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时间:2022-07-18 06:05:33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2002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和实施,在华夏大地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则以“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

2004年,山东省又作为首批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四省份之一,走在了新课改的前列!那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音乐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高中音乐教师又该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呢?下面笔者就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内涵和几年自身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加强知识理论学习,提高综合音乐教师教学能力

通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我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突破,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对教育理念把握不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工作起来显得有些吃力,总感觉自身的知识面显得不够宽泛,几乎普遍缺乏综合音乐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加强知识理论学习,提高综合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俗话说的好“打铁还须身子硬”,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强调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如信息技术)的综合,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多学科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对多学科文化知识有广泛的涉及,善于发现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与渗透。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就会出现问题。

二、切实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思想观念要更新。新课程,新角色。角色的全面转换应从教师思想观念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着重关注学生的个性,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艺。音乐课堂教学不是培养音乐尖子为主要目的,不是以学生高分和升学率为目标,而是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全体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喜爱。音乐教师要抛开偏见与偏爱,消除人为的优劣之别,给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展示音乐才能的均等机会。作为音乐教师应发现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特定、特色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提倡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构建学生人格的独立性,使学生喜爱音乐课堂教学、喜爱生活、喜爱艺术。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欣赏课,我就头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呢?我曾经作过调查,大多数学生这样说:我们的音乐课老是听“老歌老曲”,听那些我们一点也不懂的曲子,还有1 2 3 4 5 6 7,什么刀来咪,我不懂,烦死人了。当然,他们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这是不是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成了纯粹的听歌(曲)课!――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求;音乐课堂上我们还有一些老师采用的是教导式的讲授法,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把学生作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忽视了音乐作为情感艺术的特征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其实,“在未欣赏音乐之前,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特别是时间较长的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欣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鉴赏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三、 积极学习新理念,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有时,教师一味的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而忽略培养学生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特点,把自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把音乐作品说“死”、说“僵”,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于是,我们便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体验、讨论和积极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具体表现为: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有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亦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如上《第六(悲怆)交响曲》一课,组织教学后,教师只作简单导入(今天我们要欣赏一个非常有名的曲子,他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有着很不平常的人生经历,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首曲子是被世人称为作者的绝笔之作),以激起学生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初听,因为学生已适应这种教学,彼此都非常认真。初听后(亦可听部分),教师让学生说说音乐特点,各自感受。有同学说这首作品情绪悲伤、凄凉;有的说这首作品让我想起自己不高兴的往事;也有的说象一个饱经风霜和挫折的老人在述说他的悲惨遭遇。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学生已把内涵基本体验和感悟。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情况作简单介绍,顺理成章完成教学。音乐课堂教学以音乐教学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互通。音乐课堂教学利用学生的语文功底、数学概念,运用自然现象、运动方式,借助美术的色彩、戏剧的唱腔、影视的画面等等,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感化学生,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篇幅短小,音乐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大体多适合这种方法。如:《沂蒙山小调》、《流水》等。有些较大篇幅的作品,其中的某一乐段亦可采用这种方法。如《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一段,听后,让学生说说彼此感受,谈谈随音乐而产生的联想。其中一位同学这样说“乐曲以跃动的战斗精神构成它的音调特征,并且在两部轮唱之后,接着是三部、四部轮唱并穿插以‘龙格龙’的装饰性乐句,增强了生动、活跃的气氛,表现出革命武装在斗争中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之中,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抗日战场,另人热血沸腾!”这位同学的感受,足可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行。另外,我还通过网络下载了很多相关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教学的载体,给学生一个更为直观的学习途径。

总之,怎样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用开放性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成长”的乐园,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学校音乐教育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如何组织好一堂体育课 下一篇:根据中考课程说明,做好中考数学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