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时间:2022-07-19 07:53:34

渐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全球汽车和电子产业上打败美国,取得领先地位,许多学者将之归因于日本更注重对产品和工艺流程进行渐进式创新。苹果公司的成功,也是由于重视渐进式创新,从ipod到ipod touch再到iphone直至ipad都是一系列渐进式创新的成果。渐进式创新作为企业应对日益激烈动态竞争环境的重要策略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针对我国所处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多数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创新周期短、确定性相对较强、创新风险较容易控制的渐进式创新。创新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渐进式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获取源源不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因此,本文以渐进式创新为视角,将其分为两个维度,研究渐进式创新及其维度与企业绩效及其维度的关系,为企业选择更好的渐进式创新路径,促进绩效增长提供创新决策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渐进式创新的内涵与维度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熊彼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后来学者们依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对创新进行了多种分类,按照创新幅度不同,创新可分为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两类。渐进性创新又可称为持续性创新、利用式创新、连续性创新、维持性创新与演化性创新。学术界对于渐进性创新内涵的研究已经趋于一致,概况来说,渐进性创新是依靠成熟市场和现存技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改良来提升主流市场的产品性能,从而使得现存的市场规则、竞争态势得到强化和维持。

对于渐进式创新的维度划分,学术界并没有较多的研究,可查阅到的文献也寥寥无几。我国学者于成永(2009)对创新与企业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在研究中将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维度,但并未提及渐进式创新的维度划分,另一学者刘兰剑(2010)对渐进式创新、突破性创新进行了评述,他指出渐进式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从两个维度全面解释了渐进式创新,但文中并未提及渐进式创新及其两维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沿用刘兰剑对渐进式创新维度的划分方法,将渐进式创新分为渐进式产品创新和渐进式工艺创新两个维度,分别研究两个维度与企业绩效及其维度的关系。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对渐进式产品创新和渐进式工艺创新提出如下概念,渐进式产品创新是指依据较小变化的技术,在原有技术轨道上,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和产品适应性,以提供给顾客更好的产品,满足其需求,最终为企业带来产品差别优势;渐进式工艺创新是指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来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强弹性生产能力,最终为企业带来产品成本优势。

(二)企业绩效的内涵及维度 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角度对企业绩效有不同的定义。S.W.King和G.Solomon(1995)认为绩效是企业从事活动的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可以看做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根据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的阐述,所谓企业绩效是指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限内所获得经营效益和经营者效益。总结以前学者对企业绩效的研究,本文对其进行如下定义:企业绩效指的是一定时间段内管理者对企业的效益和效率的经营管理以及对经营管理的成效的汇总概括。

企业绩效不可能用一个维度完整准确地表达,这点理论界早已达成共识。以前的研究中,单独使用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这是不科学的。Bourne(2003)、沈超红(2006)、程发新(2012)等将企业绩效划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维度,这种维度划分概括性强,但是不够具体、直观。Covin和Slevin(1991)认为,企业绩效是由成长性和获利性两个维度构成的,Lumpink和Dess(1996)与他们的观点类似,认为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这两个维度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企业绩效的状况,这种维度划分不仅概括全面而且具体直观,本文沿用此维度划分方法,将企业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两个维度。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渐进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已被学术界许多研究所支持,但是绝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是渐进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协同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有些学者是将渐进式创新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环境、组织结构等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目前,对于渐进式创新维度与企业绩效维度关系的研究尚未展开,但是以往关于渐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仍然给了我们不少启示。Zirget(1990)和Kumar(2005)的研究显示,多数企业倾向于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生产出成本更低,更易于顾客接受的产品,提升企业绩效。Hermann(1999),Janseny(2006)等以西方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也得出渐进式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绩效。我国学者李忆、司有和(2009)通过对中国企业实证研究得出渐进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也有学者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杨智(2009)得出渐进性创新对企业绩效并没有显著地直接影响。杨学儒(2011)等人进一步研究得出开发式创新(即渐进式创新)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它通过与探索式创新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地负向影响。鉴于目前学术界对于渐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论不一,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渐进式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目前关于的渐进式创新的维度与企业绩效的维度的关系研究结论并不多。于成永(2009)指出产品创新能促进新产品绩效,而新产品绩效又与企业整体绩效有密切的联系,并进一步指出工艺创新越好企业整体财务绩效越好,他对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做了很好地阐述,但渐进式产品创新与渐进式工艺创新是否对企业绩效仍有上述影响,这正是本文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Ettlie(1992),Gahan(2001)认为渐进式工艺创新通过生产工艺的改善降低产品成本,减少原材料消耗,同样的产品有更低的成本,这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显著地成效,也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但两位学者并没有指出渐进式工艺创新与企业绩效两维度间是何种关系。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渐进式产品创新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渐进式工艺创新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渐进式产品创新对成长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5:渐进式工艺创新对成长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样本选取 本次问卷发放与回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一是委托调研,联系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天津(天津财经、南开大学)、浙江(浙江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地区高校的同学,联系高校的MBA、EMBA学员,并对他们发放问卷请其填写。二是根据中国企业名录,随机抽取200个有联系方式的企业,通过EMAIL的方式发放调研问卷。三是通过网络公开问卷,让有意者进行自由填答,但是这种方式问卷回收率极低。

本次共发放400份问卷(第三种问卷调查方式无法统计发放量),回收问卷188份,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7%和82.9%。从行业分布看,传统制造业、商贸或者服务业、高科技企业、金融业各占27.7%、30.42%、21.21%、21.09%,具有广泛的行业代表性。从员工人数看,34.85%的企业员工人数少于100人,28.79%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1人-300人之间,24.24%的企业员工人数在301人-1000人之间,12.12%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在被调查者中,高层管理者占36.36%,中层管理者占57.58%,保证了大部分问卷有较高的可靠性。综合可见,所选择的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可靠性。

(三)量表设计 渐进式创新量表的指标选取,主要参考了Cooke et al.(2002),于成永(2009)对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量表指标设计,并结合渐进式创新的内涵,对渐进式产品创新和渐进式工艺创新分别用3个题项来衡量。企业绩效量表的指标选取,主要参考了郑兵云(2011)对企业绩效的量表指标设计,其在研究中采用财务绩效、市场绩效和学习与成长绩效多指标衡量,共6个题项,本文对其指标进行概括总结分为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两个维度,共7个题项。以上所有问题都采用李克特5级度量方法,每个题项从1-5分别表示程度从低到高的变化。

(四)模型构建 通过文献回顾,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渐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共提出五项假设,研究变量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即可靠性,本文用Cronbachα系数来表示信度的高低。Hair,Anderson和Tatham等学者(1998)指出,Cronbachα值大于0.7,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当计量指标的数目小于6个时,Cronbachα值大于 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渐进式创新量表(共六个问项)的Cronbachα系数为0.75,渐进式创新的两个维度渐进式产品创新和渐进式工艺创新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7,0.74,并且去掉任何一项后的Cronbachα系数并没有显著变化,说明渐进式创新量表可靠性较高。企业绩效量表(共七个问项)的Cronbachα系数为0.78,企业绩效的两个维度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67和0.90,并且去掉任何一项后的Cronbachα系数并没有显著变化,说明企业绩效量表的信度较高。

本文对于效度的检验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对渐进式创新量表和企业绩效量表分别利用SPSS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然后利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EFA检验的是本文所用量表的建构效度,CFA是要检验此建构效度的适切性和真实性。对于两个量表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用KMO值和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结果来测度。对渐进式创新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渐进式创新量表的KMO值为0.74,满足做因子分析的条件。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结果卡方值为366.76,sig为0.00,拒绝了相关系数为单位矩阵的原假设,可以做因子分析,最终抽取出两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可解释的变异总量为73.47%,其中因子一解释了36.10%,表明单个因子不能解释绝大部分的变异量,说明渐进式创新量表的同源误差不是很严重。对企业绩效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绩效量表的KMO值为0.78,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结果卡方值为469.37,sig为0.00,拒绝了相关系数为单位矩阵的原假设,可以做因子分析.共提取出两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可解释的变异总量为70.11%,其中因子一解释了35.54%,表明单个因子不能解释绝大部分的变异量,说明企业绩效量表的同源误差不是很严重。然后利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将13个问项按4个因子拟合模型,拟合度指标(如表1)也达到了拟合标准,说明问卷建构效度的真实性和适切性较高。

(二)渐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 本文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渐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用Person系数对这种相关性进行检验。渐进式创新及其两维度与企业绩效及其两维度的相关系数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渐进式创新及各维度与企业绩效及其两维度都是显著相关的。

为了验证渐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渐进式创新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系数为0.60,F检验值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表明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渐进式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假设H1得到了验证。为了验证渐进式创新的两维度与企业绩效的两维度的关系,使用SEM建立模型,然后利用AMOS17.0对该模型进行验证。表3列出了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和假设检验结果,由表3中数据可知假设H2-H5均得到了验证。

由表3可知渐进式产品创新对财务绩效以及成长绩效均具有显著地影响, (γ=0.66,P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渐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测量维度及调查量表。渐进式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维度,企业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两个维度,量表经过效度和信度检验均合格,可以有效解释渐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为企业提高其绩效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显示渐进式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渐进式产品创新和渐进式工艺创新是渐进式创新的两个重要方面,企业通过渐进式产品创新可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以及提高产品的适应性,企业通过渐进式工艺创新可以增加产品的生产能力,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降低单位产品原料和能耗,渐进式产品创新和渐进式工艺创新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

通过上文的研究,对于企业对渐进式创新方式的选择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与渐进式工艺创新相比,渐进式产品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以及企业的现金流量,企业若想在这些方面有显著提高的话,在渐进式创新上要以渐进式产品创新为主,渐进式工艺创新为辅,既渐进式产品创新主导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第二,与渐进式产品创新相比,渐进式工艺创新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提高员工对企业和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而促进企业成长绩效的提高。那么,企业若要在上述这些方面有所改善,在进行渐进式创新选择时,就必须以渐进式工艺创新为主,渐进式产品创新为辅,即渐进式工艺创新主导型,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成长绩效。第三,在实际情况中,企业更注重的是整体绩效的提高,那么企业就应该注重渐进式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协同作用,二者并举才能从不同的方面更快速、更全面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Dahin K,Behren D.When is an invention really radical?Defining and measuring technological radicalness [J].Research Policy,2005,34(5):717-737.

[2]Noke H, perrons R K,Hughes M. Strategic dalliances as an enabler for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slow clock speed industries: Evidence from the gas industry [J]. R&D Management,2008,38(2):129-139.

[3]刘兰剑:《渐进、突破与破坏性技术创新研究述评》,《软科学》2010年第3期。

[4]于成永:《外部学习、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5]King S W,Solomon G.The entrepreneur and ventures life cycle stage:An integrative model exploring roles and relationship[Z].Center for Family Enterprese: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5:24-25.

[6]Bourne M.Impleme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A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03,5(1):1-24.

[7]沈超红:《创业绩效结果与绩效想成机制研究》,浙江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8]程发新:《企业制造部门的战略参与对竞争能力及绩效的影响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3年第4期。

[9]Hertmann D. Tracking Systems as a Catalyst for Ineremental Innovation [J]. Management Decision 1999,37(10):786-791.

[10]Janseny JJP, Van Den Bosch FAJ, Volberda H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 [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1):1661-1674.

[11]李忆、司有和:《组织结构、创新与企业绩效:环境的调节作用》,《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第4期。

[12]杨智:《战略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创新为中介变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7期。

[13]杨学儒、李新春、梁强、李胜文:《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吗》,《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第4期。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集群升级导向与企业高管团队胜任特征匹配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2YJA630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高管薪酬的有效性问题研究:总结与展望 下一篇:一线员工服务补救影响因素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