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北省乡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时间:2022-07-19 08:35:29

对河北省乡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摘要:我省县域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很不乐观,这对我省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我们应正视这种状态,从强化素质教育意识、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多方面,来设法改善目前的状态。

关键词:河北省乡镇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72-04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调查发现,河北省县域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这对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应尽快设法改观。

一、音乐教育的价值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音乐素养是人的重要素养之一,是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美育,是提高人对美的感受、感悟能力,引导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渴望和追求,虽然大大超出了具有美育功能的文化作品的范围,但对文化作品的美感能全方位地提升美育功效,提高人的认识品味和人格品位。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音乐是人类对外界的最神奇的反映,她仅仅使用七个音符创造了无数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中又演绎着无穷的奇妙变化。创新是音乐的特质,没有哪一种人类文化能像音乐这样,一旦离开了创新就会失去自身价值,即使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也远远达不到音乐表现人类认识的高深莫测的层次。

音乐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素养能直接作用于非智力素质,提高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素质,继而迅速提高智力学习的效果,促进素质的提升。

音乐能提高人的交际能力。音乐是人类通用的交际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是地球生物的共同语。音乐没有国界,不分民族,是人类共享的精神食粮。她能突破语言障碍,以共同的乐感将崇尚、情趣、志向相投的心灵融汇到一起。

然而,按音乐的功能、价值而论,我省县域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态令人堪忧。

二、我省乡镇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纵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但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未彻底消散。音乐等非中考学科,不仅在县域中小学,即使在城市中小学也普遍不受重视。因此,不少县域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呈现如下状态,令人十分担忧。

(一)专业教师少,教师业务素质低

专业音乐师资队伍薄弱是我省县域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多由班主任或他科教师兼任,有的甚至由年岁偏大、其他课程任课能力较差的教师去补缺,总认为音乐课“就那么回事儿”,学生不会唱歌也不影响升学。

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导致我省农村中学80%-90%没有达标音乐教室,甚至没有音乐教师。即使有音乐教师,但绝大多数不识谱,更不识五线谱,不懂乐理,不会任何一样乐器……只会唱一唱流行歌曲。

(二)课堂教学不规范

虽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要求:“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但在现实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师资队伍的背景下,我省乡镇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很难实现规范教学。

1.不按教材施教。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资源。但大多教师各自为政,教学随意:既不按教材提供的适合学生接受的作品施教,也不遵循教材所设计的循序渐进的知识、技能进行训练,甚至自选内容也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文化需求,而只为省事儿、轻便,一味按自己的兴趣或所知随意采用。

2.不教乐理,不教识谱。现在,不做音节训练、不教识谱、不教乐理的音乐课十分普遍,大多音乐课,从头到尾只有唱,充其量只能算唱歌课。不少音乐教师,从进了教室打开录放机,让学生跟着一直唱到下课,既不给学生做音阶训练,也不教识谱,更不教乐理。因此,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了九年,极少能独立唱歌,大多数学生离了录音找不到调门、唱不了歌,而且五音不全。学校开展歌咏活动的时候,不少班级很难节目,因为全班一齐唱就乱成了“多部合唱”。

3.不范唱。现在的音乐课,即使教新歌的时候,也很少见教师的范唱,而绝大多数是使用光盘教唱歌。非专业教师离了光盘、录音带上不了音乐课似乎情有可原。但即使专业教师也大多不范唱,只给学生放光盘。好一点的,播放的是经选择、较适合学生学唱的,领着学生跟着光盘唱两遍;差一点的则把机子打开,音量放到最大,盘子一放到底,盘里的歌声、学生的说话声和吵闹声在教室里混响。

(三)课堂纪律涣散

这样的课堂环境,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致使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不高,课堂纪律必然涣散。学生各自为政,纪律性较差的学生闲聊、吵闹,平时较守纪律的学生则不影响他人,安静地写其他学科作业、看闲杂书籍。即使那些爱好唱歌的学生,也只能跟着音响乱唱一气,完全谈不上学习和训练。学校要求也低,认为学生能够在教室里坚持40(45)分钟就能交代过去;教师则应付差事,即使是专业教师上课,在教室守住学生不出教室,不影响他班上课就算完成任务,课当然就很难上好。

总之,这样的音乐课,连唱歌课都称不上,就更谈不上音乐审美教育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改善我省乡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一)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育督导,规范办学

纵然,在国际人力竞争日益激烈的紧迫形势和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呼声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加速了进程,但是,基层教育行政和实施机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彻底摒弃应试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办学思想,阻力仍然很大。而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育督导,规范办学,却是彻底改变我省县域中小学音乐课现状的根本措施。“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的确不无偏颇,但是,也的确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族及其所有个体素质的重要性。我们实在应该负责任地为孩子们认真地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音乐课程是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教育对社会及其公民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搞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教学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和公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要提高未来公民的艺术素质,必须从中小学抓起。因此,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务必真正以民族、国家发展的战略眼光,以办好人民教育的良心和本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抓好、管好作为艺术教育主渠道的音乐课程的改革。

抓好、管好音乐课程改革,要有保底的具体措施。一要确保音乐课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课程地位,不得用中高考课程去挤占、挪用、替换音乐课;二要建设合格、稳定的音乐教师队伍,标配或培训专业音乐教师,彻底杜绝班主任或他学科教师随意兼任音乐课程教学的做法;三要配置并不断完善必要的硬件设施,诸如最底线的伴奏乐器、音响设备和教材课本;四要严格遵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各领域的各学段“课程内容”标准,按部就班地教好各年级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五要建立正常的评价制度,按照或比照“音乐课程标准”和本校实际,酌情制定利于本区域或本校音乐课程和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办法或条件,以评价促教促学,督导教师教好、学生学好音乐课程。

(二)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音乐教师除了要提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水平,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还要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实现自我完善。

1.自强,提高师德。当一个好教师不容易,当一个好音乐教师更不容易。因为在千军万马争走中高考独木桥的形势下,音乐教师是和其他非考科目教师同样的“多余人”。但君不见,素质教育就要领军,创新教育正在叫响,艺术教育已引起社会关注,音乐教育的需求在逐渐增长。音乐教师要使自己成为好教师,首先必须自信、自强,这是任何一个人追求梦想、创造业绩的主观前提。只有自强才能奋力,只有奋力才能前进,只有前进才能发展。无论从我们的社会责任看,还是就自己的人生追求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都应该在十足的自信心、强烈的自强心的自我鞭策下,甘于寂寞、不怕困难,踏实本分、隐忍自励,爱岗敬业、勇于进取,凭自己的才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开创自己的天地,创造教学新业绩。

2.达标培训。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教师务必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才能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打好知能基础,确保他们的未来发展。为此,省、市、县三级相关领导和职能机构都要切实抓好我省农村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对达标教师,要引导他们加强自我继续教育;对非标教师,则务必组建培训队伍,实施硬性的达标、岗前培训。

建议开办“中小学流动式音乐教师培训班”和“教师音乐学校”,专门进行针对我省农村音乐教师的课程达标培训。培训班可一季一期,一期中、小学各一班,两市或一市一期。教学内容按课程标准要求设置。这样,可望在几年之内对我省农村中小学非标音乐教师轮训一遍,有效提升我省农村音乐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可吸收诸如已退休的音乐教师或该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参与培训工作,让他们为我省教育事业发余热、尽义务、立新功。

3.加强考核。国家即将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资格注册制和资格认定国家统考。我省农村音乐教师队伍建设要抓住这个机会,落实好音乐教师的达标考核,不走过场,严格把关,切实优化我省农村音乐师资队伍的质量,促进所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认真备课、上课。编写教案,要认真领会课标要求,理解教材的体系特点和编写意图,并结合学校的地域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精选、吸收、整合与实际相吻合的乡土歌唱教材,从“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斟酌教学内容,力求合理、清晰、简明、实用;课堂教学要彻底摆脱那种盲目追赶流行“金曲”时髦,课堂充斥流行歌曲的极其幼稚、庸俗、不负责任的做法,严格遵循课标、课本、教案,紧扣以唱歌为主的作品演唱、作品欣赏和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这三个教学底线,上好每一堂音乐课。从而促使学生一步步地达到课标提出的目标:“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活跃课内外学习形式。音乐是能够实现真正的无痕教育的一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听听、唱唱中感受、体味音乐,在拍拍、蹦蹦的欢乐中受到浸染、熏陶,润物无声地受到教育。音乐课程自身先天就具备了充分的“活跃”基因。课程标准在“表现”这一教学内容领域的表述中,已经列出了十分丰富的音乐表现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结合校本特色活动,创造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例如,将学生带出校园,面对着家乡的山山水水赞美家乡,抒发热爱歌唱大自然的情感;面对在田野中劳作的父母兄长,赞美劳动,表达珍惜粮食的情感。又如,在课堂中可开展各种竞赛,比歌唱的质量(音色、音量、情感),比参与的积极性;比赛又可分为个体和团体、清唱、演唱等,个体赛比演唱水平和争强好胜的精神,团体赛则比合唱、齐唱水平及其相互配合的协作态度;总之,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和积极性,形式不拘一格,不厌其新。

不过,无论什么活动,教师首先不仅要使自己动起来,还务必让自己感动起来,这是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否则,教师就是说破嘴皮,也难有身教效应。教师富有激情的范唱,即使嗓音差一点,也胜过光盘、音带中的歌手百倍,学生能与他们的老师歌同曲、情相融,是他们最大的课堂享受,最容易得到情感陶冶,最容易触动心灵。

(四)组建音乐社团,组织激励性活动,调动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组建学科社团和组织激励性学科活动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办法。社团是特长生之家,特长生能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同学们积极学习该门课程。音乐课程学习更是如此。凡是组建音乐社团并开展了常规活动、创造了成果的农村中小学,其音乐教育教学状态都较好:课堂纪律稳定,情绪盎然,学生积极,教师轻松,效果显著,学有所得。据统计,在一个班中,音乐社团成员的人数达到15%,就能影响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逐渐实现这样的状态。音乐社团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即可,不宜细分,必要时,当然可按个体特长分别开展学习活动。

开展社团活动不仅要取得学校领导及其他教师支持,也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为毕竟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和经济投入。当然,社团能为学校赢得荣誉,也能为家庭争光,这又会反作用于学校领导和家长,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支持。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老音乐工作者,对我省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十分忧虑,十分关切,迫切希望尽快得到改善,促进我省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我省中小学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提升。

上一篇:协调课程五要素,促教学目标达成 下一篇:漫谈“网红”及其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