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浅析

时间:2022-07-20 12:16:36

苍南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浅析

摘 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园林城市的创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苍南县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现有的城市规划布局,对苍南县的绿地系统构建进行详细分析,为苍南的园林城市创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 苍南县概况

1.1 基本情况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隅,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县城为灵溪镇。全县总面积1261.08km2,总人口129.7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苍南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25.5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户籍口径)为248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8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68元。工业带动苍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一些环境问题。因此,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景观优美的宜居宜业型绿色园林县城,成为影响苍南县居民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参与温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等问题的最关键性因素。

1.2 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1.2.1 城市绿地布局的科学性和建设质量有待提高。苍南县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m2,但绿地网络体系仍不够完善,城区内绿地分布不均匀,大型公共绿地缺乏。城区绿地主要有人民公园、水景公园、萧江塘河两侧绿带、横阳支江两侧绿带、环城北路景观绿带、站前广场、灵秀园、珊瑚广场等,主要分布于东部,而城区的西部,公共绿地较缺乏。

1.2.2 城市可利用绿化空间有限。苍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绿化建设所需的生态用地被不断挤压、不断缩减,平原绿化等绿化用地难以得到保障,土地供需矛盾日益明显。因此,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用地的矛盾,保障生态用地,增加绿色产业的收入,成为苍南县园林城市创建的一大挑战。

2 规划思路

苍南县城区三面群山相抱,东部为平原水乡,历史文化名胜荟萃。根据苍南县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城市形态与发展方向,并充分利用城市内部与周边的自然资源,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运用景观生态学“边界——廊道——斑块——基质”等规划原理,采用“核、环、轴、楔、园、链”结构模式,构筑苍南县城区森林系统结构,加强城市绿心和生态保护带建设,改善城区森林绿地质量,提供城区生态资源氧库,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演绎城市文脉,引导城市环境与郊区自然环境共生与交融。即以建成的公园广场为核心,形成城区生态资源的依托,以苍南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绿带、及城市生态景观带所组成的双层嵌套环状廊道为生态防护屏障,以萧江塘河、横阳支江等骨干河流为绿色轴线,以贯穿城市的主要水系、森林通道及平原林网为骨架,将公园、风景林等相互贯通,并与城市生态带有机融合,形成互为作用的“网状”城市森林绿地系统,实现“沿江而丽、沿山而茂、沿路而荫、沿海而美、沿河而秀”的开放式森林绿地格局。

为构建合理的城市森林绿地结构,保持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整体性和连通性,规划突出绿环、绿轴与绿核、绿园相结合;绿地与生态保护带相结合;绿地功能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相结合的原则,形成“绿环护城、绿轴穿城、绿核镶城、绿园映城、绿楔入城、绿链网城”的绿地布局。具体表现为:

(1)绿环护城:在城区北西南三面有自然森林屏障,东面构筑生态防护廊道和生态保护带,共同构建环抱城市的生态屏障圈,维护和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其中,在城市东面面海的平原水乡区段,营造城市生态保护带,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通道,构筑与海岸线相平行的基干防护林生态廊道,宽20~100m,减弱台风、热带风暴等危害。(2)绿轴穿城:通过对萧江塘河、横阳支江、沪山内河等主要水系滨水防护绿带及滨水带状公园的建设,形成基于河流、森林景观类型多样的生态廊道。在城市新区与老区各自区段内,对水系规划最小绿化带宽度为8m,沟通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绿核镶城:中心城区森林绿地主要是由人民公园、中心湖公园、水景公园、小方山公园、工业区湿地公园以及城区广场绿地等组成的城区绿地,充分发挥其中心区生态经济功能的核心作用。(4)绿园映城:规划根据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与合理游憩服务半径,结合自然山水、湖泊湿地分布情况,呈嵌块体状布置面积较大的核心林地,形成生态、景观、游憩和防灾等综合功能的城市森林公园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质量。(5)绿楔入城:依照自然水系及山系走向,结合江南水乡生态本底特质,规划导入城市的绿色景观生态带,以大面积嵌块体为空间形态的绿色生态带,发挥着“生态源”的作用,为物种提供适宜生存的栖息地。同时,以水系及其片状林地构成的绿色生态带,发挥着“生态流”的作用,影响其间的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护碳氧平衡。如,由北部楔形嵌入城区的对务山森林公园,南部山林区引入城区的小方山森林公园、渡龙山山地公园、鲸头风景区森林绿地脉络连接周边田园郊野公园等。(6)绿链网城:城市中的滨水绿廊和交通绿廊,分布广、影响大,它链接着中心城区居住、单位及其它附属绿地,是构建苍南县山、水、城和谐共生的基础,决定了苍南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城市形象。这些廊道绿地,对改善城市气候有着重要作用,为生物物种迁移、生物多样性保持等提供保障。

3 布局结构

为了使城市森林发挥最佳生态效应,根据市区现有的森林景观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针对苍南县城区自然条件和空间布局特点,综合考虑城区的内外环境因素,提出了“绿色、低碳、宜居”的基本规划理念,运用森林绿地系统的“核、环、轴、楔、园、链”结构模式,规划苍南县城区森林绿地结构为“一心、两核、三纵、四环、五横”的环网结构。

(1)“一心”——以灵溪中心湖公园、水景公园、儿童公园等公园绿地,及横阳支江、萧江塘河中心绿地,并与周边道路、河道相连的森林绿地系统,形成苍南城区森林绿地核心。

现状分析:目前中心湖公园范围还处于建设状态,森林植被较少,还未能发挥森林绿地核心效应。

建设内容:近期重点完成中心湖公园4公顷森林绿化、以及儿童公园等核心绿地的建设。注重森林植物种类的选择,通过森林廊道与周边绿地有效的结合,真正成为境域内森林绿地核心。

(2)“两核”——由人民公园、小方山公园、工业园区湿地公园等县级公园为主构成的森林绿地体系。

第一核:由位于灵溪镇老城片区人民公园、小方山公园及两江交汇处的森林绿地,联接周边的小方山,结合众多小型斑块状森林绿地,构成西部老城片区的森林绿地核心。

第二核:由灵溪工业园区湿地公园,联接河道森林绿地及周边防护绿地,构成城市东部新城片区的森林绿地核心。

现状分析:规划的“两核”森林绿地作为东西局部片区生态绿地核心,对改善城市生态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位于老城区的人民公园和小方山公园,森林绿地结构完整,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是老城片区生态氧源中心,也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功能区;而位于工业区的湿地公园及相邻的绿地,处于建设提升状态,正逐步完善植物群落结构,增强片区森林绿地生态功能。

建设内容:重点建设小方山公园50hm2、工业区湿地公园6.67hm2及其周边河流廊道森林绿地,进一步完善城区局部核心森林绿地系统。

(3)“三纵”——依据城市用地布局及周边山势、湖泊、水系等系统特征,规划确定嵌入城区的3处楔状森林绿地。第一纵:由北部楔形嵌入城区的对务山森林公园,南部山林区引入城区的小方山森林公园,中间贯通的人民公园、老年公园、周边交通水系道路绿地,及众多小型斑块绿地组成的绿地系统,构成了中心城区第一条纵向的森林绿地廊道。第二纵:由南部渡龙山山地公园将山地森林以楔形形式引入城区,连接中央湖公园、萧江塘河与横阳支江南部的中心绿地,再依托河流道路绿地系统与北郊的水乡森林绿地系统相连接,构成中心城区第二条纵向森林绿地廊道。第三纵:南部由鲸头风景区森林绿地脉络连接周边田园郊野公园,把森林引入城区,通过横阳支江以及城区水系的森林绿地,再连接工业区湿地公园的扩建绿地,及北郊平原水乡绿地,为未来中心城区西向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也构成了第三条纵向森林绿地系统。

规划从空间结构布局来保证城市各发展轴之间,中心城市与集镇之间有充足的绿地、农田及森林从而形成城市的“绿楔”。 “楔状”形态布局即是保持切入型梯形面,由市区向市郊空间结构逐渐加宽,同时规划植被高度、层次、结构也要有利于生态流快速通过为宜,构建的“楔形”森林绿地,其乔灌草组成也不同于一般公园绿地。

(4)“四环”——即组成灵溪城区4个环线的森林廊道慢行系统,即由外部一环线(县域中线)与内部三环线(沪山内河环线、中央湖区环线和工业园区环线)组成森林绿地系统。

外部一环:依托苍南县灵溪镇域及周边的郊野公园构建一条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森林廊道慢行系统。该环线起于104国道,途经石聚堂、玉苍山两大自然风景区,经由大观山郊野公园和南部郊野公园,再顺着溪水进入工业片区,串联若干个工业水景公园,终止于104国道,构成一个环路廊道,全长共46.8km。

内部三环:依托灵溪中心城区3个片区的河流水网,以“生活”、“游憩”及“休息”为建设目标,连接起城区的内河网络,通过改善内河水质,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城市建成区最为重要的休闲、游憩森林廊道慢行系统。

上述城区4个环线的构建,可以遏制城市无序蔓延,形成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通过城市森林廊道慢行系统的建设,可以集中展示安居、康居、乐居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美誉度和地方归属感,创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其中中心湖区线应作为森林水系廊道精品游船环线来规划。

(5)“五横”——分别由通福路防护绿地、萧江塘河滨水带状绿地、玉苍大道和工业区园区景观通道、横阳支江滨河绿地及环城南路带状生态绿地组成的横向线型森林廊道绿地系统。

现状分析:“五横”主要是以贯穿灵溪中心城区的5条东西向的主要河流和道路森林廊道绿地,是森林苍南重要的森林绿地组成部分。目前,绿地的乔木林覆盖率比较低,森林结构稳定性较差,绿地林种结构调整亟待加强。

建设内容:重点建设5条线性森林廊道绿地,完善“五横”的森林绿地结构功能。近期,要加强对主要道路和河道绿化整治与提升工作,从而使中心城区绿地生态景观 、生态及文化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4 结语

总之,要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充分依据苍南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自然地理条件,结合全省推进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通过“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工作,努力把苍南建设成为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园林县城。

参考文献

1 王浩等.生态园林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 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J].风景园林 , 2005(1)

4 张亚男, 沈守云, 廖秋林, 吴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 2008(12)

上一篇:不怕失败 45期 下一篇:电动汽车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