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爱显摆为哪般

时间:2022-07-18 05:00:46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热衷谈论自己、表达己见,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与赞同。特别是有了微博这种存在,人们更乐于隐藏在巨大的社交网络背后,大到公共议题,小到衣食住行,随时都能事无巨细且肆无忌惮地“显个摆”。

其实不论哪个场合,一旦有人长时间热切表达自我,都难免给人留下显摆过头的不良印象。而最糟糕的情况则是,若无人附和,则可能落落寡欢,甚至遇上传说中的“关注缺乏焦虑”。

被佐证的幸福感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她只把这些拍成照片,默默发在微博上。”——当有人充满调侃意味地恶搞台湾女作家亦舒这段话时,就足以见得,现代人是多么急于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一切。

亦舒的原话其实是想说,不自卑的人,才不会想要炫耀。然而人们已经一脚跨入“人人爱晒”的时代,显摆就并不见得只是单纯的炫耀和自卑的关系,多数时候,毫不自卑的人,也会怀揣着一颗渴求认同的心,渴求被佐证的幸福感。

比如我们讨论组聊起这个话题时,上海人马小琼就迫不及待地马上对号入座。马小琼今年29岁,结婚两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个人空间和微博上晒夫妻恩爱照。从到普吉岛蜜月旅行实时潘报开始,到最近过生日老公身着围裙为她做蛋糕的系列图,在引得好友围观友好表示羡慕嫉妒恨同时,拿她的话说,也有个别寂寞空虚冷地对她翻白眼。

“翻白眼只是种说法啦,其实他们很毒舌的。比如说我眼神不对啊,蛋糕上面做的心型像屁股啊之类,反正就是各种挑剌嘲讽。有一次,我在微博上转发了一个老公出差,但回家后买大束鲜花悄悄放在卧室床头给老婆惊喜的,然后@了我老公。结果就有毒舌朋友说,祝愿天下每个紫薇都找到她的尔康。后来老公就劝我少晒,不过我既不是炫耀,也不是显摆,就是单纯分享给朋友,为自己的甜蜜婚姻做个见证。”

比起马小琼这样只是招致冷嘲热讽的,定居青岛的陈林立就险象环生许多,几乎经历了电视剧上才会出现的狗血事件。

陈林立32岁,在已经结婚的同事圈中,有个懂做菜懂理财还很会体贴人的完美娇妻早就盛名广传。但凡提及妻子,陈林立还会一脸自得。但自从新来的实习小妹对他大献殷勤、处处表露不输妻子的举止。让他快要动心时,小妹突然跟他说,你不要误会,我只是想证明,这世界除了你老婆,其他女人并非一无是处。事后,陈林立终于懂得了收敛的内涵。

当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并渴望让别人知道时,往往会忽略别人是否想知道、是否不屑,而对于当下状态不算太好的那些人,还可能是一种招致别人攻击的笨做法。

情不自禁去显摆

人人有此体会,当我们谈论自己的优秀面时,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把它们说得更好,不知不觉中,就构成了显摆。

哈佛大学的神经学科学家研究发现,与他人分享想法时,脑细胞和脑突触层面的活动会令人产生强烈满足感。也就是说,无论是在私人谈话中,还是在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上,谈论自己(特别是优秀面)都能在大脑中激发出类似食物或金钱所带来的愉悦感。

而显摆这种心理需求,最早可能得追溯弗洛伊德人性心理学的依恋现象。起初我们依恋父母,成年后,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化,依恋则转向身边重要他人(伴侣、朋友、同事),我们需要获得人群的关注与认同,以达到更利于己身发展的紧密连接的关系。

然而在一些既定价值观中,那些优秀出挑的家伙总能在第一时间引人注目,趋利避害心理令我们情不自禁就想要去做那样的人,随时向他人展露我们的才华与长处。尝到甜头后,就容易自我膨胀,放大自我表现欲。

不过这世界就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有不擅长的领域,过度渲染擅长项,自然会对不擅此道的人是一种冒犯。特别是一些天生自恋过头、热爱攀比的人,他们骨子里就喜欢站在聚光灯下,为了获得更多关注(甚至捏造、假想来自他人的羡慕嫉妒恨),毫无根据地夸大成就和才干,即使得罪他人也在所不惜。另外还有低自尊或内心极不认同自我的人,在自卑心理驱使下,也会用更加自负自傲的自我表达来保护、证明自己。那么不论是否有心炫耀,坏处就是,招致抵制和攻击也就理所当然。

于是,我们又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当人们竭尽所能地表现一番后,却依然无人问津,失落与沮丧的情绪就接踵而至,这,就是关注缺乏焦虑。

试想这样一种情况,特意换了新发型却被伴侣嗤之以鼻,或在会议中慷慨陈词却没人应答…一这显然很尴尬,但不被关注的感觉似乎更糟,惯性思维甚至会酿成无足轻重才会被忽视的主观想法,跟着就容易放大不良情绪自怨自艾。严重者还会得不偿失地引发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如失眠胸闷、肌肉莫名疼痛、胃肠功能失调等。

万物自有平衡处

哈佛大学神经学科学家戴安娜·塔米尔说,“自我表现格外让人满足,为了谈论自己人们甚至愿意放弃金钱。”自我感觉良好,的确有助我们更好地行事,不过前文已经提到,即便人们十分渴望通过谈论自己来使人关注和赞同,却不见得周围他人一定买账。

在被关注需求和关注缺乏焦虑之间,我们更需要寻找两者的平衡,才能确保令人愉悦的满足感更为真实可靠。

广州的岳舒娅就分享到,结婚生子带娃,曾让她在家做了四年全职。一年前,岳舒娅有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机会,为了尽快融入环境,她经常会找同事搭话,除了积极表达工作上的想法,还会刻意赞美别人拉近关系。但很多次都是热脸贴上冷屁股,甚至还一度遇到顶头上司的直接疏远。

“那时真是觉得很艰难,信心严重受挫,觉得自己被人讨厌,还动不动就怀疑肯定是与社会脱节太久,注定只能回家带娃。而这些想法自然不能告诉老公,本来也是想和他共同分担才逞强出来上班。”

“好在我有个特别善解人意的闺蜜,她说,我们不能要求对我们一无所知的人,按我们的希望迅速认可和喜欢我们。新环境可能更需要耐心观察,过度表现自己,特别是刻意奉承他人,目的性太强,也会让别人无所适从。有些人选择回避,但不见得是讨厌,所以干嘛不及时调整行为,而老是去怀疑自己的职场价值呢?”

“不得不说,她这番话给了我很大帮助。事后我细想了下,别^对我的意见不置可否,多半是我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而一些被我刻意夸赞的同事,大概他们并不觉得有必要;而如果真是讨厌我的人,我也不能控制别人的思想……思路打开我就不再纠结,开始更多关注这份工作本身,踏踏实实地做业绩,也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终于收获到了工作乐趣,年终时,还得到了上司特别关照的红包。”

上一篇:余姚活埋案揭秘:作恶小情侣并非法盲 下一篇:14年后再看《泰坦尼克号》,电影依旧斯人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