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感教育与绘本

时间:2022-07-20 12:22:37

儿童情感教育与绘本

【摘 要】幼儿教育是儿童成长与成才的关键。本文拟从儿童教育与绘本的关系来探究绘本在儿童文学当中的情感教育作用,进而说明当下儿童文学的发展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儿童;教育;绘本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源泉,儿童,是人类世界的原初形式,安徒生说:“我真愿意活在童话的世界里,能够照着自己的心意,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我想说,我真愿意陪着绘本慢慢成长,照着现实,过一个情感的生活。

一、情感与绘本

“人作为人而言,首先是情感的动物,人是情感的存在。虽然不能说人除了情感再也没有别的,但是对人而言,情感具有直接性、内在性和首要性,也就是最初的原始性。”自我即情感的存在。情感具有主客体统一存在的属性,在这存在中‘我’感受到情感的美学意义,进而感知到生命的美学意义。在更高层次上,情感以教育和人相联系。“可是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情感从灵魂中始发又积累着生命记忆回到灵魂中,此时它以教育的形式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生活方式,指向人的生命存在。因此,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教育是可存在的,有意义的。

儿童是生命伊始的直接感受者,从到世界之初,她便拥有与成人截然不同的自我世界:没有绝对真理的影子,有的只是个人的感情。她们靠最原始的方式――哭声来表达情绪和需求,建构和维护隐秘世界。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童年期是情感学习的黄金时期。儿童的情感传递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着儿童的内心世界,指导着儿童的认知活动。纵观这几十年来的学生教育,并没有注意到情感教育,她们更强调孩子的认知能力,往往根据自己的意志限制着孩子的自我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对儿童的情感教育?“人从艺术中既得到娱乐、消遣,又能受到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比抽象、枯燥的说教更有力量,更能感动人心。”不论是文学还是绘画,音乐或书法,它们以情感表现为内涵,不约而同的把握到情感的运动和生命的低昂。在儿童教育这块领域里,经典童话之启迪永恒存在,但我关注的却是儿童绘本对于情感教育的作用。儿童的语言和儿童的画是 “儿童的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表达”,绘本则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物,凝练的文字在绘本的有限空间中发挥无限的魅力,心物互动的图画也在一张一合中焕发生命的情感体验,这即是绘本与情感教育联系的本质所在。作家笔下的绘本,描绘了儿童的世界,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儿童的世界。

二、绘本与情感

儿童的成长过程沉浸在游戏、感知、交流的童话世界中,每一个成人又都从儿童期走过来的,因情感的体验,儿童知觉美好纯粹的童话世界,愉快成长;因情感的共鸣,成人回味干净透明的儿童世界,观照自己;又因情感的碰撞,成人创作者构建了一个美的情感园地。三者以情感相连,从不同角度审视人生意义。绘本作为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通过画面表达情感,绘者与作者以最本色的童真表现爱的体验、美的想象,以色彩、图形、文字来承载,传送给儿童与成人。儿童在图画面前感受到童趣,潜在地形成自己的情感意识,成人在图画中追忆童年感,在矛盾的现实中调整自我定位。它成为了三者的沟通渠道,成为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绘本之于儿童可以有以下情感作用: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通过绘本阅读培养交流与表达能力;寓美于教;在图画与文字的空白中培养想象力;提供生活经验,构建生活理想等。下文我准备具体结合国内原创绘本《小石狮》和《团圆》来谈绘本的情感教育性。

(一)人文性

绘本以图为主,但作为辅助的文字无疑承担着图画所不具备的‘语言艺术’功能。日本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中说:“语言是传播的手段,但如果语言不能激活意象的话,那它也就不能进行传播。”可以看出,语言在绘本中传达情感的重要性。如果文字是思想视觉化的符号,那么语言则是思维在听觉和视觉上的综合表现形式,儿童绘本这一形式是最佳结合体,儿童通过聆听绘本语言,在不知不觉中认识、理解世界,通过优美文字的耳濡目染,在潜意识中建构合理的情感价值世界。

当一个艺术天才在灵感中洒下文字语言世界,是情感的同构,这样的世界,恰恰只有儿童才与之最接近,因此为儿童建造的教育世界,是审美的艺术,是成人永远无法达到而又渴望返回的。绘本作品正是这样,以其凝练的语言预设了一个个主题――爱的,美的,生命的,故乡的,凝聚着儿童生命的主体性,通过文字的排列,文字与图画的空白,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比如作家熊亮的原创绘本《小石狮》。绘本从小石狮的自述开始:我是小镇的守护神,小镇里唯一的石狮子,唯一的守护神……23个字,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回忆世界――家的温暖,浓浓的年味,动物的生命力和自己的成长,这许多都与儿童的世界相关联。一座不会说话,但却有生命的小石狮,在绘本里说着自己眼里的生命,这正是小孩眼中所看见的东西:小镇、小猫、老爷爷、小朋友、新年、成长。幼年期的儿童对世界里所有的新事物都保留着一份纯真的好奇感,在初次听到这些奇妙事物时,它们必然会在求解过程中建立起传统的中国味的世界,这正是作家传递的情感理念。即使小孩由于认知限制,无法理解其中的人文情怀,但不断重复的语言,以及开头和结尾照应的文字,在擅长模仿的孩子面前拥有巨大潜力,他们可以在语言的反复性,语言字数相似的节奏感,语言停顿的韵律感,以及第一人称语言的亲切感中获得情感陶冶。小孩子正是借助听觉在新奇的模仿中感受情感的浸染,在日后的回忆中感受故事的内涵。

《小石狮》中的人文意蕴还体现在形式的人文美。绘本封面以及开篇中,“小石狮”三个字的写法以传统竖排的方式排列,又参差不齐,它不是规整或是艺术的呈现而是儿童化的可爱体,充满童趣。在文字的流淌中,那一排排的语言总是被有生命感的东西围绕,诸如春燕、蝙蝠、月亮、小猫、小孩和老人,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的经验,也让文字以生命的情感形式存在。而文字与小石狮的关系也是有意味的,它们或与石狮相连,在它的脸庞上;或与石狮相离,在另一页画上,但总是被凝视的;或与石狮相背,出现在它的背后、头上,不管它在哪个角落都是与石狮的情感联系的,它们就存在于孩子的内在幻想世界里。这些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在孩子熟悉的世界里再生,在亲子共读中体验着情感的感情,无意识中灌输着教育的理念。

(二)感悟性

在3到6岁的孩子的思维世界里,她们由于积累已内化了许多事物形象,在下一次新的接触中关注经验形象,试图同化它们,即儿童能透过形象的图画看到自己的理想世界。如果画者抒发了浓烈的情感,儿童是能感受到的。绘本图文互生,但注重用图画来讲故事、抒发感情。松居直先生曾说:“图画书的好坏,取决于图画书中有多少丰富的语言,有多少富有内涵的、实在感的语言,有多少读者和听者从内心能产生共鸣。”这里的语言指图画语言,低幼儿童首先对表象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绘本中的画就是反应她们心灵世界的最好方式。绘本通过色、形、象三位一体,空间与时间,节奏和细节,最大限度使儿童在亲身经历中了解和反应,体验无形的情感流露,承建情感体系。这种晶莹的图画世界不可缺少,二者只有在绘本中才能找到完美的联结点。

和4岁小女孩共读图画书时,她会寻找自己看到过的、自己喜欢的、吸引自己的事物形象来和我交流,并模仿它们的声音。她能够指认图画中的物体,并不意味她们能理解关系,只是拥有超乎成人的形象思维,那些外部特征明显的事物让她们领会乐趣。“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生命的真相。”形象的世界里是渗透着敏感,儿童只能依赖具象的细节来进行记忆,通过细节来感知生命。在绘本《团圆》中,第三张图画占据较大比重的是爸爸和妈妈拉着行李回家了,而在门口期盼等待的小女孩很微小,但小孩在读图时却说得是“她在干什么啊”,这种通过画面中人物大小的比例而获取儿童注意力,是符合其审美需要的。《团圆》中,点缀空间的是各种传统形象,儿童化形象和动物形象。屡屡出现的春联、绿色竹子、乡村瓦房,就算是随意的一点红,也会让小孩子联想到那是红灯笼,这些充斥着中国原始生命活力的‘福到了’、大红包、汤圆和舞龙让孩子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受儿童欢迎的还有那些飞机模型、动物毛绒玩具、五彩的气球和相框里的全家福,即使现实中的汤圆是规整的圆形,但也童化成了星星、月亮、小鸭子一系列儿童世界里的事物。就如那图中的小白猫,也是小女孩的情感同在物,陪着她一起守望,站在她背后等她,跟她一起爬楼梯,陪她熟睡,一起发现好运硬币而欣喜。猫是陪伴心灵左右的知音,富有生命意识,给予孩子情感的力量,儿童把动物当成知己,是暗合童话思维特点的。

颜色是最基本的绘画元素之一,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联想,在儿童身上她们的色彩感最强,对色彩的冷暖、轻重及搭配上具有识别力,能从明快的色调里获得愉悦感。《团圆》中,主要采用水彩画的手法,主体色调是红色、铜色、蓝色、白色、黑色、黄色等,色彩柔和明快,容易产生出一种幸福感、满足感,这正是孩子需要的。人物中爸爸、妈妈、儿童三者的颜色选择上也不一样,儿童明亮活泼,爸爸铜黑沉重,妈妈红白交替,并没有刻意渲染,而是试图与孩子分享现实的亲情,感受自然与人知觉合一的情感色彩。稚拙的色彩涂染,在儿童的思维想象世界里这就是全部的色调,温和而谦让,含蓄而内秀,淡抹浓妆恰恰充满了生命的分量,它让孩子体会到团圆的深情和爱的动人。

儿童画最常见的图形是古怪的圆形,4岁小女孩画的‘小魔仙’,基本是形状不一的圆形在一条统一的基线上,偶尔有几根直线。在低幼儿童的知觉中,空间是二维的,即水平和垂直,事物远近和遮挡也只是位置排列的不同,为了让儿童乐于读图,就应注意构图空间的安排。《团圆》第七张图中,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幅画,万户灯光坐落在整个图的上方,图下方是爸爸和小孩在贴春联,妈妈在观看,小孩在这里不仅看到了灯笼、春联,还有角落里的妈妈,安静的图画中有一种温暖的交流,超越了文字的局限。第十二张图中,画面感充实,层叠绘制的人物让小孩进入兴奋状态,图也上升了一个节奏层次,传达出浓浓的年味;第二十四张画中,小女孩与小猫一同睡觉的不同角度,一左一右展现画面的空间延伸感,是一种简单的二维。最后一张图画,孩子和妈妈扬手张望,背对着读者,汽车远去,斜面的空间,将视线重点聚集到此处,与远方相连,孩子不能品味出深深的哀愁却在一前一后中关注车的离开,这只为讲述一个情感故事:爸爸走了,带来了无限悠远。空间的感知不止于此,各要素的布局,虚实空间的对比均能带给儿童心理情感上的不同反应,《团圆》中第3,7,16,18,23,28张图画中的留白与紧密,回家、展望、庆节、寻找、离开这种种生命迹象因背景的空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越是开阔越是充满各种可能。这样的构图成功地解析了儿童的思维世界,传达出儿童的生命情感。

三、结语

为何在普通的图画世界中却能品读出如此多的情感语言呢?这源于人类主体与事物客体的完美融合,或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说阐释,造型艺术与人的情感心理基于一种力的图示,当其在结构上达到一致时便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和情感表现。儿童是天然的情感专家,无论是无意识的情绪还是有意识的情感,情感教育是为了让她们能学会生活,懂得生命,保有一颗灵动的心,在日后的成长中拥有生生不息的美和愉悦。也许绘本在某种程度上隐喻了这样的特质。

参考文献:

[1]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P24。

[2](法)狄德罗,《狄德罗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p1。

[3]陈育德,《美育思想简史 西方美育思想简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版,p100。

上一篇:开展运动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品质的有效策略研究 下一篇:云南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