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阅读体验中创设语言充盈表达情境

时间:2022-07-19 06:38:21

深化阅读体验中创设语言充盈表达情境

摘 要: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有一个“学习―模仿―创造”的过程。小学阶段正是语言积累、训练语言表达的黄金时期。在策略上通过“熟读细品”,丰富语言积淀、“读”“写”中渗透口语交际表达训练、叠加有效“追问”,激发思维潜力,创设倾听情境,形成言语“共振”等有效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化阅读体验,从而在中年级这个言语能力提升跨度最大的时段充盈语言表达。

关键词:阅读;语言表达;训练;策略

新课程更为关注学生学习中的自身体会和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小学阶段正是语言积累、训练语言表达的黄金时期。低年级学生处于字词积累阶段,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只能说出几个词语。而到了中年级,有的学生仍是句不成句,这明显会阻碍学生下一步“段”的发展,更别论“篇”的形成。那我们有哪些策略能帮助中段学生深化阅读体验,充盈语言表达呢?

一、“熟读细品”吸收文本表达技巧,丰富语言积淀

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学习―模仿―创造”的过程。小语教材虽“小”,但它十分强调一个“准”字,可以说,从汉语拼音到字词句段篇,处处都精雕细琢,合乎规范,堪称精品。因此,语文课本无疑是最好的启蒙材料。在中年级的教学中,除了读懂内容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和赏析字词运用的精妙、句式结构的表达运用技巧,慢慢学会从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品析、鉴赏文学作品,结合自身实际,学习、积累、消化,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二、“说”“写”中渗透口语交际表达,强化言语训练实效

关注文本表达是教学的出发点,那么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就是教学的落脚点。在关注文本表达,品味遣词造句的同时,教师若相机渗透训练口语表达,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说话和作文中去,将事半功倍。常见的言语训练分为“说”的练习和“写”的指导。

1.说的练习

(1)朗读。无论哪个学段,朗读都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方法。朗读是语言积累的第一步。读通、读顺、读懂,不断地认识语言、品味语言,在思维过程中诱发灵感,引起联想,在明理和领悟中走向创新,从而逐步掌握“感知、领悟、积累、运用”这一学习规律。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的语感大大提升,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然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2)造句。从低段教学开始,造句帮助学生将积累的词语运用迁移,在运用中既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口说完整的话、连贯的话;到了中段,不仅是让学生造好句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练习表达个性化的东西,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是中段学生造句的一个重要任务。如用“影响”一词造句。学生造句,“爸爸看电视时声音开得很大影响我做家庭作业。”这个句子没有问题,这里是把“影响”放在句子的中间用作动词,那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将“影响”放在末尾呢?孩子受到启发,情绪被调动起来,自然会七嘴八舌地说出新鲜的想法。适当的启发配合加上及时的鼓励,你会发现孩子们中不乏“言语大师”。

(3)口语交际。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计有“口语交际”板块,教师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接近学生已有经验的话题进行拓展,使学生有话可说。如:《学会自救》,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共同回顾生活中遇到突发意外的事,如:火灾、上学路上交通意外、外出游玩意外受伤……师生讨论、表演如何处变不惊,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这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关于“说”的训练还有许多许多,比如看图说话、复述、想象说话、扩写句子等。

2.“写”的指导

(1)模仿写话。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为例,在作者的笔下,四季都拥有着不同的性格。“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春天,海水变得绿莹莹的。”这些句子都对孩子的语言积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是,我们班的孩子便在纸上动情地介绍起了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这里没有大城市的那种压抑气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情。这里有蓝蓝的天、碧绿的大地、参天的大树、可爱的小动物和勤劳善良的人们。由于是靠海的缘故,所以这里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春天,渔民们都去养殖区播下希望的种苗;夏天,渔民们来到海边乘凉;秋天,渔民们带回来了一船一船的鱼;冬天,渔民们不在,却引来了一大批游客,观赏冬天的海。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2)想象写话。《荷花》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那么,一池的荷花会展现出哪些姿态呢?我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进行训练。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保卫池塘的哨兵;有的荷花羞答答地低着头,弯着腰,好像沉醉在自己美丽的倒影中;还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只露出半张粉嫩嫩的脸庞,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意、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要点,适时放手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三、叠加有效“追问”,激发思维潜力,丰富语言表达

学生口语表达时,很难全面地考虑问题,习惯于用一个词语或一个短句,这是不完整的表现。追问正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深入创造的过程。适时地叠加“追问”可以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拓宽思维的广度,有效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增进思维的深度,提升学生的认知潜力。

有效的追问是为了鼓励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要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难度适宜。问题太容易,学生依旧会以“很好”“对”这样的万能答案应付。太难,学生则会支支吾吾说不上来。追问一定要符合学生回答问题能力的实际。二是内容适量。追问的内容并非多多益善,不可像连珠炮似的一发而不可收,要让学生把握得了、接受得了。适量的追问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互助学习中创设倾听情境,言语“共振”中共同提高

新课程改革主张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探索。到了中年级,可以尝试更多地将互助式学习方式融入课堂中去,多采用讨论、汇报的形式,将话语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张嘴说话。无关结论的对错,在相同的表达方案中,吸取他人意见表达的精华处,在不同意见的探讨比较中,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评判的勇气。

在“倾听”的位置上,教师简省的语言反而给学生口语交际提供更为宽阔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甚至可喜地形成了“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的本位诉求,要求学生不仅有丰富的文本阅读体验,更要有充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时刻充盈着浓浓的语文之味,令人在油墨清香中陶醉遐想。

作者简介:顾天星(1991.10-),女,江苏如东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上一篇:实现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如何调控小学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