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瑰宝《西狭颂》

时间:2022-07-18 11:58:00

在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壁立着一方驰名海内外的东汉摩崖石刻,这就是我国汉代三大著名摩崖颂碑“东汉三颂”中保存最完整的《西狭颂》。

《西狭颂》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刻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长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篆额,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大小约7厘米见方,颂文后有阳刻小字题名12行,共144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碑文除了记叙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卓越政绩外,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的德政。同时,碑文还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祟造云。下有不测之溪,厄窄促迫,财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颠覆随坠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栗。”叙述了李翕由感叹而下令有关官吏奋力修路,凿崖清障,削高垫低,截弯取直,终于开通新路,行人欢腾,歌颂功德等情形。《西狭颂》碑文的右侧刻着黄龙、白鹿、嘉禾、甘露和木连理五种图像,称为《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期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碑刻的四周还有宋代元符、乾道、淳熙年和清代光绪以及民国年间一些名人访古题刻。崖壁右侧还有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题写的“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

《西狭颂》所颂扬的武都郡太守李翕,字伯都,是东汉汉阳郡阿阳(今甘肃静宁)人,他“天资明敏,敦诗悦礼”,少年时在皇宫中值宿警卫,20岁时执掌“典城”,后来到渑池担任县令。在任上率领当地民众在略阳嘉陵江边的悬崖上凿石架木,修建了当时有名的险路崤山之道,为渑池通往关中打通了道路。东汉建宁3年(170年),李翕出任武都郡太守,到任后他了解到本郡西狭道是通往梁州、益州(今四川)的重要通道。但这里地势险绝,行走十分不便。为了打通这条险道,李翕与府丞功曹李昊等人商议定策,修筑这条道路,并命令属官仇审、李瑾等人负责修治。道路修成后,人们作颂刻石,颂其德政,镌刻了摩崖石碑《西狭颂》。之后李翕又主持修建了在今陕西略阳县的“析里桥阁”,人们又作了《郙阁颂》,赞誉此举。李翕勤政爱民,每到一个地方,政绩卓著,万民称颂,无论是修建崤山险道,还是建西峡阁和郙阁道路,虽是施工难度极大的工程,却是惠利民众的好事,因此赢得了百姓赞誉。明朝秦安人胡缵宗说:“伯都历三郡,考之渑邑、成郡之碑,乃汉之良吏也。”

《西狭颂》的撰文、书丹、刻字、绘雕均为东汉武都郡下辨道(今成县西同谷一带)人仇靖所为。仇靖字汉德,东汉晚期杰出的书法家、文学家和画家,曾任李翕属下从吏之职,是一位地位很低的官府小吏。现存有《惠安西表》《析里桥阁颂》《天井山记》和《汉武都太守耿勋表》四篇,书迹有《西狭颂》摩崖石刻和《耿勋表》摩崖石刻两处,绘画《五瑞图》一组。即便是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却有如此的盖世之作,可以想象,仇靖在纵情挥洒《西狭颂》这幅人间瑰宝时,怀着多么大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激情,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

《西狭颂》在我国金石学、文化史、书法史和交通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从文学角度看,它行文流畅,言简意赅,文风朴实,语言精炼,运用了引用、比喻、对偶、排比、叠词等多种修辞手法,文笔之优美,使人触目动心。从书法角度看,它字体清晰,简淡古朴,结构美观,刀法有力,被国内外学者、书法家称为“汉摩崖石刻之冠”、“汉隶书法之瑰宝”。许多书法方面的书籍,在讲到汉隶真迹时,都要介绍《西狭颂》石刻。清代徐树钧《宝鸭斋题跋》赞其“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称赞它“疏宕”、“浑厚中极其飘逸”;梁启超在《碑帖跋》中称它是“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著名书法家丁文隽在所著的《书法精论》中极力推崇汉碑隶书,说《西狭颂》“结构严整,气象嵯峨,此汉碑中之高浑者也:结构曼妙,笔有余妍,汉碑中之秀丽者也:风回浪卷,英威别具,此汉碑中之雄强者也”。上海古籍出版社在《西狭颂》简介中说:“此碑书法方劲瑰丽,气势雄伟,为汉隶上品。”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书法选》中更是称其为“我国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上一篇:青藤门下 第11期 下一篇:创新教育普及化 普及教育创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