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高校工科类本科优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7-19 01:07:03

对地方高校工科类本科优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本文围绕课堂教学、课后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等,论述了地方高校工科类本科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新模式探索思路。把“专题设计”的小组学习法引入专业课课堂教学,对现有生产实习环节提出了具体整改措施,围绕“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着重讨论了“分级培养模式”和“毕业论文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科类;培养模式;优秀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20-02

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构建方式。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本科教育的多个方面,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等。近十年来,地方工科类高校经过资源整合、扩大规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更加平均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更加高效的本科优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

近几年,地方院校随着本科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加上一大批年轻教师走上讲台,承担了更大比例的教学任务;而多数地方高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较低,致使部分青年教师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而对教学的投入精力很少。因此,地方院校的本科生教学质量层次不齐,甚至有明显的滑坡现象。基于此,首先,青年教师应该对本科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其次,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教学投入成本,加大对青年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的支持或奖励力度。对于授课教师而言,除了抓好课前准备过程外,应着重抓好下面两个环节。

1.课堂讲授过程。(1)专题讲座式教学法,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中获取专业知识,更准确、深刻理解较难懂的专业名词,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加对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理解,从而调动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每一章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专题讲座的形式提高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果。(2)小组学习法,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其教学过程可包括以下内容。①专题设计。首先,任课教师应该提出与教学大纲相关的具有研究价值或者产业化前景的专题,对涉及的主要内容、理论难点、热点、创新点,以及与生产相关的问题进行概括和引导,由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确定选题;其次,在讲授中,应注意理清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逻辑线索,重点解决难点问题,多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拓展的空间。例如,围绕与《材料力学性能》专业课第一章中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相关的研究方向――“硬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可以分组设计如下专题:a.TiN系列硬质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b.CrN系列硬质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c.TiN/MeN多层复合薄膜的综合力学性能等。这个研究方向中重点研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硬度和塑性的协调性,对于目前的高端刀具和模具涂层产业化应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讲授中,应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讨论,比如在这些专题中需要使用的硬度和塑韧性的评价方法及之间的关系;此外,对这方面的应用感兴趣的小组也可以做些市场调研,了解不同系列硬质纳米复合薄膜的适用场合和实现产业化遇到的主要问题,从而通过下面“问题体验”环节的调研文献和“交流与展示”环节的讨论过程,得到任课教师的指导。②问题体验。包括资料搜集过程,即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科技论文,咨询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等。分析研究过程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消化吸收、观点整合,对现实生产中的问题进行调研、思考,形成一定的观点或研发思路。学习小组可就本组形成的基本观点与教师沟通,教师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③交流与展示。专门安排讨论会,每个学习小组都有机会在本专业展示自己的研究报告,同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每次交流之后,教师都要对每个学习小组认真点评总结,并为以后的专题设计提供经验。

2.课后实习过程。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工科专业都设置“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然而,两个阶段的实习教学内容的质量亟待提高。以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为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本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本年度四年级参加生产实习的人数多达175人,从而为集中带队实习带来了较多的问题,如接收实习的相关企业不太愿意,集中住宿地点较难选择和安全因素等。(2)由于人数较多,相关企业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进度,“生产实习”亦为参观实习,因此,“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几乎与“认识实习”模式相同。(3)由于时间集中和学生人数多,实习厂家只能联系较传统的国企,实习地点往往是工艺和生产技术较落后的车间。本文提出如下整改措施。(1)从原有集中时间、集中学生的生产实习过程调整为某个学期分组、分阶段的形式。(2)改变原有一个老师带一个班级的教学方式,由教研室根据现有教师的横向合作企业及学校教务处联系的本科生实践企业名单,分小方向,然后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分组安排每个方向对应的厂家、带队教师以及实习时间。这种形式的一个明显优势是能够利用本专业老师产学研课题的合作关系联系相关的实习企业,尤其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越来越多的老师和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也是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机会。(3)改进原有的通过学生递交生产实习报告的考核形式,可以结合分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

1.分级培养模式。目前本科生的专业培养过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基础课(1~4学期)基础专业课和认识实习(4~5学期)专业课和生产实习(5~7学期)毕业论文(8学期),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存在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现有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非常低,甚至是走马观花,前文中已详细论述;第二,前两年的基础课和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效果较好,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态度和投入的精力明显降低,而到第七学期,专业课教学效果非常差,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质量更是逐年下降;第三,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需要老师的引导,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专业知识的应用前景,也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态度保持与初入校对待基础课学习相当的积极性,而要让专业课老师积极参与本科生的管理,增强班主任的责任心,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制定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从而鼓励和调动专业课老师的热情投入对培养本科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从第六学期开始可以对本科生实施分级培养的模式,具体方案如下。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班主任老师的指导,每位同学对自己接下来的职业规划作出初步选择――“就业”或“考研”。②对选择就业的同学从第七学期开始进入本科毕业论文的准备和试验阶段,而这批同学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首选有横向科研项目的指导老师。③对选择考研的同学进行再分类:国内和国外。选择考研的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最好能够和所报学校专业的意向导师的研究方向接近,尤其是对于报考外校的学生比较重要,从近几年安徽工业大学材料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录取结果来看,通过各种渠道提前确定意向导师对于复试的成功率有决定性的影响。近几年,国内考研热一直居高不下,而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选择国外读研不失为一条更加明智和高效的途径,尤其对于家庭经济负担较重而又对专业研究兴趣浓厚的学生来说,由于国外工科类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会提供较大额度的奖学金,因此选择国外读研比国内读研需要更少的经济投入,当然,无论从科研硬件条件,还是导师和科研环境等方面,国外的多数高校优于国内的整体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2.本科毕业论文新模式。结合本校本科论文的现状和已有调研结果,影响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整改措施分析如下。①多数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就业和考研上,因此,通过毕业论文动员和指导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条件。②本科生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加,导致办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在近几年尤其明显,而学校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因此,普通高校一般在本科毕业论文上的投入很少,尤其工科专业更显不足,这一点尤其对没有课题的年轻教师是个障碍。因此,每个专业分配毕业论文学生数的时候应该考虑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③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制度不严。从本校的本科生论文环节可以发现,参加答辩前提交给评审老师的论文撰写质量普遍较差,主要存在错别字较多,专业术语和科技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图片质量较差,与实验数据相对应的分析文不对题,英文摘要的翻译语病较多等。④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时间应该提前到第七学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弹性制。对于第六学期计划就业的学生可以在第七学期进入毕业论文试验过程,第八学期开学参加答辩;对于决定参加国内考研的同学可以适当放宽毕业论文过程的时间,可以在毕业前夕参加答辩;对于有志于申请国外读研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可以从第六学期(或者更早的第五学期)到毕业前夕,其答辩时间可以灵活安排。⑤加强学生论文写作技能的培训。实行低年级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模块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模块的教学计划,以研究方法及《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为辅助手段,对工科大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小题目,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写一些综述性的专业小论文,培养学生写论文的兴趣、技巧和能力,为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尽管部分地方高校的本科生源质量有所提高,但是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围绕本科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分级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应该受到重视,培养综合能力优秀的本科专业人才和具有扎实基础的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学校和专业课老师应该密切关注这些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尤其要与在国外读研的本专业学生加强联系,从而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出国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渠道和连带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志俊.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之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0,(2).

[2]张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抓好的三个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3]王建国.本科毕业论文提前进行的可行和实践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

[4]王欣,杨宏志,刘志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关键控制点研究[J].教育管理,2009,(8).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大学校级教改立项课题(2009jg08,2011jg57)。

作者简介:张世宏(1981-),男,甘肃会宁人,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

上一篇:基于多媒体教学的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研究 下一篇:职教师资班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