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张晓风散文中的诗性智慧

时间:2022-07-19 08:54:44

解析张晓风散文中的诗性智慧

内容摘要:诗性智慧是关于自由、尊严、灵魂和美的想象性智慧,正是有了这样一颗蕙质兰心,聆听着神性启示,才能带着希望、感恩、敬畏去生活去抒写,文字背后的精神和情怀才能抓住人心。这也是张晓风为我们提供的一种有价值的写作方式。

关键词:散文 诗性 智慧

散文的非虚构性和随意性,使它更容易让作者在创作时指涉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比如儿女情长、吃穿住行、养儿育女、娱乐休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中精心构建的生活琐事是为了表达一己情思或闲适,如果没有想象的光照和诗情的超越,将永是毫无意义的琐碎。

张晓风在她的散文中就善于捕捉平凡人的片言只语、举手投足,身边的小小器物,自然的花草虫鱼,季节更替的细微变化来激发自己的想象,赋予它们生命的情态,以一种变换了视角的哲理,来对真切的生活进行挖掘,为我们启动了另一扇窗,使人洞见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一种冲击心灵的新奇感,让人深感在日常生活中情感的麻木和心灵的钝化。

由学生证上一个让人熟视无睹的戳记,她联想到个体生命的印记,进而发出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创造主的崇敬,“我的主,我抬头望着蓝宝石般的晴空,心里默默地祷告,但愿在你那本美丽无比的生命册上,我的名字下也盖满了许多整齐而又清晰的戳记,表示你对我完成之事的嘉许,当我走完一生路程的时候,当你为我盖下最后的戳记的时候,求你让我知道,我曾有一个圆满的人生”(《最后的戳记》)[1]p41。当看到湖边那些不知名的树漫天漫地地借风播送种子时,她说:“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遇见》)[2]p191。她以一颗虔诚敬畏的慧心在这里敞亮了其他生命的存在,以平等之心思考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支取生命的能量,借以走出了自我的困顿意识,期间没有世俗纷争,没有忧烦恐惧,真正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悠游和广阔。当年轻的学生无法接受“受伤”时,她想到的是“如果关怀和爱就必须包括受伤,那么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于世人的,岂不正是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只因为年轻・受创》)[3]p180是啊,爱与痛是不可分割的。这里,作者讴歌了“爱”,更肯定了“生命”。为了拯救世人,耶稣上十字架,流血牺牲,并以复活见证“生命能胜过一切”,正是生命的内在张力,使人有“爱”并胜过“痛苦”,“宛在的钉痕”岂不正是“生命的荣耀”。在张晓风的散文中,这样的小事件大感动比比皆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受现实存在的限制,陷于无意义的空洞之中,完全失去了生命本真存在所带来的满足与喜乐,如何才能从囚禁生命的牢笼中跳出来,回归更本真的生活境界?海德格尔给出的建议是“诗意地栖居”。他认为,只有实现了从现实的残缺的人生向审美的诗化了的人生转化,人才能惬意地栖居而不是居住,才能不为世俗的蝇营狗苟所困。也就是说,只有人诗意化了,世界才能诗意化。在这里就涉及了个体对审美形态的认知问题。当处于本真的生命被遮蔽的状态中,就如《旧约・创世记》第一章第二节所说“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缺乏健全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缺乏追求自由的诗性智慧,是很难摆脱现实世界中那些与生命无关的事物(诸如权利、名声、钱财、安逸等)的捆绑,去竭力澄明人与世界存在的原初意义。所以,必须站在另一个更高的世界角度来看这个世界,而神性是最高标准,规定了人的生存本质,《旧约・创世记》第一章第27节说:“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只有以神性的尺度来看待世界,否定世俗的标准,才能超越有限,逍遥于大地,获得真实的存在。

我们知道张晓风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对基督教理的熟知,更易激发她的诗性智慧和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她对生活与自然中点点滴滴的关注与尊重可以理解为对创造之美的认知与追求。而创造之美正是基督教神学美学的核心之一。自然作为上帝的创造是无限博大而美的,是上帝至善、智慧和全能的体现,因而万物具备上帝的灵性。“这一番气息命脉是我们没有祈求就得到的天宠,这一副骨骼筋络是不曾耕耘便有的收获。至于可以辨云识星的明眸,可以听风闻雨的聪耳,可以感春知秋的慧觉,哪一样不如同悬崖上的吊松,野谷里的幽兰,是一项不为而有不豫而成的美丽”(《矛盾篇之三》)[4]p221。作者深深意识到个体存在的有限和渺小,原来“这一番气息命脉”我们也无力掌管,因而坚信“因为在你(耶和华)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旧约・诗篇》第36章第9节)在这里,她肯定了有信仰的人生,呈现了对深层生命意识的挖掘。她把自己还原为一个谦卑的人,俯伏在神性的创造之下,从世俗的捆绑中释放出来,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主客相融、生机勃勃的生命的世界。“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是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我里,我在绿里。”(《魔季》)[5]p119普通的景致在她的笔下成了有形有色、有情有义、能呼吸能交流的精灵,“墨绿”“浅绿”“翠绿”“黄绿”“苍绿”“嫩绿”,一个绿意盎然的春天就这样活泼跳脱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不再是“景”著“我”之色,在作者眼中,它们本来就是有精神有灵性的,人的情感似乎是在和它们的交流中才得以形成。超越世俗的成规,打破主客樊篱,通达而自在地进入生命之间的交融,岂不正是“诗意地栖居”。

张晓风怀着一颗善的、温暖的心,以一个看见者、谛听者和神性见证人的身份在描摹生活,解析自己的所思所感。由“初,裁衣之始也”想到“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初心》)[6]p122;由一碟辣酱,想到“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上帝总会立即赐下万道流泉”(《一碟辣酱》)[7]p61;由蛇店店员说的一句“不被咬到就不毒”,想到“有浪,但船没沉,何妨视作无浪,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视作坦途”(《种种可爱》)[8]p45……对生活细致的体察,对细节的尊重,这样的真诚怎能不唤醒我们心底沉睡的影像,让人觉得尽管残缺、有限,此番人世也是值得珍重的。

以谢有顺的话说,有了一个安妥自己灵魂的去处,才有心情去观察细碎的片段。[9]灵魂安妥,有了健全的思想、丰富的心灵,才能透视事物的本质,才会有包容、理解、同情,诗性智慧因此而勃发。“诗性智慧”语出维柯《新科学》,是关于自由、尊严、灵魂和美的想象性智慧,不来自于权力,也不来自于对现实的依附。纠缠于现实利益,只能培养目光短浅,不会对生命产生独特思考,也无法向我们提供更高远的想象和灵魂的拷问。正是有了这样一颗蕙质兰心,聆听着神性启示,才能带着希望、感恩、敬畏去生活去抒写,文字背后的精神和情怀才能抓住人心。这也是张晓风为我们提供的一种有价值的写作方式。

参考文献:

[1][5]张晓风.地毯的那一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张晓风.名家散文典藏:张晓风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

[3][4][6][7][8]张晓风.张晓风散文精品集:再生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9]谢有顺.对现实和人心的解析――以新世纪散文写作为中心[J].文艺争鸣,2007,(06):10.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培养语感的三种方法 下一篇:格林童话中的“少儿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