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今日头条?先学张一鸣的“选择”功夫

时间:2022-07-19 12:26:41

想成为今日头条?先学张一鸣的“选择”功夫

它不生产一条新闻,却让6亿中国人用它看新闻!他不懂媒体,但他用成功告诉我们这些传媒老炮和BAT:你们在新闻上是纸老虎!这是张一鸣和他创立的今日头条。

张一鸣说,实现这一切,只靠“选择”这两个字。

打破BAT魔咒

有个魔咒已经多年未能被打破:在BAT格局形成之后,互联网领域很长时间难以出现超过上亿用户的平台公司,很多人说这已经没了可能。而在传媒领域更是老牌公司林立,即使看互联网新闻,人们看新闻的习惯也已经形成。

但是,似乎在一夜之间BAT的魔咒和媒体格局便被打破,几亿中国网民看新闻,大多数在用今日头条。

2012年3月,今日头条成立,同年8月第一个版本。而截至2016年10月底,累计6亿激活用户,日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600万,月活跃用户数量1.4亿,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则超过76分钟,按照第三方数据公司QuestMobile的统计,在人均使用时长方面,今日头条仅次于微信。

而其创始人张一鸣,没有做过一天媒体,是一个文质彬彬的“80后”,一个纯粹的理工男,为什么他能做成中国最大的资讯分发平台?

无所不在的“选择困难症”

每到吃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吃什么呢?走进琳琅满目的百货大楼,面对各式各样的漂亮衣服,很多人也困惑:买什么呢?连现在太多的大龄男女,发愁的也不是没有选择,而是该选谁呢?

而在资讯传播领域,选择困难症似乎更加突出。每天一睁眼,你必须面对电视、广播、互联网、自媒体人、朋友铺天盖地推送过来的各种信息。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因为里面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已经对我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形成干扰。

但你也必须承认,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物质、文化、信息过剩的时代,选择困难症正在让人们失去面对丰盛时的主动权。

发现以上困惑,张一鸣也就发现了今日头条的机会。

张一鸣的关键思考

张一鸣说:“很早以前看电视,我在想,其实很多时候播放的节目,并不是我感兴趣的,我希望有一个台,打开的时候里面就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早晨讲一下创业公司的新闻,国际上有什么新产生的互联网产品;晚上的时候讲一下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白天打开的时候可能在讲互联网的最新技术。虽然央视财经经常报道互联网,但并没有互联网台。当然除了互联网,我其实也可能对地理感兴趣,希望有一个台,到周末的时候就放一下南太平洋的纪录片。但是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电视台或者报纸,因为这些媒体机构人员在挑选内容的时候,不可能给每个用户不一样的内容。而除非,你是一对一服务,给每个用户配备一名编辑。”

在张一鸣看来,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最大的痛点已经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怎样满足每个人的信息个性化需求。

有痛点就有商机,而解决这个痛点的办法就是两个字:“选择”,“给每个用户配备一名编辑”,帮助用户从海量信息中选择。这就是张一鸣不打算生产一条新闻,却让今日头条成为人均使用时长仅次于微信的关键思考。

只做新闻的“搬运工”

但是,面对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按传统的人工编辑方式,就算让编辑累到吐血也难以完成,解决方式只能通过“机器”来进行“选择”。于是,张一鸣自创了一个“机器分发”的概念。基于不断优化的算法,根据用户阅读习惯和喜好,选择推送用户最喜欢的新闻或信息――晚上当你休息时,机器就会按照你的需求抓取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在你醒来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你推送最需要的信息。

对于“机器分发”概念,张一鸣说:“机器并不是凭空做的。它通过了解你和大众的兴趣,然后再根据你和你相似的人群的兴趣,将你感兴趣的内容推荐过来。这就是今日头条产生的基础,也是今日头条颠覆传统信息分发模式之处。”

要想创造一个现象级的企业,必须要颠覆原有的规则。反过来,也只有颠覆原有的规则,新进企业才会有机会,否则就会成为原有规则和市场格局的牺牲品。

张一鸣紧紧抓住现代人的信息“选择”困难症,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颠覆原有选择、编辑信息的模式,一个现象级的公司应运而生,无法阻挡!

其实,仔细研究和分析张一鸣的今日头条,一些行家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大的技术创新。仅仅是其做对了“选择”,又帮助更多人完成了“选择”。

翻过“三座大山”

但是,在今日头条横空出世之前,张一鸣面前有三座大山。第一座是BAT,第二座是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第三座是传统新闻战线的老炮们。人们都在做与资讯、新闻相关的事情。

可以说,最应该成功的是他们?但是,为什么偏不是他们呢?

一、BAT为何没做成今日头条?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选择”入手,而这个选择是选择时机的问题。对张一鸣而言,要做今日头条这样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但是,他并没有马上去做,而是在寻找时机。

张一鸣说:“在2008年年底我开始有这个想法,但是我发现有这个想法的人最早是在1995年,MIT媒体实验室提出的这个概念,后来每隔两三年就有人尝试,但都不成功。2008年时,我再次研究了一下这个方向,我发现业界还是没有成功的尝试。”

2010年,移动互联时代开启,到2012年年初,智能手机成为信息最主要的传输介质,在这个时候张一鸣意识到时机到来了。在手机上能前所未有地了解一个人的个性化信息和个性化需求,也能更快速、便捷地做出一对一的信息反馈。今日头条推出的条件成熟,“很大程度取决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在张一鸣看来,今日头l创业的关键是“选择”好了移动互联网这个“天时”,以及智能手机全面普及这个“地利”。

而遗憾的是BAT三巨头,除了腾讯用微信拿到了移动互联的“站台票”(马化腾语)之外,百度、阿里巴巴对移动互联的借势都不够惊喜。

其实,百度是最有机会做成今日头条的,因为百度的诞生就是为人们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需要的信息。但是显然,李彦宏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了极其功利的竞价排名上,而没有发掘移动互联时代出现在身边的金矿。

二、新闻门户为何没做成今日头条?

搜狐的张朝阳曾一度倾其全力打造搜狐新闻,但是遭遇了网易、新浪等巨头的全力阻击,作为后起者今日头条,要想和这些巨头拼,也只能成为炮灰。而张一鸣的“选择”是,避开了大佬们斗争的主战场――“不做新闻的生产者,只做新闻的搬运工”。

这是今日头条的选择――选择了成为移动端的内容分发渠道,成为了移动端阅读中的百度,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搜索。

三、传媒老炮儿为何没做成今日头条?

为什么人民日报、新华社这些传统的老炮没有做出今日头条?这个道理很简单,这些传统媒体将BAT和搜狐、网易新闻客户端视为对手,而它们选择的策略是模仿式防守,仅是将原来的内容互联网化而已,而没有创新式的进攻。

换句话说,也是传统新闻老炮的“选择”成就了今日头条。

创业的本质是“选择”

对于如何翻越这“三座大山”,张一鸣曾总结道:“我觉得这个背后的原因是行业的选择,如果回过头来看,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信息很少,当时不是雅虎,还是搜狐,都是导航网站,在做网站目录,把各个站点列出来。但信息越来越多之后,站点导航已经不够了,开始导航内容,这就是门户,从站点导航到了内容导航。而内容更多之后,这些分类浏览导航的方式已经不够了,就出现搜索引擎。而搜索引擎之后,我们发现信息需要在熟人间传播,进入社交网络,这时的需求除了公众的信息之外,还有分众的信息,也就是可以在熟人之间传播信息。到这一步我们发现,除了根据社交关系,根据地理位置,根据用户的喜好程度之外,信息还要更个性化,还要考虑熟人因素,考虑兴趣因素等,所以就出现了推荐引擎,也就是今日头条。”

张一鸣的总结是:今日头条是被时代“选择”了!

很多创业者感叹,在BAT这三座大山面前,任何人都无法逾越。但是,今日头条却逾越了。这也告诉我们,包括BAT在内的任何巨头都不会是“五项全能”,在垂直细分领域,创业者依然有很多机会。

而把握机会的关键,就是吸收张一鸣的“选择”功夫。

上一篇:湘人、湘音、湘戏 下一篇:周其仁:想法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