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江之源”平和县水环境整治和保护研究

时间:2022-07-19 06:03:11

关于“五江之源”平和县水环境整治和保护研究

摘要:福建省平和县地处九龙江、韩江两大水系上游,是广东省韩江、漳浦县南溪、鹿江、云霄县漳江、诏安县东溪等五大江河源头,素有“五江源头”之称。保护“五江之源”母亲河,不仅关系到漳州、厦门、汕头、潮州等下游群众饮用水安全,而且关系到平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深入平和县主要流域实地调查研究,进一步掌握水环境现实状况、分析造成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因素,提出治理和保护平和县流域水环境若干思路,供借鉴参考。

关键字:平和县;环境整治;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一、存在问题

1、水土流失与污染情况严重

平和县种植溪蜜柚面积达65万亩,山地的过度使一些土地,植被遭受破坏。据卫星遥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94.09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16.92%。农药、化肥使用量持续增加,据统计全县化肥使用量每年30万吨以上,农药高于其他同类县份1倍有余。禁养区畜禽养殖出现反弹,粪肥或直接排入水沟、河道,或露天堆放,任雨水冲淋,直接污染水体。城乡生产、生活污水、垃圾渐增而处理能力不足,加剧污染源增多。据环保部门监测显示,平和县重点流域部分时段的水体中氮、磷等个别指标已超标,特别是枯水季节时,水流量小,水体富营养化明显。

2、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低

平和县城乡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仍然偏低,仅县城建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4万吨,只占70%。且部分污水管网布局不合理、维护不及时,管道破裂、堵塞问题时常发生。在平和县城旧城区中有一条内河,承担县城四分之一人口及企业污水排泄,每日4000吨左右污水在县城中山公园附近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花山溪,是重点排污口。在垃圾处理方面,县城虽然已经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却因技术、设备和资金问题,自投产以来基本处于停产状态。2012年10月以来,每月处理量20吨左右,远远低于日处理60吨的消耗能力,而县城日产垃圾在60吨以上,仍需采取填埋方式,目前该县垃圾堆放与填埋场地选点都存在一定困难。

3、县城重点排污口亟待整治

调研发现连接平和县城西林村、平和一中、大坂洋工业区、联星村、育英小学及市尾市场、九一七社区的排水沟,承担着县城40%常驻人口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泄任务。此段排水沟中部分(如一中门口排水沟)没有硬化,部分沟底(如原县农用车厂路段排水沟)多年没有清理,堆积大量淤泥,并且该沟涵未被纳入县城排污管网,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治标”工作不力

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显性”问题突出:县城垃圾处理厂没有正常运行,垃圾处理量达不到要求;过度山地开发种植溪蜜柚,大于25度山坡地也开荒种果,未被有效制止;果农盲目滥用、过度施用化肥、农药,未得到有效引导和控制;在项目引进上缺乏甄别,对一些高污染的企业把关不严;流域水环境的水质、垃圾、水葫芦、采砂等未进行综合整治。

2、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投入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平和县是农业大县、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综合经济实力不强,财政严重依赖工业、土地开发。2013年公共财政总收入7.8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仅5.7亿元,因经济实力薄弱,不能为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有力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资金缺口较大。

3、严格执法不够

水环境综合整治涉及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部门技术装备差、环境监理和监测技术能力不能满足执法和管理要求;执法环境不够宽松,执法过程中干扰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禁使用高毒农药、滥用化肥整治措施不够有力;一些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不足,污染物非法排放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部门对水质状况信息透明度不高,群众参与监督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若干对策思考

1、理顺体制关系,形成长效机制

一要理顺整治协调机制。水环境整治涉及到水利、农业、林业、环保、国土、交通、公安、经贸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往往职权交叉、缺乏沟通,这会导致在治水时责任不明,行动不力。所以,应建立一个专门的水环境综合协调机构,由县政府明确责任人统一指挥,让该机构将各部门的相关职能协调统一起来,在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中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并针对水环境突发事件编制应急方案,管理调用资金和治水装备,组织专家队伍,训练专门人员,未雨绸缪、防范未然。二要科学划分生态核心区。“五江源头”分别位于我县的南胜、国强、大溪、芦溪等4个乡镇5个村,且相隔甚远,生态各一,不利于建立整片相连的保护区。因此,可按照“一区五点”的模式,在各个水源头划定10--2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40--50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建立“五江源头”自然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保护,依法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维持生物多样性,使之成为水系源头稳固屏障,确保青山常在,碧水常流,永续利用。

2、突出重点难点,形成良性循环

一要实施生态修复。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有关水环境整治的要求,以科技为支撑,适度推广河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水利项目建设。结合“三改一拆”、“三清工程”等专项整治,拆除河道沿河违章建筑,在沿河建设休闲绿化带,建设生态驳岸、人工湿地等,利用植物、斜坡,削减入河污染,重点整治一批群众反响强烈、整治呼声较高的重点难点河道,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二要开展清理河(溪)道活动。针对枯水季节,河流水流量小,易造成水环境营养化等问题,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各乡镇(场、区)特别是九龙江流域沿线乡镇,定期开展河道大清理活动。同时,建议加强河(溪)道采砂监管,坚决依法打击各类乱采乱挖和侵占河道行为,确保汛期行洪安全。

3、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完善设施

一要完善污水管网建设。针对县城污水处理厂因污水供应不足问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影响合同履约。建议县建设部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定期对县城污水管网展开全面排查,及时修护泄漏管网,提高污水收集能力。要设立污水管网维护专项经费,建议从污水处理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管理经费,经招标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污水管进行日常维护,以便及时处理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活、生产污水和垃圾不断增加与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要加快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进度,尽快促成投产。二要完善排水设施建设。重点整治连接县城西山片区西林村、平和一中、大坂洋工业区、联星村、育英小学及市尾市场、九一七社区的排水沟。建议协调县建设局、水利局、小溪镇等相关部门,对县城西山片区开放式的排水沟和原农用车厂路段封闭式排水沟进行“开膛破肚”清理;建设部门牵头调研该区域的排水沟纳入县城排污管网建设的可行性并提出具体整治方案。

4、加大监督力度,形成规范管理

一要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切实提高各乡镇做好水资源环境保护积极性,建议由县环保局牵头,制定出台我县生态补偿办法,定期抽检相关指标,对达到相关标准的,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对未达标的,要缴纳相应的资金作为整治经费。二要强化养殖业监管。要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场布局,推行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方式,努力降低畜禽排泄物对水体的影响。同时,为防止原已关停的养殖场污染反弹,建议县农业局、环保局继续开展禁养区内畜禽养殖污染的监督检查,重点整治九龙江沿线各乡镇,坚决取缔一、二级保护区内的养殖业,从源头预防水体富营养化和澡类事件的爆发。三要严格实施动态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九龙江西溪(花山溪)及其他流域跨行政区域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将跨行政区域水质考核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推动镇(街道)落实水污染防治责任,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形成水环境治理合力,促进流域水质改善。

上一篇:关于SBS聚合物改性沥青的试验分析 下一篇: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条件关系及其气象预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