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时间:2022-07-19 04:39:01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摘要:指出了岭南园林的声景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结合声音、听者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探讨了岭南园林的声景艺术特点,以期扩展人们对岭南园林艺术的欣赏视野。

关键词:岭南园林;声景;听者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117-02

1 引言

中国园林内容丰富多彩,表达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在世界园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其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原因。岭南是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境、广西东部及南部下。岭南山明水秀,植物茂盛,一年四季郁郁苍苍,表现出具有特色的亚热带与热带景观。古往今来,岭南地区的汉族人民创造了形式多样、美轮美奂的古园林,是中国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整体园林环境中,人的审美体验是听觉感知与视觉感知协同进行的,并通过五感的相互作用来表现园林空间和意境。笔者以听觉审美为视角,对岭南古典园林的声景艺术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挖掘出岭南古典园林的独到之处。

2 岭南古典园林的声景艺术特点

在岭南古典园林中声景美的概念同样和加拿大音乐家谢弗(R.Murray Schafer)于20世纪末对“声景”的阐述相通:是一种听觉的风景,注重于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听觉的审美体验及文化欣赏。秦佑国认为应从人、声音、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声景[1]。

2.1 声音的组成――自然为主,人文为辅

声音是组成声景的重要条件之一,悦耳的声音能带给听者愉悦的、活泼的听觉体验。风声、雨声、溪流声、鸟鸣声等自然声,是岭南园林中主要的声景营造方式,这符合古文人通过园林寄情于山水,寻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岭南园林的辅声则是一些较为抒情动听的人文活动声,如读书声、琴声、船桨声、戏曲声等,两者共同营造出畅情而富有人文气息的园林声景。正如广东番禺宝墨园中观景楼题联:“俯瞰湾头,水暖山晴,荔子时红,寄画舫逍遥,击节京腔粤韵铜琶玉笛,唱帝花禅院,雅音新谱驻华年”。

2.2.1 自然声

园林之美,贵于自然。在岭南古典园林的营造中,常见的“雨打芭蕉”、“风过竹林”、“坐雨观瀑”、“植柳邀蝉”等设计手法都是对自然声的景观运用。

风声:在岭南园林的声景营造中,有一种风的思想,岭南园林对风声的营造颇有心得,通过竹、石等物来听风,使得静怡的园林产生了灵动的效果,完整了园林的整体意境,岭南园林中以风声为主的景点也有不少,如宝墨园中的“八面来风亭”,梁园著名的“花香风里听笙馆”等,由此,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互补,风与情文共存,令聆听者融化在余音袅袅的音流之中。

雨声:雨自然落下,滴落在不同的园林要素中,便有了不同的声音。岭南古典园林中最富有韵味的雨声为芭蕉声。有文章谈及:庭院闲坐,一丛丛盛开花卉,苍翠欲滴的许多不知名的植物,静听雨打芭蕉[2]。岭南园林独有的蕉窗,则是专为芭蕉而建。岭南的植物种类繁多,却没有哪种植物像芭蕉,可与窗成千古绝配,广东有一曲名为《芭蕉夜雨》:初听之,韵律缓慢,渐入夜幕。稍快些,风欲起,曲调愈强,骤雨至。可见,岭南古典园林对落雨与芭蕉的共景独有偏爱。

水之声:园林水景富有生机,与文人墨客精神思想相联系,追求情景交融。水景蕴藏自然之“道”,道德经名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便是“道”的体现。园林水体样式丰富,有高有低,有急有缓,极尽自然。水景的不同形态,造就了不同的水景意境。X南古典园林中有叮咚泉水声、潺潺溪水声,虽少有江南园林的瀑布隆隆之声,但自有其特色。在清辉园的碧溪草堂里,秋霞园的幽风亭边,谢鲁山庄迎屐门旁,都能领略到这种声景之美。游客会联想到杨万里《小池》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声境,或许会想起左思的“非比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

动物之声:鸟叫禅鸣、蛙声虫叫,都是在园林之中可以时常耳闻的。在明计成《园冶》一说中,有诗:“林阴初出山莺歌,山曲忽闻樵唱”[3],便是对于在造园时对不同季节的动物之音进行借景,营造富有变化的园林闻音景致。在岭南古典园林之中有不少经典都是借动物之声来题名,如潮阳西园内庭内有题词“半庭红树鸟声多”,通过鸟声来烘托西园内庭内那份静雅清新的自然野趣。

2.2.2 人文声

在岭南古典园林里的人文声主要有戏曲、琴声、琵琶声、颂读声、船桨声等。

戏曲声:岭南园林与中国戏曲的关系紧密,不少的岭南戏曲也都和岭南园林有关。历史上很多戏曲都是取材于园林,也曾颂唱园林,与园林有一种人文精神上的契合。陈从周先生在他的《说园》中也谈到了昆曲与苏州园林之间的关系,也难怪苏州人常常说,苏州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苏州园林。在岭南粤秀园中,有一船舫,名枕碧,临池而筑,是园主与友人们欣赏戏曲之地。而宝墨园的观景楼、余萌山房的卧瓢庐,也都有观赏戏曲之用。

琴声:在中国古典园林那曲径通幽处的环境里,配上悠扬风雅的琴声,向来是喜爱琴棋书画的文人墨客们的一致追求。如唐代王维《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通过竹林内的琴声来展现王维“辋川别业”中的那份悠闲雅致的生活情趣。在现存的岭南古典园林中也有多出专为弹琴而设的琴室,如可园中的绿绮楼,其内曾藏有中国世传四大名琴之一的绿绮台而闻名天下。广州十香园中的啸月琴馆、清辉园的紫洞舫、梁园的汾江草庐也都是园中品琴之处。

读书声:顾宪成曾撰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心怀远大抱负的名联,挂在东林书院的讲堂之中。在清辉园中设有读书轩,轩顶屋瓦重叠,每当下雨之时,雨滴击打瓦片,嘀嗒生脆,雨水顺着瓦面落下,击打在芭蕉叶上,叮咚有声,此时配着轩中读书者的读书声徐徐而出,其书香世家的文雅气息与园林的妙曼雨景俨然而生,为园林平添一份诗情画意的情趣。

2.2 环境的营造――闹中取静,巧布空间

岭南园林在造园选址上很好地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如在城市中繁闹地区造园,会四筑高墙,为园林提供一道围合的隔音屏障。再利用院内的亭台楼廊、假山拱桥等元素进行空间划分,进一步削弱了园外喧闹市井声的干扰。如佛山市顺德区的清晖园、禅城区的梁园都是在城区之中,然内部空间却是一番幽静僻壤之处。

2.3 听者的体验――视听互动,引发共鸣

听者是声景审美体验的主体,是声音的直接感知者。听者的素养和即时状态对他们的声景体验有显著的影响[4]。岭南古典园林中的声景也包含了美的意蕴与情趣,所以者自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在岭南古典园林中,造园者大多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他们的文化修养与审美品质较为一致。尤其自唐宋以来,文人园已经成为私家造园中的一股引领潮流,占据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到了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5]。由于文人园的兴起,文人担任着造园者的身份,同时又是园林的欣赏者与倾听者。在岭南园林的营造中,注重倾听者对于声景的感受与品味,恰当地融入了诗情画趣,并利用诗情画趣的视觉感受与声音的合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宝墨园中的八面来风亭,东侧鱼飞乐泉,三层叠水泄于石涧中,跳珠溅玉,跌水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南面为紫竹林,幽雅怡静,紫竹溪环绕着紫竹林,弯弯曲曲,野趣一片。坐于亭中,所望之处,声与景结合,俨然是一副带着妙曼音色的自然山水画展现在眼前。

3 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3.1 声景美的营造需要保护声音的源生环境

不管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岭南园林,都非常注重各类的自然声音的运用,以风声、雨声、动物声、水声等来烘托其自然野趣与人文空间的环境氛围。既对于声音的源生环境的物质基础给予保护,使声音的源生生态环境得以得到最大的原状保留。因此,在现代园林设计中需要重视并保护自然声,通过生态设计理念的方法来进行水体和植物的营造,吸引和营造出更多的自然声。

3.2 声景美的营造需要与意境相契合

在岭南古典园林中,声景的营造是根据造园者对于园林意境的整体需求而布置。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只注重视觉景观的营造,缺乏对声景美的营造以及园林整体意境的关注,通常忽略欣赏者身在环境中的各种感官体验与心理感受。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对于声音的营造要根据设计主题、场地文化深入调查,做到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声响设计手法来营造使欣赏者可以全身心投入的园林意境,并联系欣赏者内心的情感与体验,达到人与环境的互动。

3.3 声景美的营造需要结合听者的身心诉求

听者,不仅是声音的倾听者,也是声音的制造者[6]。在过去的岭南古典园林中,听者身份多是士官文人,远不及现代的公众身份与文化背景复杂,对于声景的营造多以追求高雅文艺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现代园林设计的声景美的营造设计尤其需要关注现代听者需要的身心诉求,从审美体验到人文关怀去研究环境中的声音,从而设计出契合听者习惯,并与视觉等其他感官要素相互关联、协同进行的声环境。

4 结语

岭南古典园林对于声景的营造会进行最佳优化,然后再从其他园林要素中布置,强化听者的审美体验。恰恰这一点也正是现代园林研究中需要去深入研究的,现代园林声景应不再局限于降低噪音的干扰,更多的需要去注重声音、听者、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共处,并且给园林欣赏者带来美妙动听的声景美体验。同时,也相信岭南古典园林中美景美的一些设计理念与营造手法会给现代园林的声景设计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J].建筑学报,2005(13):45.

[2]朱千华.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3.

[3]计 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243.

[4]杨 萌.大雁塔北广场声景观调查及评价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6.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33.

[6]张道永,陈 剑,徐小军.声景理念的解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55.

上一篇:你我都是生活链条中的一环 下一篇: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