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导入 学生好学

时间:2022-07-19 05:19:01

巧妙导入 学生好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发言积极,思维活跃,那被调动的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教师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生物学习兴趣之门的钥匙。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上下工夫,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1.借助俗语、谚语、古诗导入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作出了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有俗语、谚语、古诗等形式,如“一山不容二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就为人们所熟知。它们大多是对生物现象的生动反映和精辟概括。教学时,教师恰到好处地应用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为本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师先列举“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及“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等俗语,并提问:“这些俗语讲述的是自然界的何种现象?”然后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并分析:龙的后代仍然是龙,凤的后代仍然是凤,老鼠的后代也仍然保持其打洞的特性……这实际上都生动地反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利用这些俗语把深奥、抽象、难于理解的遗传变异现象转化为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歌诀,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也就能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自然好。

应当注意,借助俗语、谚语、古诗导入是个好方法,但是所引用的俗语、谚语、古诗必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增加新的难度,也不能因为引用这些俗语而使教学目标发生偏离,否则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

2.借助科学史、趣闻轶事等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利用与课题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故事(科学发现史的典故、趣闻轶事等)导入新课。这种导入不仅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还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课产生浓厚兴趣。生物科学史料既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载体,也是课堂中再现问题情景的极好材料。

在学习“细胞质遗传”一节时,由于学生大脑中的原有认知是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教师在课始可以介绍科伦斯的紫茉莉杂交试验和结果:紫茉莉F1植株枝条的颜色,完全取决于种子产生于哪一种枝条,而与花粉来自哪一种枝条无关。也就是说,F1的性状完全是由母本决定的,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这与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不符。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学生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他们在努力求知、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导入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教师在新课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新闻调查之拷问食品》的开始部分。当播放到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而在食品中添加禁令化学品时,学生已完全被影片所吸引,紧盯屏幕,屏息凝神,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如何。这时教师暂停播放,请学生思考该如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很自然地产生了学习本课的强烈愿望。

又如学习昆虫的知识时,可先让学生听听教师事先录制好的蟋蟀、蝈蝈等昆虫的鸣声;讲两栖类时,可先让学生听录制好的青蛙、蟾蜍等的鸣声;在讲鸟类时,可先让学生听录制好的百灵、画眉等的鸣叫,利用动物的鸣叫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作者单位: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

上一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策划”教学案例 下一篇:高效课堂 “效”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