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语言规律 提升语感品位

时间:2022-07-19 06:24:04

遵循语言规律 提升语感品位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如果语感的能力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就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多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有效之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语感。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

一、直观再现,诱发语感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内心体验弱,在大脑中难以建立丰富的表象,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也容易受阻。在教学实践中,我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艺术,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为具体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如《观潮》一文第4自然段,描写了潮来之时的磅礴气势。尽管作者巧用比喻,场面逼真,可在学生的头脑中始终难以绘制出大潮涌动的壮观景象。这时,我相机插播钱塘江潮录像片段,学生如临其境,顿感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至此,一幅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恢弘“画卷”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然后,回头让学生品读课文,这时,同学们一个个心潮澎湃,跃跃欲试,因为这些词句已经被赋予了生命,正活跃在学生心灵之中。

二、变式比较,把握语感

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变式、比较,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赏,使学生对语言文字达到一种独到的顿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一句,用词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是它却蕴含了及其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说两句话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在句式的比较中,让学生领悟到大嫂为志愿军失去双腿,这是血的代价,只有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才能让大嫂做出如此大的牺牲。这样,学生不仅深化了对句式的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为中朝人民这种“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深深所感染。

三、依托语境,训练语感

文章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左右交错,有的首尾呼应,词句浑然一体,它们共同传递着信息,表达着思想感情。另外,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屡见不鲜,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特殊的表意功能。因而,要想准确的把握语言文字,就要依托具体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詹天佑》一文有这样一句:“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教学时,我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抓中心词“回击”,理解含义。第二步,默读二三自然段,说说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藐视中国的。让学生围绕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要挟”、外国报纸的“轻蔑”展开。第三步,默读四至十自然段,说说中国人是怎样回击帝国主义者的?引导学生围绕“勘测路线”、“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提前竣工”展开。当学生怀着对詹天佑的无比崇敬,对帝国主义者无比愤慨,自觉的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越说越激动越说越自豪的时候,随即引入最后一步:现在同学们还打算怎样回击自以为是、藐视中国的外国列强?至此,学生情感被唤醒了,语言感悟力达到了高潮。

四、刺激想象,丰富语感

从某种角度看,文章的语言仅是一种符合,并没有什么可感受,它需要读者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鸬鹚》的第一自然段属于景物描写,教学时,学生仅凭教师单纯的讲解和朗读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接着让学生闭眼后边听老师配乐朗诵边思考:色彩美在哪儿?形态没在哪儿?景物的组合美在哪儿?学生很快的做出回答。事实上,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调动已有表象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一事例的成功,关键在于通过三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参与想象和参与欣赏的热情,方法了画面的内涵。不难看出,这三步构成了一组由低到高的训练群,以想象为中枢,从听觉、视觉、口语表达多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由此可见,教师设法刺激学生想象,可将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感受,丰富语感。

五、强化朗读,熏陶语感

所谓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准确、有感情的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再创活动,是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充分的形象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诵读,可把学生置身于文定的情境中去,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入境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真正意义的朗读并不在于“读”,还包括感受作品形象和感受语言的内在联系。

总之,语感的培养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达成,只要我们针对学生实际,遵循语言文字的规律,选择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浅谈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创新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