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鬃,何时恢复你往日模样?

时间:2022-07-18 06:00:54

猪鬃在古代称之为“刚鬣”,是指猪颈部和背脊部生长的5厘米以上的刚毛,因其纤维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变形,耐潮湿,不受冷热影响,因此成为民用、工业和军需用刷子的主要原料。可以用来制作各种日常生活中清洁刷具、机器洗擦刷具,特别是能够用来制作各种洗刷枪炮、油漆军舰、坦克、飞机零部件的军事用刷。

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各地几乎都建立了猪鬃加工厂,产量逐年增加,成为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出口销售量一度占世界猪鬃贸易总量的95%左右,并且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红极一时的猪鬃行业似乎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其实不然,猪鬃及其制品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说,女同志化妆用的刷子、小孩子画油画用的刷子等等都是用猪鬃制作而成。

原材料收购面临的难题

我国猪鬃按不同产区可分为东北鬃、青岛鬃、汉口鬃、上海鬃、四川鬃、天津鬃和内蒙古鬃等类。此外,还可按颜色、性质、季节等分类,比如说,白猪鬃、黑猪鬃、花猪鬃;水洗鬃、水煮鬃、漂白鬃等等。

猪鬃行业实际上起源于我国近代清朝咸丰年间,在此之前猪鬃基本上不算是商品。农村将猪宰杀之后,将猪毛泡刮,除去留下少量长鬃毛作为“引针”和“鞋刷”之外,其余都丢弃在粪坑里当做肥料。后来随着上海、广州等五口岸开埠通商,猪鬃才作为商品出口国外,以满足世界各国制刷工业的需求。

自从猪鬃成为有价值的商品之后,便成为了很多农户养殖业的主要副产品之一。笔者所在之四川,在过去曾经是全国优质猪鬃的最大出产地。英国人克来氏在其《四万万顾主》一书中就曾写到过“世界优良牙刷的供给,依靠四川白猪的健康和发达”。过去,四川“杀猪匠”也就是北方人说的屠夫前往农民家里帮忙杀年猪一般都要收取一定的劳务费用。但是,随着猪鬃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其价格不断上涨。到了后来,屠夫帮忙杀年猪不但不收钱,反而要支付农户一些费用。当然前提条件是猪鬃由屠夫带走,至于支付给农户多少钱则根据双方情感关系的亲疏,以及猪鬃质量的优劣来判断了。

目前,我国生猪的养殖量、存栏量每年都处于略有增加的水平。但猪多了作为其副产品之一的猪鬃却减少了。特别是坚韧、耐磨、鬃毛纤维长的优质猪鬃减少的幅度最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农户饲养生猪习惯的改变,造成了优质猪鬃“一毛难求”的现象。众所周知,优质猪鬃毛来源于农户圈养或者是散养,生长周期长的生猪。以四川为例,在过去农户饲养一头猪到宰杀,基本上要将近一年的时间。这种猪的猪鬃毛就比较长,一般都在5厘米左右,属于优质猪鬃。而现在大多数生猪都来自于规模化养殖场,这些类似流水线生产的猪一般三个月即可出栏。这种猪的猪鬃基本上都还很短,品质较差。生猪的生长周期缩短、生活环境变化都是造成优质猪鬃原材料短缺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生猪宰杀方式的改变,也是造成猪鬃短缺的原因之一。四川“杀猪匠”一直流传快速杀猪方法,就是将猪杀死放血之后,直接剥皮分割之而免去了滚烫等繁琐的过程。这种杀猪方法能得到完整猪皮一张,并且耗费时间、人力极少。笔者曾亲眼所见,仅一屠夫杀一只200斤左右的肥猪,从下刀到猪肉分割完毕耗时半小时不到。杀猪方式的改变,造成了无猪鬃可取。

再者,农村劳动力的缺乏也造成了猪鬃原材料的短缺。最优质的猪鬃,是在夏季采用人工从活猪身上拔鬃的方法获得的。这种方式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每次仅能拈住三五根鬃毛往上拔。这是一件非常耗费劳动力的事情,在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赚钱,农村家庭收入增加之后,猪鬃的采集工作已经逐渐停滞下来。

上面谈到的都是从猪鬃生产源头来分析猪鬃原材料减少的原因,但实际上在目前农村家中存有猪鬃的农户也面临着一个销售难的问题。

四川某地一农户将近花甲之年,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等晚辈皆在外地打工。家中就剩下老两口,忙活了一辈子的两人便饲养了6头仔猪。由于嫌购买饲料成本太高,并且家中余粮充裕,便每日使用包谷、红薯等进行饲养。到年底6头肥猪出栏时,老两口辛辛苦苦拔了一个夏天得到的猪鬃毛约10公斤。对于他们来说,这10公斤猪鬃只要一出手便是养猪的“纯利润”。

然而,老两口是左等右等也没有人上门来收购。到赶集的时候,将这些猪鬃带到镇上也销售不出去。以前猪鬃的收购是由乡镇供销社统一收购,但现在乡镇供销社早已撤销,这个老农的猪鬃只能暂时存放在家中。猪鬃收购中间人的缺失,是导致广大农民朋友猪鬃销售不畅的根本原因。

目前猪鬃纤维产地,收购猪鬃中间人缺乏的原因实际上还是来自于猪鬃产量的大幅度下降。笔者专门询问过一位以前一直走村串户从事猪鬃收购的小贩,他坦言说不再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是以往随便跑一个生产队就能收到一两百公斤猪鬃,而现在就算是跑遍一个乡收购100公斤猪鬃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收不到猪鬃,小贩们无利可图自然也就不再干这个事情。

猪鬃产量下降导致猪鬃收购中间人改行,缺少中间环节又导致农户销售猪鬃困难重重,导致更多的农户也不愿意再生产猪鬃。如此往复,便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了我国猪鬃特别是优质猪鬃短缺的问题。

深加工呈现的危与机

对于猪鬃的初、深加工在我国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不过最为辉煌的时期还是建国以后,但凡猪鬃产区每一个县甚至是每一个乡镇都成立了猪鬃厂。不过,这些基本上没有机械设备,全部靠人工的猪鬃企业生产的都是洗衣服、刷鞋子用的刷子。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随着尼龙等替代品的出现,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竞争等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些或者国营或者集体性质的猪鬃厂已经基本全部倒闭。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以集中生产猪鬃及其制品为主的地区却异军突起,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营猪鬃企业甚至是猪鬃加工作坊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虞城县黄冢乡付大庄村是全国闻名的猪毛加工专业村。鼎盛时期,全村1140户有800多户人家从事猪鬃的加工。彼时,该村顺毛机发展到200多台,全套机械发展到100多台,村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成了庭院工厂。每天,这个村加工的猪鬃量高达五六千斤。然而,从2000年以后猪鬃产业开始在这里逐步退化,到目前该村从事猪鬃加工的已经不到100户,产量也大幅度减少。

据了解,造成这个传统的猪鬃加工专业村猪鬃产业萎缩的原因与我国其他纤维行业受国际金融风暴等影响不同,并不是因为国际行情不好。我国猪鬃及其制品,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上都是供不应求。其原因主要是,原材料质量下降、产量减少。由于现在的猪大多是饲料猪,其猪鬃纤维长度短,韧性、强度都差。质量差的猪鬃无法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再加上收购猪鬃原材料困难,所以导致该村猪鬃产业的倒退。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高里街道也是远近闻名的猪鬃加工特色产业镇,但是在这里仍然面临着猪鬃加工产业萎缩的尴尬局面。除了同样面临猪鬃原材料方面的问题之外,困扰他们的还有猪鬃行业“后继无人”的难题。

猪鬃加工行业特别是其深加工这一块,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来完成。因为,猪鬃加工的工作环境相对恶劣。所以,目前年轻人很少愿意来从事这个职业。学的人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这门手艺的人势必也将越来越少。缺乏后备人才,是目前高里街道猪鬃产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

毋庸置疑的是原材料特别是优质猪鬃原材料的短缺,以及猪鬃技术工人的匮乏是目前我国猪鬃行业面临的主要危险。那么,我国猪鬃行业的机遇又在哪里呢?

其一,是产业升级,提升、改造猪鬃的生产技术工艺,提高猪鬃产品的附加值。我们还是以虞城县黄冢乡付大庄村为例来分析,长久以来他们对于猪鬃的加工方式几乎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一直习惯于生产工艺流程较为简单的水洗鬃。水洗鬃主要就是将除去杂质并且在温水中发酵24小时之后的猪鬃,再清洗几次然后经行晾晒、蒸干、分级等步骤之后的猪鬃成品原材料。这种生产猪鬃的办法投入少,需要的技术含量也低,在创业初期确实适合付大庄村村民们这样的情况。

但是,这种生产方法也有天生的缺陷,那就是进入门槛很低,极其容易被人模仿从而导致无序竞争的出现。相对来说,这种简单工艺生产的猪鬃成品价格、利润都偏低。而江苏一部分猪鬃深加工企业则是到付大庄村收购现成的半成品猪鬃,拿回去再进一步加工制成水煮鬃。水煮鬃的最大优势就是经过水煮工艺之后的猪鬃,变得非常直。并且在制作成各种成品刷子之后,遇到水也不会弯曲。同时,水煮鬃的市场价格要远远高于水洗鬃。

另外,目前基于花猪鬃的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的位置,行业内又催生出了漂白猪鬃。漂白猪鬃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化学方法将花猪鬃转变成颜色统一的猪鬃,以提高其售价。

我国猪鬃行业的机遇,说到底就是要想尽办法提高猪鬃及其制品的利润。以目前来看,猪鬃行业的成本主要是原材料和人工费用。加大机械化在猪鬃加工过程中的使用率,尽量降低成本,促使我国猪鬃及其制品从单纯量的增加转变到质的飞跃。

说到猪鬃制品质的飞跃,就不得不提到我国重庆一个著名的乡土品牌。这家公司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开发出一款用野猪猪鬃制作而成的木梳子。据说,野猪鬃是世界公认的细而硬直的天然物,具有不易断裂、刺激皮肤等多种优点。猪鬃可深入头皮层,将油脂从发端带到发梢,起到清洁滋养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款猪鬃梳子目前的市场售价将近500元。按照最近的生猪价格换算,差不多3把猪鬃梳子一头猪,其利润相当可观。

同样是猪鬃,制作成另外一种产品,换一种方式进行销售利润就提高数十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猪鬃行业确确实实是危险与机遇并存。

高品质是行业的生命

猪鬃质量的问题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以当时的四川猪鬃为例,一些厂商利欲熏心在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使弄技巧,所制优等货品,内杂藏劣货”。当时英国的古柏公司就发函批评说“重庆猪鬃,应保持战前品质,切忌掺假”。

到了现在,猪鬃行业掺假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在成品销售过程中,猪鬃的价格是以猪鬃的长度作为其品质依据来确定的。因此,便有一些掩耳盗铃之徒将短的猪鬃混在猪鬃原把子内部,以次充好进行出售。在猪鬃原材料方面即便是业务精通、头脑精明的猪鬃贩子在异地收购猪鬃的时候,也经常会被假冒伪劣猪鬃整得晕头转向。

有一位后来经营猪鬃生意非常成功的人士,提起一度被假冒伪劣猪鬃坑得身无分文的事情时,也是满脸的无奈。当时,他听人说几千里之外的东北某地猪鬃原料非常便宜。经不住诱惑,他连夜前往该地。经过询问之后,这位猪鬃行业的“专家”发现当地的猪鬃原料价格只有外地的三分之一,于是便收购了两大卡车,经过长途运输拉回了自己的加工厂。结果,到了家把包装口袋一打开他就彻底傻了眼。口袋里装着的全部是猪鬃毛茬子,属于猪鬃加工后的下脚料。这一笔生意让他血本无归,搞得他连加工厂的流动资金都成了问题。

另外,用化纤冒充猪鬃制作而成的各种刷子也值得我们警惕。这其中,尤其以化妆用的刷子带给消费者的危害最为严重。

众所周知,猪与人的基因组非常相似。在临床医学上,还专门饲养一种皮可以替代人体皮肤,从而来对烧伤患者进行治疗的猪。因此,由猪鬃制作而成的化妆刷最有亲皮肤性,并且最少引起人的过敏反应。但是,化纤刷子则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皮肤娇嫩的都市女性会对化纤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因此,凡是高档的、价值不菲的化妆刷一定是用猪鬃毛制作而成的。

然而,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总是有一部分利欲熏心的不法之徒要干用化纤刷冒充猪鬃刷的勾当。四川某市就有一位中学音乐教师,因为使用化纤冒充猪鬃的刷子化妆而导致严重的脸部过敏症状。后虽然经过治疗得以痊愈,但前前后后还是痛苦了好几个月。然而由于有化妆品的介入,医院方面也无法确定,究竟是假冒的猪鬃刷还是化妆品中的某种元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导致这位女教师维权无门。但据她介绍自己长期使用同类化妆品,从没有出现过过敏症状。所以,这种假冒猪鬃刷的化纤刷有高度嫌疑。

不过,猪鬃制刷工业从鼎盛时候生产需求量巨大的洗衣刷、鞋刷,到目前生产需求量有限的化妆刷、油画刷,其使用点是呈现逐步萎缩状态的,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各种猪鬃刷又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猪鬃整体使用面又是逐步增长的。不论是点带动面,还是面带动点,我国猪鬃行业的发展都是充满希望的。

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望了望窗外川流不息的嘉陵江。笔者所在的城市,当年曾经是川东北地区包括陕西猪鬃的集散地。川东北之达县、广安、巴中、广元猪鬃沿巴河、州河、曲江、白龙江等汇聚于此,再顺嘉陵江而下重庆。在本地曾经有一家规模庞大的猪鬃厂,鼎盛时有好几百工人。如今,猪鬃厂早已经不复存在,原址上拔地而起座座商品之房。猪鬃产业似乎也随之在这里销声匿迹,但是面对猪鬃这个可以切实提高群众收入的养猪业副产品,就如同眼前的江水白白流走,岂不让人心疼、惋惜?

不禁要问:四川猪鬃,何时才能恢复你往日模样?

上一篇:挑战与应用:未来智能化纤纺的设计与管理 下一篇:聚酯纤维中二氧化钛含量分析:分光光度法与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