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黄土隧道塌方处理技术浅谈

时间:2022-07-18 07:16:22

大断面黄土隧道塌方处理技术浅谈

摘要:对黄韩侯铁路张庄隧道3号斜井大里程侧塌方进行了原因分析,针对现场塌方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合理的处理方案。探讨了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预防坍塌措施,以供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断面; 黄土; 隧道; 塌方; 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 A

一. 工程概况

黄陵-韩城-侯马铁路线路全长204.58km,其中增建二线并电化121.63km,新建双线段82.95Km。沿线隧道共计9座,总长31073m。设计速度目标值120Km/h。

张庄隧道位于合阳县甘井镇北张庄村,设计为双线隧道,起讫里程:DK59+250~DK66+432,全长7182m,为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隧道地处黄土台塬区,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为715~803m。

二. 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

1. 塌方段现场情况

2013年9月2日下午13时左右,挖机在进行仰拱开挖作业时,仰拱开挖段右侧钢架挤入,约2分钟左右,塌腔填满整个作业面,塌方段为DK63+850~+872。现场采用三台阶法施工,上台阶掌子面里程DK63+872,仰拱里程为DK63+850,二次衬砌里程为DK63+830。塌方段洞顶埋深约85m,为深埋隧道,地表平坦,地形无偏压。塌方段侧面图见“图2-1”。

图2-1

2. 塌方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1工程地质

DK63+872~DK63+850塌方段洞身通过地层为黏质黄土(Q2eol3):棕黄色,土质不均,孔隙发育,夹多层古土壤层,局部含零星小砾石及少量钙质结核,硬塑,局部软塑,上部具湿陷性,Ⅲ级硬土,σ0=200kPa,为Ⅳ级围岩。

2.2.水文地质

塌方段位于合阳县北部黄土台塬区,台塬表面完整平坦。沿线上部广泛分布第四系孔隙潜水,富存于黄土孔洞-裂隙中,下部为基岩裂隙水。洞身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不发育,单位正常涌水量为0.28m3/d。

3.塌方段设计情况

拱部140°范围设Ф42超前小导管,小导管长度3.5m,环向间距40cm,纵向2m/环,外插角5~10°,纵向搭界长度不小于1m;断面采用大拱脚,宽度60cm。

拱墙设I16型钢钢架,间距1榀/1.0m,钢架纵向采用Ф22钢筋进行连接,环向间距1m;边墙设Ф22砂浆锚杆,长3.0m,间距1.2m×1.0m,梅花形布置;拱墙设置Ф8钢筋网,间距25×25cm;拱墙喷C25混凝土,厚度23cm。断面开挖宽度12m,开挖高度11m,断面图见“图2-2”。

图2-2

4. 塌方段原因分析

黄土隧道塌方的产生主要受现场施工工艺、开挖工序、施工机械的操作、地层特性、地形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本段塌方的原因主要是前期持续降雨增加土体负荷、含水量增大,现场人员认识不足,未及时提出进行加强处理。

三.塌方处理方案1.监控量测

为保证张庄隧道3号斜井DK63+850附近塌方段施工安全,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现场要求加强洞内、外监控量测。

1.1洞内量测频率为3次/天,设置专人24小时不间断观测DK63+818~掌子面段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变化情况,发现异常立刻通知隧道内所有施工人员先行撤离,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1.2 DK63+840、DK63+850、DK63+860、DK63+870、DK63+880各布置一个量测断面,每个断面观测范围为隧道中线两侧各10米。

①监测频率每天量测1次。

②地表设置警戒范围及明显的警戒标志,范围为60×80m(横向×纵向)。

③地表应派专人值守,观测人员应密切关注地表情况,确保自身安全,发现异常应立即撤离并及时向有关负责人进行汇报。

2. 地表处理

2013年9月10号,现场地表监测人员发现,塌方段地表出现塌陷,塌陷位于隧道正上方,尺寸约为6m×6m(纵、横)。地表处理措施如下:

a.在地表塌腔设立警戒线,并设专人守护,保证安全。

b.地表设截水沟及雨棚,防止雨水灌入塌方体。

c.待本段二次衬砌施作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地表陷坑进行回填处理,地表50cm采用三七灰土进行分层夯实,换填后应高出原地表至少30cm,避免积水下渗威胁结构安全。

3. 塌方处理

3.1 塌方处理分段

a.DK63+830~+847塌方影响段,经现场测量,未侵入二衬。主筋由原设计φ22调整为φ25钢筋,间距由原设计20cm调整为15cm,混凝土由原设计C35钢筋混凝土调整为C40钢筋混凝土。

b.DK63+847~+872段塌方处理采用Φ108大管棚、小导管+三台阶临时仰拱的综合方案,其中:

①DK63+847~+850已施工仰拱段,初支侵限严重,对初期支护进行拆换,拆换段采用加强初期支护措施。

②DK63+850~+857段施工Φ108大管棚后,由于角度影响,初期支护侵限,待上台阶开挖完成后进行拆换。

③DK63+857~+872段,施工Φ108大管棚后,按设计工序进行施工。

塌方段纵剖面图见图“3-1”。

图3-1

3.2 塌方处理流程:大管棚+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

3.2.1拱部超前Φ108管棚施做

管棚施工:沿DK63+847初期支护内缘密排3榀I20a型钢钢架作为导向钢架,并施做拱部Φ108管棚,管棚长度40m且同时保证打入原状土至少5m,管棚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4°;管棚设置范围为拱部140°,管棚内设置钢筋笼,水泥砂浆充填。

根据探明的塌腔情况设泵送混凝土管,对空洞地段先用粒石混凝土泵送回填,然后再压注水泥浆进行固结。

3.2.2上台阶施工

(1)拱部大管棚施做完成后,在拱部大管棚之间增设Ф42超前小导管,小导管长度4.0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5~10°,纵向2m/环。

(2)开挖上台阶,并预留核心土,及时施做上台阶初期支护、临时仰拱及竖撑。

(3)初期支护采用C25喷混凝土,厚30cm,钢架采用工22b型钢钢架,间距0.5m;钢架内侧设φ22纵向连接筋,连接筋间距1m。临时仰拱支护采用工22b型钢钢架,间距0.5m,喷混凝土厚30cm。

(4)开挖过程中对发现的塌方空腔采用泵送粒石混凝土进行回填,然后再注浆进行固结。

3.2.3侵限段初支拆换

上台阶开挖完成后,封闭最前方掌子面;对DK63+847~DK63+857初支侵限段进行拆换;拆换时为保证施工安全,分左、右侧先后进行拆换,拱部反向打设Φ42超前小导管,小导管长度5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5~10°,纵向搭界长度不小于1m;增设竖向支撑,接长临时仰拱钢架。

每段拆换长度为1m,按左、右侧分别进行拆换,拆换后及时施做钢架及喷混凝土支护,喷混凝土厚30cm,钢架采用工22b型钢,间距0.5m。

3.2.4阶开挖

上台阶初期支护全部完成拆换后,进行阶开挖,左右侧分部开挖,中间留核心土。

(1)先开挖左侧分部,并及时施做钢架及喷混凝土支护,初期支护采用C25喷混凝土,厚30cm,钢架采用工22b型钢钢架,间距0.5m;钢架内侧设φ22纵向连接筋,连接筋间距1m;右侧分部施工同左侧。

(3)最后再施工中部土体,并及时施做工22b临时横撑及竖撑。

3.2.5仰拱施做

除DK63+830~DK63+850仰拱已施做段外,待阶开挖完成约3m左右后,开挖仰拱,并及时施做仰拱初期支护,使支护及时封闭成环,每次开挖长度不大于1m。

仰拱初期支护采用22b型钢钢架及喷混凝土支护,型钢钢架间距0.5m,喷混凝土厚30cm;仰拱开挖约2~3m后,及时施做仰拱及仰拱填充。

3.2.6二次衬砌施做

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段拆除DK63+847~DK63+872段临时支护,待初期支护、仰拱及填充全部施工完成后,分段拆除临时支护,每次拆除长度为4~6m,并及时施做拱墙二次衬砌。

施工工序图见图“3-2”。

图3-2

四.预防隧道塌方的措施

1.黄土隧道施工,现场应加强施工现场用水管理,严禁浸泡初期支护基础造成拱顶下沉。

2.开挖应随挖随支,衬砌紧跟,设超前支护。

3.黄土隧道施工时应及时发现一些隐患,如地表对线路有影响的陷穴、陷坑应及时回填;对地形偏压、人工回填土层等应谨慎施工。

4.墙角、拱角等隅角处应预留60~70cm人工开挖,严禁超挖。

5.上半断面施工支护完成在进行下部开挖前,拱脚位置应打锁脚锚管,防止由于下部开挖造成拱架下沉引起坍塌。

6.断面采用大拱脚,增大底部受力面积,可有效控制沉降避免塌方。

7.合理控制工序间距,开挖工作面距仰拱和填充的距离为20~30m,仰拱与拱墙衬砌之间的距离为20~30m,含水量大时应适当缩短距离。

8.控制仰拱开挖进尺,一次开挖长度不得大于3m,做到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

五.结语

通过本次塌方的处理,特别想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对类似工程的处理有一定的帮助。

1.不仅仅是自然因素会引起隧道塌方,人为因素也会引起塌方。如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2.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应引起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只有监测到位,才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黄土隧道施工时,拱脚、墙脚处应预留60~70cm进行人工开挖,避免采用挖机作业,扰动钢架底部,导致“关门”事故的发生。

4.仰拱一次开挖长度不应过长,长大段落的临空会产生塌方,造成人员伤亡。

5.现场锁脚锚管应按设计施工,并进行灌浆处理,使之真正发挥“锁+锚”的功能。

6.确定合理的施工工序,做到左右侧错开施工,避免大的临空面,降低施工风险。

7.黄土隧道施工,应在施工的隧道内配置急救包(箱),设置逃生管道,在发生关门事故时,能够为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帮助。

上一篇:从冰雪灾害谈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与维护探索 下一篇:探讨公路路基路面施工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