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错、认错、纠错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时间:2022-07-18 09:03:07

出错、认错、纠错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内容摘要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先防错于未然,再引导学生认错,把出错、认错、纠错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语 防错 认错 理性 重要环节

幼儿学习走路,要经受反复爬行、站立、迈步的锻炼,其中父母的呵护、帮扶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学步犯摔跤的错误是必然的、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多次学步失败后,在父母的引领下,体会迈步的方法,逐步掌握身体平衡,最终学会自由行走。同样,小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出错,也是必然的,应正确理解并善待学生犯错,要及时地抓住这种契机,寻求产生错误的根源,探究纠正错误的方法,驳错反正,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学生出错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法的问题,二是学生学法的问题。出错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无法避免的必然王国,认错、纠错才能步入“天马行空”的自由王国。

一、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出错,原因何在呢?下面就我个人体会,执果索因,做如下刨析:

1、数学教师课堂上没有亲和力,师生关系未达到亲密和谐的程度,学生对教师讲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常言讲:亲其师,信其道,反之,疏其师,必然厌其道而出错。

2、小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在课堂上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如教师不注意有张有弛的调控,必然导致课堂秩序紊乱而出错。

3、教师备课,不考虑学生的学情和知识储备,不熟悉课标,不深研教材,不贯彻“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三为主原则,结果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解题出错,再所难免。

4、只注重教法的探索,轻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不到梳理,杂乱无章,形不成网络,像断了线的珠子,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殆尽,解题时失去理论根据,能不出错吗?

5、教师对“三维”目标把握不够精准,也可能导致学生出错。新课标提倡“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石,过程与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前二者的升华。这“三维”是一体的,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不明白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就是空中楼阁;如果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的数学能力就不可能提高;如果不端正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不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不了解数学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是很难学好数学的。

上面总结的是学生学习数学出错的五个方面的原因,既知错因,教师就应该防错于未然,像打仗一样,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错误与正确,失败与成功均是一对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人们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从错误的反思中找到正确,从失败的教训中获取成功。

二、人们常言:“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种血缘关系值得深思,错误与正确的关系又何尝不是母子关系呢?错误既然是母,就应该善待她,把她做为重要的反面教材。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认识和对待教学过程反映出来的错误:

1、预设错误,堵塞源头

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尤其小学生大脑发育不成熟,知识储备匮乏,思维方式简单,情感、态度、表达形式与成人有差距,因此在解答问题时,往往出错。然而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应用新知的本能反应,英国心理学家贝思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所以教师设法防错,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教师能力的体现,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可以在平时积累总结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经验,在课堂上精心呈现有趣的错误,引导学生从各自的认识角度,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找错、认错、纠错,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比较、分析、判断、思考,甚至引出争议。让学生在认错中反思,在反思中辨析,在辨析中改正,以达到防错于未然的目的。

在学完带余数除法后,出示判断:“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等于除数乘以商”。让学生自己编一道除法计算题,亲自验证,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判断是错误的,正确的数量关系应该是被除数等于除数乘以商加余数。又如出示判断:“在两数相加的运算中,和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加数。”让学生列举加法算式,学生会引发争议,若一个加数不为零,判断正确;如果有一个加数为零,则判断错误。通过比较,学生找到了错因,并学会了举反例来说明判断错误的方法。这样,教师故意出示错误,让学生议错、辨错,进一步理解应用知识,既防止了可能发生的错误,防错于未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诱入“陷阱”,吃堑长智

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分辨对错的能力,应当有意设置带有伪装的“陷阱”,诱导学生犯错,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落入“陷阱”,而自得其乐。当指出他们的错误,并发现错误的严重性时,让他们从糊涂中翻然醒悟时,从而记取教训,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学习异分母分数通分后,可以诱导学生产生错误认识,探究比1∕4大,但比1∕3小的分数是否存在,这样的数有几个?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我是这样做的:凭直觉,比1∕4大但比1∕3小的数是不存在的,接着又进行通分,1∕4=3∕12,1∕3=4∕12,发现比3∕12大而比4∕12小的分数仍然不存在;因此我便下结论:“满足条件的分数是不存在的。” 同学们都异口同声赞同我的观点。然后我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恒等变形,1∕4=6∕24,1∕3=8∕24,分数6∕24﹤7∕24﹤8∕24,所以1∕4﹤7∕24﹤1∕3。马上否定了前面的结论,同学们面面相窥,挠头兴叹,表现出上当受骗的无奈,又流露出从“陷阱”脱身后的惊喜。最后我进行方法的拓展,1∕4=60∕240,1∕3=80∕240,此时,比60∕240大而比80∕240小的分数就有19个,如果公分母再无限增大,便可知:这两个分数之间还存在着无数个分数。这样把学生诱入“陷阱”,又把学生从“陷阱”中拯救出来,继续寻找新的答案,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善待错误,因势利导

课堂上尽管老师反复讲解,重点强调,让学生认错、防错、纠错,但总有一些学生错误不断,防不胜防,甚至有些学生的错误是意想不到的,不可思议的。教师要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学生的错误,千万不可责备、挖苦、讽刺学生。教师应该把错误当作反面教材,当作教学资源,不失时机地抓住错误的契机,引导学生关注错误,认真辨析,因势利导,化弊为利。让学生亲身体验“改邪归正”的乐趣、由失败走向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数学错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如影随行,我们教师应站在理性和科学的角度上认真审视,挖掘错误中蕴含的“闪光点”,为学生创设认错、纠错的机会,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陈丹,关于如何对待数学学习错误的思考,《教育探索》2006、1

(4)余马东,小学生学习数学常见的思维错误《黑龙江教育》2005、11

上一篇:努力践行“三贴近”,学校德育扎深根 下一篇:民族地区幼儿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