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蜀缬技艺的艺术形式特点

时间:2022-07-19 11:43:39

探讨蜀缬技艺的艺术形式特点

蜀缬,作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具有集当地名俗风情与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文章以扎染的历史渊源为基础,跟随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探讨了蜀缬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运用的变化。通过对组成蜀缬的扎与染两个方面的研究,重新梳理了其传统技法和染色技艺,丰富了蜀缬的知识宝库,有助于人们了解和传承扎染这一中华传统手工艺,为其发展与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蜀缬,或称自贡扎染,同云南白族扎染并称西南地区扎染最大的两个分支。现今主要集中于四川自贡地区,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不断的生产实践都在不断温润着扎染这一门传统手工艺,本文从蜀缬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技艺方面对其艺术形式进行研究与分析,归纳出蜀缬的独特艺术特点,有利于其发展与延续。

蜀缬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1.历史渊源

四川位于西南雨水丰润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多种染色原料的种植,同时位于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塞,因此四川扎染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成独具地区魅力的特色扎染。因四川地区古称“蜀”,故称为蜀缬,现如今来说,自贡扎染就是蜀缬的代表。直到元代《碎金》中记载有檀缬、蜀缬、锦缬等花色品种,才第一次以地名定其扎染名称。随着各地扎染的发展,蜀缬以其独特的风俗特点和文化内涵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个分支。

2.发展方向

蜀缬的发展可以从其运用的变化上来研究,在古代初期,只有宫廷中的达官贵人才能穿着带有绞缬花纹的衣物,又或者是作为中华名族的传统工艺,制作为贡品流通于领国,此时,蜀缬相当于金银器物一样作为古人身份的一种象征。而发展到后来,扎染更多的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批量的生产绞缬绸,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普遍的现象。而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产的发展与人们要求的逐渐多样性,自贡扎染厂作为四川扎染传承的载体被保留下来,扎染更多的作为一种商品和礼品进行流通,变得更加商业化。由此,扎染的运用变得更加广范也更多的服务于人民的生活,生产商品包括壁挂、手帕、领带等等。

蜀缬传统技艺的艺术形式

1.传统线条的多变运用

这些特点都来源于自贡扎染精细多变的技法,自贡扎染继承了传统的扎染技法,可以分为串、叠、塔、绞四大类,其中叠、塔是表现块面效果的技法。而串和绞便是四大类别之中表现线条的两种技法,都是运用麻线的串扎来进行防染,同样是表现线的技法,但效果也是有些不同的。首先“串”这一技法是以串线来完成花型,不同的串线手法呈现的效果不同,串的针距越短,轮廓越清晰,反之轮廓越模糊,形成线条上多变的视觉感受。当运用绞这一传统技法时,将布面进行对折,将对折的重叠的边缘用线绞起来,保持针距的统一性,便可展现线条的流畅与干练。多运用板蓝根、蓼蓝、五倍子等天然染料作为原料进行底色的染制,更加体现其天生天化的传统韵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扎染的需求逐渐在变得更为多样化,天然染料由于耗时和固色不牢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慢慢被化学染料所取代。

2.层次丰富的视觉张力

无可分说自贡扎染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说,扎染丰富的技法与染色方法,不仅能表现点、线、面,还能将其结合在一起,使其整体效果不再单薄,具有丰富的层次性。首先就技法这一方面而言,自贡扎染中的“撮”是将面料需要印花的地方,用手指抓起一撮来,用线缠绕3-7七圈即可。也可包入玉米或者小石子进行撮扎。例如方胜、连胜、鹿胎缬等,主要是表现点的方式。“塔”是撮扎与串扎相结合的一种扎法。因扎后外形形似下大上尖的宝塔状而得名。用于表达较大的块面为主。根据扎线的松紧,出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越紧留白的效果越好,而松紧相结合会出现晕染的润色效果。“串”和“绞”是表现线条的技法。而“叠”是将面料用各种方法折叠起来,利用线缝制或麻绳捆起来或捆在木棒上染色。此法主要用于边角的晕染也可用于整块面料的染制。几种技法的结合完美的展现了形式美法则。

3.渊源深厚的人文底蕴

自贡扎染的发展同自贡的历史发展呈现统一梯度,深受自贡文化的侵染,从作品的之中就可以体会到深厚的人文底蕴,纹样便最直观的将其文化表现出来,传递给欣赏者。作为“盐都”,自贡具有悠久的产盐历史与丰富的盐业文化,扎染的纹样也与之息息相关,这与云南和江苏的纹样特点大不相同,多偏向于与人文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作为纹样的设计基础,体现其人文风情。

结语

通过分析,精巧独特的技艺与染色技法使得自贡扎染区分于云南以及江苏等地的扎染。深受自贡历史文化的润泽,自贡扎染拥有“串”“绞”等千变万化的工艺技法,利用多色套染造就绚丽缤纷的色彩,以及源自生活的纹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传统中国画的白描风格、层次丰富的视觉张力、渊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并且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自身在原料和运用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升华。但扎染为中华传统手工艺应当在社会极速发展的洪流里慢下来,创新发展的同时应当延续传统,将这一传统手工艺保护好并延续下去。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

上一篇:探析地域性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下一篇:论考察看到的杨家埠年画作品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