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让戏剧更强烈

时间:2022-07-19 12:24:00

面具让戏剧更强烈

“戴上面具时,你已经有一半生命入戏了。我说的是在舞台上。”法国面具戏剧大师克洛德・罗石举起一个无表情的素底面具罩在脸上说,“因为悲伤或惊讶都已经写在了脸上,甚至没有表情也是一种表情。身体,就尽情地跟着表情去走吧。”

这位五官看上去颇像爱因斯坦的法国老人,面部表情其实极其丰富,可他这辈子最爱做的事,便是构思制作一个又一个代表不同情绪的面具。然后,对号入座,找到它们最合适的“演员肢体”,附体重生般地走上舞台。很多时候,那个“演员肢体”就是他自己。

5月至6月,罗石第二次受邀带着他的戏剧面具来到中国。去年他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的表演工作坊,让大量“舞台戏剧控”体验了一把回归古希腊戏剧的面具戏剧瘾。今年,他带着新创作的40多个面具来到北京做展览,同时还有一部写给孩子的面具舞台剧《猫的四季》。这一次,编剧、导演、演员、面具制作者都是一个人:罗石。

“这是一部情节很简单的戏。儿童剧嘛。但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面具代表着不同身份、角色、命运的人。”说起面具戏剧,罗石的经历可不简单。“我已经做40多年面具了!”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起。罗石便跑去柏林、纽约、波士顿等地,边演戏导戏边拜师学艺。据说,他的师傅曾为布莱希特导演的古希腊名剧《波斯人》制作面具。1975年,回到法国蒙彼利埃的罗石,创立了自己的黑麦剧团,开始了“罗石品牌”的面具戏剧创作之路,创作各种面具达数千件,并一度在法国被称为“面具作坊里的戏剧大师”。

看看这位“作坊大师”还创作过什么吧。他与著名音乐剧导演热洛姆・萨瓦里合作,为《士兵的故事》制作的面具登台意大利米兰Scala歌剧院。他创作的大型现代面具歌剧《大千世界一粒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法国引起轰动。不仅如此,个子不高但肢体动作格外灵活的罗石,还发现面具运用在舞蹈中的特殊魅力,为著名舞蹈家毛里斯・贝嘉尔量身定制现代舞面具。此后,罗石还长期成为瑞士洛桑芭蕾舞团、波士顿现代舞团的面具表演指导。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表现手法,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悲剧。曾经非常辉煌,随着戏剧改革逐渐没落,甚至除了作为祭祀的道具。一度沦为小丑专有的妆容。好在几代戏剧大师的努力,面具戏剧终能重返剧场。”罗石强调,虽然命运几经周折,但面具那种类型化人物的象征性一直很强烈,就像其最早的拉丁语源为persona,而非mask。“如今,无论在话剧、歌剧还是舞蹈剧中,面具让戏剧性更强烈,能将角色表情线条夸张,更能够将人物内心情感外化出来,这些情感可能正是面部表情所极力掩盖的。”罗石继而又笑起来,表情像极了一个面具:“当然,有时它也能隐藏演员的真实情绪。比如我要表演悲伤,但心情刚好异常开心,怎么办?戴上面具靠你的肢体语言,照样可以把沮丧情绪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北京“九个剧场”展示的“罗石原创戏剧面具展”,有20多个是演绎自经典的传统面具,如意大利威尼斯面具、日本歌舞伎面具等。其余则是根据新近创作的当代戏剧、歌舞剧而原创的现代面具。“最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面具,源自16世纪盛极一时的意大利假面喜剧。这些没有眼睛的半面具,代表当时社会人物的几种类型:老资本家(裤子老板和医生)、仆人(泽阿尼、阿尔乐甘、波利什奈等等)、胆小粗鲁的军人(艾勒长官)。这种戏剧形式甚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法国喜剧《白面丑》、英国滑稽木偶戏《潘趣和朱迪》以及卓别林。”罗石则把这些半面喜剧面具用在他的很多原创当代戏剧中,因为“一看就知道属于哪一类,带演员和观众入戏”。

persona=mask?面具=脸谱?很多看过当代面具戏剧的中国观众,都会不自觉地给上述关键词划上等号,不自觉地把源自古希腊的面具和中国的京剧甚至川剧变脸做个比较。别说普通观众,早在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完了梅兰芳的戏曲演出后,也开始划等号了。他从中国京剧中看出了新型戏剧可以借鉴的表演技巧,并从此开始有意识地把京剧中的“面具(脸谱)”、“姿态示意”、“舞台装置”等运用到自己的戏剧实验中,最有力的证明便是那部著名的譬喻剧《四川好人》。

“在我看来,京剧脸谱的源头也是面具。但两种面具还是大有不同。”罗石称,自己虽没有画过京剧脸谱,但对这种“中式面具”有过了解,“在舞台上,一个是画在脸上,一个是戴在脸上。两种面具,虽然都在一定程度决定着肢体语言,但京剧更加程式化,面具戏剧需要更多跟随角色的内心和情绪临场发挥。而且,京剧脸谱生旦净末丑,大多代表特定角色,而戏剧面具几乎可以每一种适用一类角色。”

其实,他忘记强调一点,戴上面具的演员视野骤然变窄,需要格外感知“面具眼眶”外的一切。肢体总下意识呈现出成人木偶般的夸张,这是一种很强烈的感官魅力。

上一篇:网络配音正在流行 下一篇:汽车世界里的20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