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家陈东升:远见者稳进

时间:2022-07-19 11:05:39

保险家陈东升:远见者稳进

儒商陈东升

陈东升的远大理想让他至今满怀激情。只不过他的激情是掩藏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

1988年,当陈东升参考《财富》500强的排序方法,首创“中国500家最大企业”评价的时候,他还没想到过,有朝一日他所领导的企业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这样一个排行榜。2004年、2005年、2006年泰康人寿连续三年荣登中国企业500强。不仅如此,2007年1月27日,泰康人寿还荣获最受信赖的寿险公司称号。陈东升就是泰康人寿的董事长兼CEO。但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显然并非他的目标,他在不同场合都强调他要带领泰康进入“世界500强”。

现在已经没有人敢对陈东升的梦想表示怀疑。从1996年创建泰康起,他用了11年的时间,把泰康从0带到867.20亿元的总资产(截至2006年底)。他敢于宣称,“(在中国)我们是唯一可以公开讲(自己是)资产没有一分钱呆账或者坏账的寿险公司。”并且连续保持三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业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

陈东升的远大理想让他至今满怀激情。只不过他的激情是掩藏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他像大部分成功的企业家一样,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所以,当在泰康山东分公司的贵宾室里,在他接受记者的采访中,我会感觉到他的疲惫,但他显然已经习以为常。那个在中学时代就喜欢翻阅《参考消息》的湖北天门的少年,把这种每天阅读的习惯保持了几十年,压力再大,也从未改变。不管有没有应酬或者会议,不管早晚,他每天回到家中都会拿出一个小时来翻阅他订阅的大量报刊杂志,以财经类居多。他会把感兴趣的文章剪下,在第二天早上上班在车上的半个小时仔细阅读。他拥有财富,但他必须承担压力和社会责任,并且少有个人时间和空间,“上帝对人总是公平的。”他说。

陈东升有着比大部分企业家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谈到他的经历时,他会在某个瞬间回到他“一生最美妙的时光中”去,那是他在武汉大学求学的四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那时侯他觉得人生最大的梦想,是在武大当个教授,有一艘小艇,“在月光下荡漾在东湖的湖心”。许多年后,他距离这个梦想已经越来越远,但这,却不可替代地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东升自我评价是一个书生气的人,他也强调自己的这种书生气在他的经历中、在商海中不断被磨砺,但本色未改。

在那天的采访中,陈东升被真正吸引的话题,是关于艺术的。这似乎是一个与保险毫不相关的话题,但如果你知道他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拍卖公司嘉德拍卖的创始人、并至今担任董事长的话,那你对此就不会有丝毫惊讶了。当我提到嘉德的时候,他立刻陷入其中。“5000年中国的文化都经你手……”他眼中流露出的光彩显示出他对艺术的热爱。“当你站在一幅作品前,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作品的时候,不管它的作者是山人还是宋徽宗,这个人仿佛仍然存在并且鲜活地站在你面前,不管它已经存在500年或者1000年或者更久远,那一刻,已经没有了历史和时间,时间和空间被浓缩成一个点,你就在那个时空交叉点上和古人交流……”,“太愉快了,太美妙了……”当沉浸其中时,面对记者他几乎在喃喃自语。

一个可以让自己的精神肆意徜徉的艺术品的世界,这就是陈东升的精神世界。艺术的熏陶以及他对艺术的感悟,让他身上显现出更多的儒雅之气。他说在自己老了的时候,也许会回到嘉德,因为“那是一个可以放置精神的地方”,但现在,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他选择了泰康。“我在今天的位置上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你解决了16万人的就业,对1000多万个家庭承担责任,精神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的事业和人生追求。

陈东升是一个对“事业”有着独到见解的人。他在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过:“在我还没有创办企业的时候,大概在1992、1993年,我看到过一个在深圳的同学,做股票,有2000多万的身价,相当于今天的2-3个亿吧,但他身边只有七八个人,我觉得,他虽然有钱,但他没有事业,他对社会没有贡献、没有影响。当时我还认识一个民营企业家在深圳办工厂,他从湖北天门老家带去了200多号人,浩浩荡荡,他的钱虽不如我的那个同学多,但他有企业,有四五百号人,他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通过他们两个我得出一个结论:有钱不等于有事业,有事业一定不会缺钱。所以我坚定要做事业,做事业就是要把一个企业做好,解决庞大的就业,成为一个品牌,对社会有贡献,这样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

今天,他正是抱着这样一种“坚定要做事业”的信念,领导着这样一个16万多员工、860多亿资产的企业,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陈东升访谈:把能量蓄积下来

1 中国要强盛就必须有世界级的企业

《保险家》:您在1 9 8 8年任《管理世界》杂志副总编辑时,就参考美国《财富》500强的排序方法,首创“中国500家最大企业”评价,在企业界影响深远;现在又领导泰康以进入“世界500强”作为企业的目标,在您身上似乎存在一种浓厚的“500强情结”?

陈东升:当年我在研究“世界500强”的时候就发现,每个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与其国家的整体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我坚信一个国家的强盛就必定会表现为企业的强盛,中国要强盛,就必须有世界级的企业。我那次进行“中国500家最大企业”评价是中国第一次按照国际惯例对企业进行评级,“国际惯例”从此也成为一个流行语。有时一个词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说从那时侯起,500强就成为我的一个梦想,一种信念。

《保险家》:您在2 0 0 4年被美国《财富》中文版评为“年度中国商人”,您在接受其采访时,说实现“世界500强”的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是15年,现在是否还这样认为?

陈东升:是,1 5年是一个大概的时间段,但并非没有根据,泰康依现在的方向走下去,按照行业规律和它的发展速度,会在10―15年的时间内达到世界500强企业的规模,乐观一些是10年,保守一些是15年。这基于两个判断,一个是有机会,这一点是对保险行业的判断,这个行业是高成长性的,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现在一直在经营嘉德,我就不会这样提;另一个是有信心,中国正在向一个消费型社会发展,政府现在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概念,其实是一个从“先富”到“共富”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结果,就是“中产阶级”的不断扩大,他们追求体面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美满的家庭、健康的体魄、充足的闲暇和周游世界,将成为这个消费型社会的主体。

《保险家》:在消费特征上,您曾经就“中产阶级”提出过“新新三样”的概念?

陈东升:对。“老三样”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新三样”是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而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中国已经出现“新新三样”,即汽车、住房和保险,保险在未来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泰康人寿的客户定位于中国的中产人群,并倡导一种新生活理念。

2 不为上市而上市利润达到10亿元是个指标

《保险家》:您曾经宣称“泰康是中国唯一敢于公开说自己没有呆、坏账的寿险公司”?

陈东升:这是一句公正话,也是一个得罪人的宣言(笑),我有必要做一个。应该说在1993年以前成立的金融公司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与企业机制有关,但在1992年允许成立股份制公司之后,很多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遏制,只要把握好就不应该出现类似呆、坏账问题,从1996年泰康成立开始,我们就坚持“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之路,我们的宣言只证明我们在发展中把握得比较好。

《保险家》: 您刚才提到了“ 国际化”,该做何解?

陈东升:我所提倡的“国际化”并不是通常人们理解的把生意做到国外去,而是在标准、体系和公司规范上与国际接轨,使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保险家》:您在2002年的时候曾经组织自己的管理团队进入北大国际MBA班学习,这是否也是您追求国际化、规范化管理的一个举措?

陈东升:对,不仅仅那一批,至今我们已经举办了很多期MBA、EMBA学习,并且会一直搞下去,这已经成为泰康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保险家》:现在是否有所受益?

陈东升:当然。现在在我们的管理团队中就形成了泰康特有的话语体系,就是“泰康文化+保险知识+MBA管理即专业化管理知识”,我的观点是,保险公司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金融公司,它还应该是和自来水公司一样是一个公共服务行业,所以这个行业需要的是高素质、高责任感、高专业化的人才,而我们的这些培训对于塑造这样一支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人才战略一直是我们泰康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现在外资保险公司大批进入中国,他们第一个盯着要挖人的就是我们泰康(笑)。前些年,保险公司开始成立时,人寿被称为保险公司的黄埔军校,后来股份制公司并起,平安又被称为股份制保险公司的黄埔军校,现在我们很害怕泰康会成为外资保险公司的黄埔军校(笑)。

《保险家》: 监管部门评价泰康人寿“找准了中大型金融服务集团的定位”,泰康人寿下一步是否考虑上市?

陈东升:我们把2007年定位于“人力资源年”,泰康人寿今年工作第一位的是干部建设、梯队建设。甚至我也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了,要确保泰康人寿无论谁来当家都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我们希望泰康人寿在最好的阶段上市,比如利润达到10个亿是一个指标。泰康人寿已连续四年保持盈利,2006的泰康人寿实现税后利润4.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7.21%。

《保险家》:也就是说泰康人寿利润再翻一番才可能达到你们的上市指标。除了利润,你认为让投资者认可保险公司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陈东升:股东组成的董事会,他们考核我们的核心价值,第一是总保费,第二是内含价值,第三是税后利润。而我们在业务管理中则会关注公司的资产结构、内涵价值、偿付能力水平和经济资本水平;内涵价值水平是保险公司上市股价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泰康人寿在业务结构上注重增加内涵价值高的资产,比如我们大力发展个险业务,关注保费总量、人力指标、内涵价值的协调发展。我们也是在保险企业里全面引进经济资本的风险管理,并引进经济资本参与业务战略规划的。

我一向的观点就是“ 不为上市而上市”,现在还是这个观点。上市的目的是什么?一是缺钱,二是要把企业变成公众企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公司。我们一直在按照一个现代化公司的标准来发展企业,在中国的金融业第一个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第一个引进外资等等,都在向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化的公司靠拢。

《保险家》:泰康人寿与同时成立的其他保险公司相比,抓住了哪些机会?

陈东升:泰康人寿十年前率先进入保险市场,我们抓住了低成本扩张的机会。随后泰康人寿坚持稳健经营和专业化的发展,没有进行多元化发展,目前我们仍是一家专业的人寿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生命线,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决定了资产配置,我们抵挡了多元投资的诱惑和带来的风险性,我们认为一个在债券市场做得成功的保险公司才是明智的,所以泰康人寿投资债券的比例相对较高,从已实现投资收益加上账面浮盈收益看,泰康人寿投资水平一直在业内名列前茅。

泰康人寿在不同发展时期推出不同市场营销观念,今年泰康人寿已转变观念,准备拓展西部地区和农村市场,2006年末、2007年初,我们在内蒙古、甘肃、贵州三家分公司相继开业,表明对西部地区的保险机遇充满信心。

3 赢利后要把能量蓄积下来

《保险家》:从1996年到今年,泰康人寿正好走过了11年。860亿资产,1300万客户,这两个庞大的数字,换成谁都很受用。

陈东升:在金融企业里,这样的规模还只能算“小弟弟”级别。资本短缺是每一个金融家永久的痛。金融企业是做钱生意的,没有大本钱做不了大生意,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偿付能力是前提,其意义相当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假设一家保险公司做到10000亿的规模,他就必须对应至少400亿的资本,否则偿付能力就有问题。

《保险家》:连续几年,您不断地说服泰康人寿的股东,虽然赢利,但先别分红。

陈东升:我想把能量蓄积下来。没有办法,做企业,就是一个“不归路”的游戏。不过,现在握在股东们手中的股份,显然越来越值钱,谁都愿意和我一起把这个游戏“玩”下去。

4平均保费含量合理最重要

《保险家》: 炒股的人都知道“ 市盈率”。听说您对市盈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

陈东升: 我的理解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如果一个上市公司有20倍的市盈率,你愿意买它的股票,这就意味着,你先把它20年的赢利“买”回来了。市盈率越高,只要你愿意持有,就说明你对这个企业的未来越有信心。但对企业来说,越高的市盈率,应该意味着越沉重的压力。如果是50倍市盈率,企业就要为投资者打50年的工。所以,我在泰康人寿已经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做“资本节约型”公司。我认为这是一个综合效率的概念――人家一个月卖两张保单,你才卖一张,可是你卖的这一张是3000元保费,人家两张加起来才2000元,那么你的保单成本就比别人低,“件均”保费含量就更合理。

还不止这些,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管理能力都对“资本节约”有重大意义。其实保险公司风险最大的并不在偿付,而是在投资这一块。如果投资水平不高,再怎么“节约”都无济于事。而我手下的投资团队,确实也对得起我的这个理论,多年来泰康的投资回报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5用六个职业解决就业问题

《保险家》:有时候,一些保险公司的头面人物动不动爱把“提高营销员地位”挂在嘴上,您好像对此一直很客观?

陈东升:不一定要把保险营销员定位得太高,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西方社会刚有保险

那会儿,营销员也像卖萝卜白菜一样卖保险,卖到一定阶段“卡”住了,熟人都卖完了,他却不知道怎么服务陌生人。但现在,美国社会判断中产阶级的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6个人”为他服务,其中一个就是保险人,成功的保险人已经成为一个高收入群体。

除了保险人,我说的“6个人”还包括律师、会计师、医师、汽车销售人和房屋销售人。10年后,这6个职业会成为中国就业量最大的职业。换句话说,怎么解决就业问题,国家要让这6个职业的从业人数扩大化。所以,如果你有朋友担心以后就业难,让他赶快挑这几个职业来做吧(笑)。

6 商业是一个了不起的学科

《保险家》: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您不再从事保险行业,您会选择做什么呢?

陈东升:教书,或者社会公益事业。《保险家》:回到你大学时代的梦想中去?

陈东升:(笑)其实我现在对商业有许多思考,我觉得商业是一个了不起的学科,它应该和哲学和文学等等学科一样重要。

事实上真正的商业开始于3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之后,此前,在世界历史的范围内都只有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家,独独没有企业家。

从这个角度我们去看待现代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而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企业史,企业的历史就是一部企业家史,这部企业家史的核心就是企业家精神,而这个精神的核心呢?就是创新精神。我经常会做这样一些思考,并希望与人分享,所以我希望站到讲台上去(笑)。

陈东升自述:

时代造就了92派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企业家

我觉得与时展相对应,企业家也有不同的类型。中国经济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逐步开放市场,社会中出现了一股下海浪潮。在第一批“下海”的人中,有一些是通常被人所说的“出身不好”的,过去叫“地、富、反、坏”,有的是劳改释放,有的是犯过错误,也有一些是无业游民,这些人由于生活所迫,处于社会的底层,决定了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做事的胆量。他们从南到北倒买倒卖,这些人里开始产生了第一批万元户。他们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搞活了流通,而且大部分人也是在流通领域赚到了钱;同时这些人致富后,树立了成功者的样本,也开始改变社会、人们的观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价格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枢纽,价格改革带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双轨制,于是出现寻租现象,这个时期有一批高干子弟或有丰富社会核心资源的人“下海”,造就了又一批富人。这批人有些有关系、有门路。因此可以说这批人是靠体制的转型来获得财富。

1 9 9 2年邓小平南巡后,活跃的青年群体当中有一些人开始经商,我把他们叫“92派”。1992年体改委出台了《股份公司暂行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这是中国企业发生真正变革的转折点。这两个文件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在人们很少纪念它,但我记得它,因为我是最敏感的,是这两个条例的受益者。当年想创立企业可是不知道资本从哪儿来,有了这两个文件后,就可以去募集资金,可以去依据一种商业模式来寻找投资人来投资。嘉德、泰康,都是在这两个暂行条例后成立的。对这两个文件我记忆深刻,当时天天把它们揣在怀里,办嘉德时,我要起草公司的章程、治理结构,基本上是按那两个文件来起草的。所以,从1992年开始在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企业的创新。

我把1992年开始创业的企业家们分为南北两派,南方派企业家大多以房地产起家,靠圈地运动,走综合化、多元化的道路,基本上是什么赚钱投资什么。北方派的企业家更多的是寻找一个行业的空白点,迅速创造行业的先锋企业,然后带动行业的发展。有人说,北方派基本上是靠制度发展带动一个好的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像今天田源的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是期货业的领导者,我当年创立的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是中国拍卖业的领导者。它们率先在行业里走专业化的道路,是这个行业的先驱。

在1997、1998年,西方的高科技革命浪潮、网络经济的热潮掀起了第四次经商浪潮,出现了人们常说的海归派,海归派对中国企业最大的贡献是,他们把新的企业家价值和精神用一种制度来保证。有了“创始人”和“期权”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张朝阳、丁磊成为干干净净、白手起家的财富英雄。他们没有所谓的原罪。

社会上一直对企业家有一种“ 原罪”说,但事实并非都如此。从1992年企业制度规范条例出台后出现的企业家和海归派应该不存在“原罪”二字,为什么过去的很多企业家有原罪现在没有了呢?这就是一个制度演变的过程,当年企业家的原罪是因为没有相应的企业家的制度,没有企业家价值的评估制度,到了第四代企业家的时候,有了创始人的概念,有了期权的概念,这就解决了企业家的价值问题,解决了如何承认企业家对企业的贡献问题。

今天,不管是靠胆子的,靠老子的,靠脑子的,海归派,都开始走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道路,如果不具备这三点,就无法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尤其是要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你不是这个行业的前五位,未来的生存就要受到严峻挑战。规模也成了今天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不和国际接轨,就无法打赢在家门口的这场国际化的竞争。

92派产生和思想转变的社会与文化基础

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的好孩子、邓小平的好学生,的好战士。我们成长在三个时代,青少年时代受革命的教育,激情、激进,大我的意识很强。为什么说是邓小平的好学生呢?我们是在改革开放后上大学,参加工作后赶上中国改革最波澜壮阔的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文化制造了一种很强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具有这种神圣的历史责任感成了这一代人极鲜明的特征。所以这一代人的思想可以用范仲淹的两句话来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大学毕业分到外贸部经济研究所工作,当时湖北有一个学术刊物叫《青年论坛》,我被委任为青年论坛北京记者站站长。那时我骑着一辆女式小自行车,穿梭于北大、人大、清华、中央党校、北师大之间,经常凌晨三四点钟回到宿舍,很累但乐呵呵的。这些工作都是业余做,一分钱报酬都没有,甚至连公共汽车费都不报销,完全无私地工作和奉献,就觉得能为国家为社会做事情就很好。现在的人是很难理解这些的。

所以说“92派”是很特殊的一代人,这批人,经历过激情革命的红色年代,经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激动人心的改革洗礼,从过去那种极左的思想一下子转到改革开放的思想,有痛苦有失落。邓小平南巡后经历了思想转型,觉得要实业救国,经济救国,有很多人开始投身创办新型企业的浪潮中。正是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积淀造就了“92制度派”。

我为什么会办企业

上大学时,我最崇尚的职业是科学家和教授,第二是企业家,对政治家是最看不上的。现在倒过来了(笑),我觉得对一个男人来讲,政治抱负应该是第一位的。做不了政治应该做企业。因为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需要非常多的素质,需要非常多的约束力,要把各种能掌控的因素、不能掌控的因素进行调和。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比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所需要的特质更高,它成功的概率也更低,更不容易。学者的生活相对要简单得多,因为他可以掌控自己。我认为我自己的这种思想转变,其实也代表了这样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

我办企业还有两个因素,动力是来自于评比中国500强企业。

过去在外贸部经济所做研究时,是在发达国家研究室,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在这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外文期刊,像《财富》、《商业周刊》、美国的外交季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年报、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还有每天国际上各类通讯社的消息,等等,那是一个丰富的营养库,所以我才知道有世界500强、《时代》封面人物。这些对我影响很大。后来到《管理世界》当副总编,是出于一种很纯朴的考虑,那时还不到三十岁,有快成长的想法。现在看,有些投机,到杂志社根本没想长干,觉得它是个跳板。但是到《管理世界》的经历的确改变了我的一生。当时我对编辑们说,《管理世界》应该办出特色,像《财富》有500强,《时代》有时代人物,我们《管理世界》能不能搞个什么东西?于是就决定搞中国500家企业评比。就是这样一个动议,后来我们在中国第一家推出500家的企业评价。中国企业500家评比一举获得巨大成功,《管理世界》杂志也获得了成功,成为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媒体。

当时我把中国500家与世界500家进行对比,很惊讶地发现一个现象:世界经济强国的排序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的排序有高度的吻合。就是说美国是头号强国,世界500强企业中它的公司一定是最多的;日本是第二号经济强国,在500强里它的企业也是第二多;德国第三号,它就第三多。这个发现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当时记得语录里有一句“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想,要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拥有一大批世界性的跨国公司。这是我真正的改变。

于是开始有很强烈的愿望,有朝一日自己创办企业,如果能办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那才是我人生的最高梦想。

第二个因素,缘于一个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正确的判断:对于创业者来说,凭借关系可以获得一个进入市场比较高的起点,但是进入市场后一定要学习西方企业走市场的道路,不能把企业的发展依靠、维系在和政府的关系上,靠政府的资源来挣钱,这条路会越走越窄。我在1993年说的一句话,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引用,就是“利用计划经济的余威,抢占市场经济的滩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利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人脉关系、社会资源关系获得一个好的起点,但是要清楚地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嘉德就是这样的路子,泰康也是这样的例子。

(本文原载于《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保险家启示录

1.作为一个优秀的保险家,必须能够敏锐、准确地把握时代脉博和社会发展趋势,以从大环境的变化中寻找公司发展的良机,并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的客户群,在细分市场过程中确立竞争优势。

陈东升早在1992年就有过一句后来广为人知的名言:“美国今天火的,就是明天中国火的。”所以他下海成立了一个拍卖公司和一个保险公司,事实证明了他的眼光。而他以自己的判断,从一开始他就将泰康的客户群定位于“白领工薪阶层”即后来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泰康抓住了这个日益庞大的正在成为一个消费型社会主体的人群,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做强,然后追求做大

尽管泰康人寿不是国内的巨无霸,但她所具备的竞争力却是最强的,是同行不可忽视的手,因为他们是业内最健康最有潜力的公司。

陈东升在1996年泰康人寿创办之初就提出“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之路。他发现多元化经营成功的企业很少,而专业化经营成功则比比皆是,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分工越来越细。“而且,中国企业早晚有一天也要学会规范经营,与其将来被迫去规范,不如一开始就规范。”因为“把握得很好”,所以,他才敢于宣称“泰康是中国惟一敢于公开说自己没有呆、坏账的寿险公司”。这从泰康的发展轨迹中不难看出,其实在2000年之前,泰康的发展并不快,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在之后较长的时间里没有再批准成立新的保险公司,而且对这些新保险公司开设分支机构也作了限制。有的保险公司为了实现增长,出现了很多违反反监管规定的问题,而泰康人寿则坚持不为所动。因此,2000年之前其增长并不快。作为规范化经营的另一个明证是,在中国寿险业中,泰康人寿一直保持着客户投诉率最低。

尽管他们一直没有放弃追求(做大),但他们首先选择了做强。恰恰是他们的“稳健”和“规范化”让他们具备了一个能够追求更大规范的良好的平台。这正好印证了经济学家郎咸平的一句话: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领袖,记住两句话:第一,过去的成功经验即使放弃,也不可复制到未来;第二,未来的成功必须放弃做大做强的理念,要一步一个脚印,并精益求精。

3.追求国际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入世后各个领域的逐步放开,国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加快,而中国的保险公司也正在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中国的保险公司对国际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但中国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并非仅仅是一句口号。

陈东升对“ 国际化” 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所提倡的“国际化”并不是通常人们理解的把生意做到国外去,而是在标准、体系和公司规范上与国际接轨,使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4.注重技术

也许你并不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但技术却无可抵挡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技术运用上,泰康COPY全球一流的寿险管理软件。技术平台成为泰康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最有力的保障。

5.为什么不去模仿

我们的保险家都太在乎创新了,这没什么不对,但他们却往往忽略了“模仿”。

“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这是陈东升最著名的一句话。泰康的营销体制来自东南亚等地,而信息技术、精算、管理、财务和投资等内务方面则向欧美学习,精算师和财务总监是在全球招聘的,中文版寿险管理软件则是COPY的。业界对泰康的评价是“一间会搭便车的公司”。

在陈东升看来这是一个时代浓缩的一个理论,是一个后进国家在向先进国家过渡时期保险企业的后发优势理论。“我们就是要找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做标杆来进行模仿,尽快地让中国的企业接近世界水平。”陈东升道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模仿并不简单,模仿的过

程甚至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为你必须把别人的经验和模式本土化,以适应中国的经济环境。事实上,陈东升倡导的“国际化”未尝不是一种模仿。

6.作为一个保险家,你是否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和精神追求?

如果你以“太忙”、“工作压力太大”为借口,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的话,那现在就是你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的时候了。一个保险家忙到很难顾家,并且永远都是他的下属在围着他转的话,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这会让你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生活状态中,并且身体会变得糟糕起来。

陈东升在这方面十分丰富,艺术的纽带给了他一个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和众多朋友自由交谈,这也成为他作为一个保险家气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保险家十大必备特质

一、严正的道德感

如果保险家的价值观不明确,保险公司的价值观也会摇摆不定。这不至于造成营运危机,但除非公司顾意付出高昂的成本,否则无法网罗一流的员工。因为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在自己无法认同的企业工作。

二、勇于做困难的决定

许多的决策,必须在资讯不足的情况下做出。领导人经常要面对各种利害冲突,在无法掌握充分事实的情况下,做出决定。不忍造成别人痛苦、害怕树敌、需要充分证据才能做决定的人,不适合担任保险公司领导人。

三、思想明晰、能掌握重点

这是做困难决策的必备条件。领导庞大的保险公司、在时间的压力下处理复杂多面的问题,是心智的重大挑战。必须要能从复杂的情况中,解析出关键要点,才能规划出有效的策略。在时间压力及众说纷纭的混乱中,保险家必须能专注在真正重要的议题上,对于无法达成的事项也要务实地放弃。

四、“野心”

最好的保险家,是“帝国”建造者,他们要创造可以留传后世的基业。这不是自大的个人野心,而是对卓越的狂热及永无止境的追求。这是优秀领导人不可或缺的条件。

五、有效的沟通技巧

这是一项相当新的要求,由于媒体、分析师、股东、客户、环保团体等外界因素,对保险公司营运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保险家必须能够具有说服力,但并不代表每件事都要和盘托出。要激励众多的员工,必须能提出清楚的目标,激励员工共同追求。如果无法赢得员工的信任,建立自己的诚信,就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

六、知人善用

由于人力资本越来越重要,所以保险家必须有识人之明。保险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决定谁最适合哪个位子。和大部分的高层工作一样,这同时需要直觉与经验。

七、为公司储备未来领导人

要学习领导的艺术,再伟大的书,都比不上一位好老师。所以高效率的保险家不但知人善用,更是好老师,能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身边的人,并鼓励其他的人也教导同事。不管在组织的哪个层级,这都是培养领导人的最好方法。

八、自信

培养人才,意味着必须和一群优秀的人才共事,还要引导、激励他们。会忌妒属下的保险家,无法博取属下的忠诚。自信使人能够承认自己的弱点,并寻求协助,而不会过度防御,自觉不如人。成功的保险家必须能说:“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而不会失去同事的尊敬。

九、适应能力

在事情不顺利的时候,仍能保持活力与弹性。保险家不只要能察觉市场、民意、政治风向的变化,还要能迅速找出应对之道,不被自己过去的信念所局限。

十、魅力

MBA课程不会教你如何培养魅力,但成功人士几乎都拥有这项特质。这有时需要一点运气,但运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人物档案

陈东升: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出生年月:1957年12月27日

籍贯:湖北天门

学历:武汉大学经济学系,经济学博士

■个人经历

1983年7月至1988年就职于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发达国家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88年至1993年5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副局级)、中国500家大型企业评价协会副会长;

1990年担任《1979年以来中国十年改革开放成果评述》副主编,成功组织主办“中国工业四十年成就展”;

1993年5月至1996年8月任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8月至今任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泰康人寿

泰康,我国夏商时代一个皇帝的年号,取“国泰民康”之意。

■精彩语录

要站到一万米的高空看这个世界,身处到一百年的时空观察这个世界,这样才能有远见与坚持。

一个企业的成长,三年决定生死,五年打下基础,八年站稳脚跟,十年小有品牌,二十年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做企业就是要做事业,不是单纯做生意,只有做事业的人才能有做百年老店的想法。

■成功宝典

他对各种“成功宝典”的态度独树一帜:“我平时看很多书,可是最不喜欢读所谓的人力资源手册之类的书籍,也不读国内写的有关商业书。这不是我崇洋,而是因为中国的商业积淀还太少。坦白地讲,中国真正的商业积淀是从我们这一代开始的,就像柳传志那样,一定是白手起家把公司从零做到大。商道里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包括商业思想、商业哲学、商业文化、商业方法,不亚于单纯的哲学与历史。”

上一篇:做一个优秀的人 下一篇:你就是客户的银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