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汉双语教学发展及其对经济文化教育等的推动意义

时间:2022-07-19 01:20:23

壮汉双语教学发展及其对经济文化教育等的推动意义

[摘 要]壮汉双语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广西壮族聚居区推行的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即在中小学初步完成壮语和汉语的同步教学,从50年代开始发展这几十年来,广西的壮汉双语教学模式期间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一直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历时短暂,但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上有着积极的意义,也给予其他民族的地方教育方式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壮汉 双语教学 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双语教育,是指借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进而过渡到汉语的使用和学习,达到掌握使用多数民族语言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设的一种双语教育形式。壮汉双语教育体制是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广西壮族聚集区推行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所谓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法,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同时使用壮、汉两种语言文字,按照一定的结合方式进行双语教学。壮汉双语‘同步’教学的基本步骤:学生在学前班阶段集中学习壮文,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壮文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拼音方法,并能具备对壮文音节的直呼能力。在这个前提下,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壮汉双语‘同步’教学。”壮汉双语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壮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依据壮族儿童的思维方式使用壮语进行教学,在儿童能熟练使用壮文的情况下逐步过渡转入到使用汉语教学,使儿童更好地接受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建国后,随着新壮文的创制,广西的壮汉双语教学模式从50年代开始发展,在中小学初步完成双语教学的模式,但是到了期间,这种教学模式被中断,直至1980年,广西区党委恢复推行使用壮文,壮汉双语教学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这几十年来,广西的壮汉双语教学模式虽然历时短暂,但是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壮汉双语教学是贯彻落实党民族平等政策的具体表现

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法律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即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的缓慢都能享有使用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平等也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贯彻落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相关规定,不仅有力地保障了少数民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还更有力地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马克思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语言在社会和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对民族关系方面的影响出发,主张和坚持各民族语言一律平等,反对民族语言的任何歧视和限制。由于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这一内容和标志又将关系到每个民族的政治权利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因此,能否尊重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就是能否尊重一个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权利的问题。”双语教学的实施是建立在依赖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天然条件上,过渡到主体民族语言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主体民族的族际语,融入语言多数民族。壮汉双语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让壮族儿童更快地学习掌握主体民族汉族的文化,融入社会的发展中。

我国各民族操持不同的民族语言,从政策上保障语言发展的平等自由,对较弱的语言是一种保护,保护其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壮汉双语教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因地制宜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教育举措。1900年广西区政府确定壮文进小学的办学方针,即“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简称“十六字”方针)。这个方针的制定和确立给壮汉双语教学指明了方向,“以壮为主”是基础,“壮汉结合、以壮促汉”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壮汉兼通”。这种相互促进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壮族地区的科技文化,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友好关系,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繁荣进步。

二、壮汉双语教学模式是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好双语教育问题。以南宁市为例,长期以来,在南宁市内或者城乡地区使用单一的汉语教育模式有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农村地区却收效甚微。南宁市的壮汉双语设置学校总共有28所,教学点基本上都是分布在乡镇的农村地区。这主要是顺应壮族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而特设的一种教育模式。广西壮族的农村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相对落后,在农村成长的壮族儿童在入学接受教育之前接触到的都是壮语,基本上很少使用汉语,交流、对话方式都是用壮话进行,如果让壮族儿童一入学就使用汉语授课,他们无异于听天书。“广大农村的壮族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还有大批人不通汉语,尽管使用汉文教学,但壮族的学生历来都习惯于用母语进行思维,在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上往往要经过‘转译’等加工程序,语言的障碍,导致了壮族地区初等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如识字教学、阅读教学、造句、作文和数学教学等都存在着壮汉互译的过程,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所以不通汉语的壮族地区教学质量同汉族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壮汉壮语教学的实施是建立在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上,这种教育模式更好地发挥民族语文在汉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壮汉双语教学是一种过渡型的双语教育,其目的是将儿童从讲壮语转入到汉语的学习使用环境中,其潜在的目的是在社会上和文化上融入汉族的生活,也有效地解决国家基础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矛盾。

实践证明,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开发,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壮族地区实行壮汉双语教学的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好于汉语单语教学的学生。上林县下设三个壮汉双语教学点,分别为:上林县大丰镇黄周小学、上林县塘红乡石门小学、上林县塘红乡龙祥小学,通览该县2008年秋季小学期末各校文化素质检测成绩,发现皇周小学语文、数学的及格率分别为87.27%、89.14%,它已经超过了小学重点校70%及格率的要求,跟小学重点学校相比,及格率不相上下。按照县教育局的相关要求,小学重点校及格率要达到70%,乡镇所在地学校要达到60%,农村小学达到30%。而地属农村小学范围的皇周小学的及格率远远超过了30%的要求。这不能不归功于该小学实行壮汉双语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语言的大力开发。上林县其他进行双语教学试点学校的成绩相对进行单语教学的学校的成绩要相对优秀,如唐红乡石门小学多年来学生的初考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三名。这说明了壮语在学生掌握第二语言(汉语)的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这两种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有效地提高壮民族在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壮汉双语教学的模式为壮族教育发展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三、壮汉双语教学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文化参与的语言教学就像是在展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壮汉双语教学使用与壮语相伴的继承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多元文化,这是壮族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和文化是相互渗透互为一个整体,一个民族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相关文化都需要语言来记载,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也需要语言来口耳相传,世代传递。民族语是维系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感情的载体和纽带,人们在学习和使用壮语的过程也是在学习和继续自己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被有意识地包括在语言教学和学校物质和精神的整个环境中。这种做法尤其有助于鼓励学生加入到自己的继承文化中来。因为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能力,并不能为在青少年时期和成年人时期对这种语言的继续使用保驾护航。因此,如果想使少数民族语言成为一种有用的和被使用的语言,对其文化的适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校中,培育一种少数民族语言,而不去开发其文化,或许是在为一个将死的器官配置一只生命助动器。而在创收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促进其文化的发展,则可能是为这种语言和文化注入一支维持生命的强心针”保存一种语言也是在保存一种文化,壮汉双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在保护壮族文化,而壮文进学校不仅仅是立足于保护的角度而已,更注重于再保护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文化。

广西区2001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壮文进校实验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在壮汉双语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字、热爱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汉语文和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壮汉双语文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文化品味”。在步入信息化的今天,少数民族语言濒于灭绝的危险,这不止是在我国,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危机意识,因此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双语教学也成为一种保存语言的有效途径。壮汉双语教育成了保护和发展壮语的最佳方式,通过教学的方式不断扩大使用壮语人口的数量,间接上推动了壮族文化的发展。壮族聚集区有大量的民间宗教、艺术、文化,都是使用壮文字作为记录的方式,如壮族歌谣的古籍和资料的整理也需要壮文,这无疑是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壮族文化都需要壮文来记载,需要通过壮语这个语言载体来推动壮族文化的发展。

四、壮汉双语教学有利于文化多元化发展

何谓多元文化?科林•贝克指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思想包括以下内容。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可以使人产生对社会的双重或多重的看法。会讲一种以上语言具有一种以上文化背景的人,有着更大的敏感性和同情心。他们更有可能去搭建沟通的桥梁,而不是设置壁垒和划定界线。多元文化主义不会带来同化主义环境中的减少性状态,相反,它赋予了人更多的东西,使过程具有增加的性质。从理想上讲,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会对他人和他人的文化表现出更多的尊敬,不像单一文化背景的人那样古板地表现出更多的偏狭和文化上的内省。”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各个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汇聚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双语教育有利于保持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双语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双语人,这些双语人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民族间出现大量的双语人才会产生双文化或多元文化现象。因此壮汉双语教学模式顺应了多元文化发展的潮流。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本身亦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是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传承内容,甚至包括文化传承方法上的区分,因此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是发展‘多元文化’。另外,‘多元文化’本身意味着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思想,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是在语言、文化、经济、政治上寻求民族平等。”壮汉双语教育模式丰富了多元文化的内涵,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学习,促进壮族与汉族之间的合作和了解,同时也给予汉族人民了解壮族的机会,相互吸收各自的优秀文化文明,从而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壮汉壮语教学这种模式不仅仅是让人们学会壮汉和汉语这两种语言,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接纳态度。语言上的不通往往很容易造成民族间的隔阂和误解。就如语言也常常成为种族主义的标志和象征,但是种族主义的根源往往存在于惧怕和误解中,因此只有促进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才能构建社会的和谐,才能真正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五、结语

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法事广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丰富我国双语教学的理论,而且对全面提高壮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虽然在壮文进学校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对壮文进校不够重视,“十六字”方针没有能很好的落实,教材、教辅、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育机制不够完善等等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连续性。但是通过这几十年的摸索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它为壮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子,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壮语和汉语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壮汉兼通”,为民族间的平等、融合、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一篇:论不同的工资制度及其激励效果 下一篇: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分析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