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金融监管之己见

时间:2022-07-18 07:35:11

我国的金融监管之己见

摘要: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提出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这个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前提下,更显示出我国的监管体制不能适应国情的需要,我们根据现实思考新的监管模式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体制;混业经营

一、我国金融监管之视角

分业监管是根据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有多家专业监管机构分别进行监管。目前分业监管较为普遍,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银行,银行总监察局和加拿大存款保险公司共同负责银行业的监管。加拿大银行主要从信用控制的角度进行监管,银行总督察局则主要监管银行经营是否安全稳妥和守法,加拿大存款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为银行提供资金,管理方面放入援助,增强公民的信心。

赞成分业监管者认为即使金融业传统的职能分工特征正在减弱,但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仍存在重要区别;分业监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更强,监管目标明确;单一监管机构体系庞大,内部协调和管理的成本将是不小的开支,而且处于绝对的监管垄断地位,容易出现。

混业监管是由一家监管机构承担监管职责,将金融业作为一个互联的整体统一的进行监管。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很多国家转型为混业监管。以英国为例,90年代英国“金融大爆炸”将英格兰银行监管部门、证券投资委员会和其他金融自律组织合并,成立了新的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负责对银行、住房信贷机构、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的审批和审慎监管。

混业监管的支持者认为这种监管体制有很多优点:首先,全面,广泛,统一的监管体制更适合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能够更为灵敏地发现多样化经营的金融结构不同业务部分存在的问题。其次,集中监管可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节约行政成本。再次,混业监管还可以减少被监管者的奉行成本,因为被监管者只需要与一家监管机构接触。此外,混业监管能够提高效率,避免了过分的职责交叉,机构重叠和互相掣肘,同时实现监管资源共享,能够对监管对象进行有效监管。

二、我国金融监管之现状

1993年之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范围比较窄,实行的是由中央银行全权负责的监管,但是随着金融业的扩大,我国在1993年进行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金融业开始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信贷业务和其他服务性中间业务,银行提供的金融商品少,盈利渠道单一,不允许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直接投资,金融资本的规模扩张被制约,也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业务经营多元化和综合化,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优质的商业银行服务,以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在业务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我国目前法律规定的仍是分业经营的模式,但是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目前己在政策上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业四业之间的资金壁垒,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业之间的“合作”与业务交叉有了明显进展,为下一步的规范的“混业”经营莫定了基础。

尤其是目前我国“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已跟不上金融创新的脚步,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而央行与三会之间呈现出监管真空的状态,大多数监管还属于一事一议,对个别机构的临时监管等层面上,对于各种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业务,而且以内部的基金或基金的基金等形式设立和经营机构,目前的监管法规和手段都显得力不从心。金融创新的初衷是规避金融风险,而金融创新发展到现在,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却规避了相当一部分的金融风险,同时,由于缺乏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它又带来了新一轮的金融风险。例如,我国期货市场近期推出期货投资基金,目的在于使投资者减小风险的同时有高收益,将期货市场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散户资金集中投资,分散风险,事实证明这类产品是合理的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我们进行投资的时候也应注意到产品本身的风险问题,包括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由此可见,要想更好的对其进行风险规避,使产品不仅合理化,更要合法化,那么,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志在必行。

就我国当下的金融监管模式,中央银行已不再实行对银行的监管,而是由一个独立的部门――银监会进行统一监管,而中央银行将权力主要集中在货币决策和最终贷款上。中央银行作出货币政策的信息来源大部分是通过三会整理集中的,由于市场本身的信息不对称和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滞后影响,使得央行对于推动和稳定整体经济的运行暴露出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三会之间在进行各自运作监管中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进行金融控股,这一投资方案很早被提出,但由于银监会和保监会都不能只凭自身的职能决定此方案的实施,需要报请国务院审批。例如,近期的交通银行投资中保康联事件重新提上议程,中保康联的公司状况已不再适合继续经营下去,国务院已原则上通过认可,上海大部分交行的营业网点开始中保康联产品,只是等待保监会的通过即可实施此方案。这样的流程无疑增加了投资成本。那么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完善也应包括重新对金融机构的职责划分和利益冲突协调,以及对新业务的划分监管归属。

三、我国金融监管之要求

(一)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影响

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改变了金融业的市场环境,使其传统的业务界限和行业分工日渐模糊,条块分割局面也已被打破。这无疑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变动。的确,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危机,除了各个国家都存在的金融监管问题之外,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也为这次危机的蔓延提供了基础。美国房地产市场资金骤然断裂,各个金融机构报出巨额亏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美国资本市场深幅调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骤减,同时这些金融资产所依赖的实体经济也深受影响,造成消费下滑,就业下降,危机迅速扩散至世界各国。可见,在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今天,为防止我国金融市场以后重蹈覆辙加强金融监管与国际间协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客户需求的综合化要求

这种要求要求我国金融业必须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而实行混业经营则是最优的出路,即在一家金融机构能得到多种不同的金融服务,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不断推进金融创新,组建“金融超市”以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样大量金融创新产品的集中对于风险规避和金融监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种类衍生品的目标不相同,实行统一监管易出现较大的文化差异冲突,而且统一监管机构的权力过大会造成,从而导致潜在的价值损失:实行分业监管易造成各监管机构之间的难以协调,管理成本高,规模不经济,所以,我国针对客户的综合要求实行混业监管是最好的选择。

(三)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为达到我国在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以混业经营方式为主的跨国金融集团公司将从各种渠道分别进入中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从分业逐步走向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服务贸易业的过度摩擦。上海作为我国典型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近几年,大量的外资银行进驻中国市场,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创新都相对薄弱,有效地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无疑是为提升我国本土的金融机构保驾护航。

(四)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共享的趋势必然会导致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整合,从而模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之间界限。如果中国继续走分业经营监管之路,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各监管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将无法消除,决策的滞后,甚至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混业经营模式下,信息高度透明化,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创建信息共享平台,为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多因素要求我国不能局限于分业经营,监管,分业监管所隐含的矛盾日益凸现。银行、证券、信托、保险之间业务的混合削弱了分业监管的基础业务,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替代性的金融产品。同时银行、证券、信贷、保险业之间资金和业务往来的日益密切增加了分业监管的难度,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直接、间接的联通运作。集团公司控股下的混业经营使现行的监管效率低下。金融创新导致监管重叠与监管缺位并存。中央银行对信托业的监管与货币政策的目标产生矛盾。解决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要实行金融业的统一和协调,从提高现行监管体制效率出发,建立适应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发展需求的金融监管体制。现实要求我们发展混业经营,形成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混业监管机制。

四、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之己见

由于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我国现有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要想让金融健康快速的发展,我国就必须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变革。我国现在处于完全分业经营和完全混业经营的过渡阶段,所以我们就应该选择处于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之间的一种特别的监管体制。

现在我们可以选择的方案有以下几种:一是继续维持分业监管模式,同时另设或者指派机构,负责协调3家监管机构的关系;二是以混业监管来应对混业经营的发展,即像英国一样实现三家的合并,对金融业实行统一的监管;三是提出一个新的监管体制――间与分业和混业之间,建立一种过渡性、折中性的替代方案,有利于下一阶段向混业发展。

现在在中国,第三种方案是有效的,并且是可行的。即就是在现有的“一行三会”的基础上,把中央银行的职能独立出来,形成货币决策委员会,专门的掌管国家的宏观政策,有效的执行其货币决策权。同时成立专门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来管理我们的“三会”,还要同“三会”并列成立它们范围之外的一个新的部门来监管金融创新的新产品和信贷监管。 让这个专门的委员会做“三会”及一新部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这个机构也可以为中央银行提供参考。同时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中的重大问题,协调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业务创新与有关的监管政策,对外开放及有关规范管理等。通过定期磋商机制,可以及时交流有关监管信息,界定业务交叉中的监管责任,解决分业监管中政策协调和配合问题,提高混业监管效率和整体水平。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我们现在监管的真空。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例,尽管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我国法律也没有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近来金融控股公司在不断诞生或抓紧筹建,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新的组成部分。民生银行与加拿大皇家银行合资成立的基金公司正上交证监会报批,光大银行则正在发起申请控股或成立一家期货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纷出是大势所趋,但却对监管提出了挑战,有关的法律久拖不决。他们在挑战我们的法律灰色地带,在新的监管模式下,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可以行使其职权,对这些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管理。

那个新的部门可以对当下随时出现的金融创新进行监管。这三年间上证指数先从998点呼啦啦涨到6000多点,而后又哗啦啦跌到3000点不到,就像过山车一样刺激,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美国的次贷危机是由于次级债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导致的,美国各大银行都有房屋贷款业务,银行通过信用记录、其他债务、流动资产、收入等变量把贷款人分门别类,然后把同一类人的债务打包合在一起,证券化上市再转买给基金和散户。其中风险最大、信用最差的那一部分贷款人的债务证券化后的产品就是所谓的次级债。美国的惨痛教训给我们莫大的启示,监管的失策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我们现在在金融创新方面监管的空白可能一度引起中国的潜在危机,所以创新监管部门的建立是很必要的。

我们提出的新的监管模式――扩大中央银行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管理金融监管委员会和货币决策委员会,其中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协调三会与金融创新监管委,将更有利于我国提出的要在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全开放与健康稳定发展,让我国在世界经济中角逐,使其有更广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韩汉君,王振富,丁忠明.金融监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孟龙 .金融监管国际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上一篇:湖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初探 下一篇:作业成本管理理论的基础性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