将心目中的座位表变成现实,在此基础上再实行每周一次的滚动式座位移动,横向每周每组由左至右滚动一组座位,纵向每周以两桌或三桌为单位从下至上滚动一个座位。每周一次的纵横变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学习中尝试坐到教室里上下左右前后侧位置。采用“滚动法”安排座位比较公平、科学、有序,易为学生接受、由于周周如此,人人如此,机会均等,家长和学生都不会再提出照顾安排的问题,座位因此不再是学生学习、情绪波动的症结所在。

(三)相对自由组合法

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班主任会拿排座位作考题,考查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此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排座位时可以提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一、某个座位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二、对别人有什么帮助?学生从便于学习、改善同学关系、关照其他同学视力、帮助老师收拾前台等方面自由组合,最后,班主任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及主观愿望略微调整也就人人满意了。这样的安排,班主任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认真学习和培养品德上,座位成了锻炼考验学生的心理平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

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世界都是一个无比宽阔的海洋,老师要善于走进孩子的心海里。排座位事情虽小,但事关重大,学问很深,班主任老师在排座位时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动态,随机应变,灵活掌握,整体部署,让每个学生从编排座位中获益,让学生在教师编排座位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真爱,进而更加敬重老师,这犹如在大山里呼喊一样,你用多大力气发声,山谷的回音就有多大,教师对孩子付出了多少关爱,孩子就会回报多少敬意。

上一篇:职业指导新技术推介 下一篇:关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