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kV输电线路雷电绕击及防雷

时间:2022-07-19 02:10:00

220kV输电线路雷电绕击及防雷

【摘 要】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220kV输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逐渐凸显出绕击闪络问题影响到了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为此,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电需求,要求电网公司在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操控过程中应注重完善防雷措施,如,架设耦合地线等,以此来实现对输电线路运行环境的有效防护,达到高效率防雷工作状态。本文从220kV输电线路雷电绕击故障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防雷措施的具体应用,旨在打造安全的输电线路运行空间。

【关键词】 220kV 输电线路 防雷

就相关调查数据表明,220kV输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雷击所引起的线路跳闸事故占据40%-70%,同时绕击现象最为突出。因而在此基础上,电网公司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实时观察输电线路防绕击性能,以此来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安全性,达到最佳的线路运行状态。以下就是对220kV输电线路雷电绕击及防雷的详细阐述。

1 220kV输电线路雷电绕击故障分析

在220 kV输电线路雷电绕击故障现象分析过程中强调对相关故障数据的计算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临界击距或临界电流计算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应注重依据雷电绕击实际情况建构电气模型,继而通过对雷电流幅值函数的计算获取击距信息。同时在电气几何模型建构过程中亦应注重坚守以雷电先导电位为主的原则,由此实现对雷击位置的判定。例如,某电网公司在雷电绕击故障问题分析过程中,为了获取临界击距数据,即将临界击距间简化为计算公式:

rk=(hd+hb)/2[1-sin(θ+α)]=(23.95+44.2)/2×[1-sin(40+5.41)]=118.76m

同时,在计算流程开展过程中为了获取临界电流数据,亦注重引进了公式:rk=8Ik0.62,由此实现了对绕击故障现象的有效处理[1];

第二,在220 kV输电线路雷电绕击故障现象分析过程中为了全面掌控到故障状况,亦应注重强调对杆塔绕击闪络进行校验,并注重利用公式Imin=2U50%/Z获取电流信息,继而由此实现对绕击现象的有效掌控。

2 220kV输电线路防雷措施

2.1 架设耦合地线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220kV输电线路雷电绕击问题的凸显影响到了电能输送环境的安全性,因而为了打造良好的电能输送空间,要求电网公司在对输电线路进行操控过程中应注重架设耦合地线,即以增大避雷线、导线间耦合系数的形式减少绝缘子两端电压反击,以此来达到防雷目的。同时,在耦合地线架设过程中为了保障输电线路运行环境的安全性,亦应注重在对输电线路进行操控过程中增大雷击塔顶分流作用,并降低绝缘子承受压力,由此提升整体输电线路防雷效果。但由于耦合地线的架设对杆塔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杆塔强度进行验算,同时获取导线与地面的距离,以此来提升整体线路耐雷水平[2]。此外,耦合地线架设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亦逐渐凸显出施工难度大且电能损耗量增大的现象,因而22万kV输电线路防雷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由此打造良好的超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空间。

2.2 完善在线监测

在220kV输电线路防雷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对在线监测平台的建构亦有助于达到防雷目的,为此,电网公司在实践运营过程中应注重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全面掌控到220kV输电线路温度、风度等条件状况,并结合风速

2.3 安装线路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在输电线路操控过程中强调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安装亦有助于提升线路运行环境的安全性,为此,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220kV输电线路操控过程中应注重将线路避雷器并联安装至绝缘子串,最终由此保障在雷电绕击故障现象发生时避雷器可及时利用电阻片非线性伏安特性,对雷电绕击现象所诱发的闪络问题进行限制,由此来保障输电线路运行空间的安全性,达到最佳的线路运输状态[3]。

第二,金属氧化避雷器的安装有助于降低接地电阻难度,并缓解雷电活动强烈线路运行问题,为此,相关技术人员在对电力系统进行操控过程中亦应注重在雷电流发泄后,及时截断避雷器工频续流,由此降低雷击跳闸率,达到安全、稳定的系统运行状态。

3 结语

综上可知,就当前的现状来看,220kV输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逐渐凸显出雷电绕击问题逐渐影响到了线路运行的稳定性,为此,为了迎合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用电需求,要求电网公司在对输电线路进行操控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从安装线路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架设耦合地线等层面入手来应对输电线路电能传输过程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电能输送状态,且规避雷击跳闸现象。

参考文献:

[1]胡毅,刘凯,吴田,等.输电线路运行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高电压技术,2014,20(11):3491-3499.

[2]王凯,蔡炜,邓雨荣,等.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和管理平台[J].高电压技术,2012,15(05):1274-1280.

[3]宋国兵,高淑萍,蔡新雷,等.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2(22):123-129.

上一篇:海洋平台起重机的恒张力压力补偿控制系统 下一篇:释放社会投资潜力促进创业投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