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冷处“行刺”危机

时间:2022-07-19 02:12:08

张居正冷处“行刺”危机

明朝万历皇帝的首辅张居正,是一位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并多次巧妙化解朝政危机,显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

张居正争取首辅职位时,曾得到冯保的大力支持。高拱等一批大臣认为他们是结党营私,窃取权柄,因此决意要和冯保拼个鱼死网破,他下令自己的门生,连上三道奏书,弹劾冯保。

如果一定要万历皇帝与他的两位母亲在高拱与冯保之间取舍,他们当然会驱逐高拱而保护冯保。所以,不久后,高拱就被免职回老家。

高拱去职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个人穿着一身太监服,大清早在乾清宫门前探头探脑地张望。小皇帝朱翊钧发现了,便让太监赶上前把这个人抓住。一审问,发现他不是太监,而是一个部队的逃兵,叫王大臣,在京城里鬼混。王大臣认识一个宫里的太监,就借了这个太监的衣服和腰牌,跑到宫里来看新奇。

冯保听说这件事之后,把王大臣关进了东厂,还在他身上放了一把刀,说刀是在他身上搜出来的。王大臣说:“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冯保说:“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保你没事儿。你就说是高胡子指使你进来向皇上行刺的。”王大臣架不住冯保一再威胁、引诱,他只好答应。

三堂会审,王大臣便按冯保的要求招供,诬陷高拱。这么重大的事件,皇上、两宫太后亲自过问。三堂就是东厂、大理寺、刑部这三个执法机构,一起来审案子。在审的过程中,王大臣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他来行刺皇上的。

王大臣的口供传出来,整个京城舆论一片哗然。大家都知道,若按王大臣的口供追查,高拱不会有命了,他的家族也会受株连。冯保向皇上奏明,要锦衣卫即速前往河南将高拱抓起来,押到京城严审。这时候,在京的很多大臣都替高拱担心,纷纷来找张居正。

有一天,左都御史葛守礼和吏部尚书杨博代表百官来到张居正家中。葛守礼说:“张阁老,高拱现在命在旦夕,只有你能救他。”张居正回答说:“我哪救得了他,冯保和皇上对高拱如此仇恨,我也没什么办法。”大臣们很失望,觉得张居正也成了冯保落井下石的帮凶。张居正口头上这么说,其实已经在想办法了。

当冯保准备派人去抓高拱时,张居正对他说:“我们证据还不确凿,单凭王大臣一个人的口供不能作出决定。”张居正在稳住冯保的同时,又向这个案子的主审官面授机宜,要他如此这般行事。

第二次三堂会审,主审官把高拱的家人和一班闲杂人混在一起,让王大臣辨认,结果,王大臣一个都不认识。经过这么一测试,就证明王大臣的口供都是假的。这一来,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明白冯保蓄意陷害高拱,一致要求将王大臣严审,要他交出幕后指使人。

张居正说:“不要审了,打回大牢。”为什么不审了?张居正心里明白,再审下去,王大臣就会把冯保兜出来。虽然冯保会陷入被动,但还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因为两宫皇太后与皇上也都记恨高拱,所以,他们仍然会袒护冯保。

经过一番斟酌,张居正让办案的人给王大臣喝了一杯生漆酒。喝下去之后,王大臣就成了哑巴。第二天再审,王大臣既没有办法说是冯保指使,也没有办法说是高拱指使。

就这样,一场非常大的危机被张居正化解了,既保全了高拱能平安度过晚年,又顾及了冯保的面子,不至于让他与内阁结仇。

应该说,这件事处理得非常漂亮,显示出张居正满腹韬略,且性格沉稳,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朝局。

(摘自《报刊精萃》)

上一篇:郝局长升迁 下一篇:高油价敲响世界变革的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