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时间:2022-07-19 09:30:18

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摘要: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制度正在不断改革,国家已经逐步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科研事业单位一般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属于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必须伴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改变和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而适应新制度的需要。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112-0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始于2001年,起初在中央直属部门进行试行,之后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仿效试行。2008年底,福建省已将二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资金的流向发生了变化,资金的调度权受到了限制,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对于作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象的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深刻。本文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财务管理为例,探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属于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的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也要及时改善。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1.规范了财政性资金的收支

通过合理确定财政部门、征收单位、预算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和银行的管理职责,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使所有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内动作,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以及管理,改变了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的方式,可以对财政资金进行充分的监督,减少挪用以及截留财政资金现象的发生。

2.加强了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

由于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实行了新的支付方式,从运作机制上和制度设计上改变了过去分散、多重设置银行账户,层层拨付、占用资金的状况。并且通过运用网络技术提高监控的时效性,实现了预算执行监控的明细化、动态化,从而加强了预算执行过程和监督控制。

3.增加了预算执行信息的透明度

由于预算信息来源于基层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每一笔交易记录,信息来源生成机制不一样,通过信息网络传输,预算执行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大幅度提高,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为财政运行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

4.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

按新的账户设置的支付流程,财政资金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预算单位支付,通过银行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运行效率大大提高。所有未支付到最终收款人或用款单位的资金余额最终都由财政部门掌握在国库单一账户中,财政资金通过单一账户由财政直接拨付给商品以及劳务供应商,减少资金滞留时间,减少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调度能力,降低筹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概述

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一般是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下设各专业研究所,其科研经费大都来自财政预算拨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而且伴随着“服务三农”的政策实施,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特别是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各专业研究所有的实行独立核算,有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例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设有15个独立核算研究所,如果各单位都采用自身的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口径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对整个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来说,汇总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就得不到保证。对于科研事业单位来说,不论是实行独立核算还是会计集中核算,财务信息(报告)都要实行年终汇总,因而国家进行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确立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全国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各级各部门未来都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2.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权受到限制。首先,以前事业单位的资金额度是层层批复的,单位自身对于资金的使用有很大的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事业单位的资金自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事业单位自身不能很好的应对突发状况。其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很多资金都纳入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科研事业单位自身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不能及时的调度这部分资金,也就难以对这部分财政资金做出有效的分析,在资金配置以及用款额度方面都受到某些程度的限制,因此,国家在进行改革时,也要合理考虑这方面的状况,争取改革效益最大化。

第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加大了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预算单位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在财政资金集中支付中应该承担的主要职责,要求预算单位按照预算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做好相应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细化整个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复杂化以及难度的加大。现在计算机和网络广泛运用,财务管理人员也必须具备信息管理经验,科研单位财务人员的数量必须增多,素质必须提高,进而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

会计科目设置以及财务信息系统的复杂化,加大了财务管理成本,科研事业单位一般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会计科目设置相对较为简单;而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要求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加大了财务部门的成本。另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科研事业单位必须使用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旧有的系统并不能适应新制度的要求,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加快改进信息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财政支付系统,也就从某些方面加大了财务管理方面的成本。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1.突出管理的重点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将政府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集中在一个单一的账户进行管理,进行收缴、拨付以及清算,可以规范财政支出,增强预算执行透明度。科学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来源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科研事业单位一般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行政性质比较薄弱,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突出管理的重点,明确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在于事业性的支出,不能盲目采纳,要合理使用财政性资金,明确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

2.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所有的财政资金都要收归国库,单位的银行存款账户被取消,单位只有用款的计划以及指标,单位不再有权利负责资金的支出以及收缴。科研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无论是领导还是会计人员都要转变财务管理观念。不能因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而不再重视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比以往更加重视,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单位领导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做到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适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需要。

3.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注重财会人员人才培养

事业单位改革之前,一般会计设置相对简单,业务处理也相对简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随着财政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急需科研事业单位提高自身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否顺利进行。单位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积极学习财务方面的新知识,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要严格要求,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符合新制度的需要。

4.建立会计信息处理中心以及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信息系统

由于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有些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下设研究所还不在同一个区域,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就有2个专业所在外地,所以,建立会计信息处理中心,以及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信息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完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也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顺利运行的保障。首先,科研事业单位要参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范本单位的会计事项,统一会计核算科目,统一核算范围以及统一报表列报,这是建立会计信息处理中心以及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信息系统的基础。其次,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加快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建立会计信息处理中心,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计算机配置以及网络的建设,提高单位自身的会计电算化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先进的财政管理系统,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科研事业单位顺利运行。科研事业单位也要建立科学全面的财务分析以及财务预测信息系统,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正确编制财务预算,进而可以正确的调度资金,保证财政资金合理配置。

5.加强财务计划

合理的财务计划是科研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为本单位确立合理的以及完整的财务分析体系,更加重视财务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帮助领导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从而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运作,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顺利实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加完善。

总之,随着财政改革的顺利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原来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建立新的资金模式,科学事业单位一般依赖于财政拨款,因此,科研单位也应该随着国家的财政改革,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保证财政改革顺利进行。

上一篇:国内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下一篇: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