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图源流 3期

时间:2022-07-18 03:33:18

古今祝寿礼品中,寿图是比较常见的。寿图的内容除了寿星外,还有桃子、松树、仙鹤、仙人、寿字等,这些都跟长寿有关。松树是以其四季常青、岁寒不凋、生命力强而成为长寿的象征。仙人长生不死,自不待言。仙鹤常常伴随在仙人身边,是仙人的交通工具,因而也具有长生不死的特性。桃子能延年益寿的观念则来自西王母的仙话。

西王母原是西方的一位女神,主管人的生死,后羿的不死之药就是从她那里求来的。她住在昆仑山的瑶池,果园里种有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桃。《汉武故事》一书中有食桃“可得极寿”的话。唐代释慧立《三藏法师传》云:“伏愿玉宇延和,仙桃荐寿,迈甘泉之清暑,等瑶水之佳游。”表明唐代已用桃子祝寿。宋代以后,桃子成了祝寿不可或缺的物品。宋徽宗绘有《献寿桃图》。元赵孟頫《松雪斋集》中《皇庆三年三月三日圣节大宴长寿仙道宫》云:“九重春醉蟠桃宴,天下太平,祝吾皇寿与天地齐年。”《西游记》第五回中对蟠桃园中的仙桃作了一番生动的介绍,说人吃了仙桃可以“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这使得桃子与长寿的俗信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道教把三月初三定为王母娘娘的诞辰,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会,俗称蟠桃盛会。

在祝寿的仙人图中,麻姑的形象较为常见。麻姑最早见于魏晋间小说《列异传》。到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麻姑的形象丰满起来:东汉桓帝的时候,仙人王方平邀请麻姑一同来到蔡经家。蔡经见麻姑是个十八九岁的漂亮少女,然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将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沧海变一次桑田,不知要经过多少万年。而麻姑已经见过三次沧桑巨变,试想她的寿命该有多长,而她居然长得像个十八九岁的姑娘,这种青春永驻的境界不正是凡人们梦寐以求的吗?因此麻姑很快在民间走红,受到人们的膜拜。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麻姑修炼成仙的山和洞,还有祭祀麻姑的庙。到了宋代,麻姑受到皇帝的褒封。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三《麻姑传》载:“宋徽宗政和间宠褒麻姑为真寂冲应元君,宁宗嘉泰间改封虚寂冲应真人。”这使麻姑影响更大,成为妇孺皆知的仙姑。

宋代还出现了麻姑为西王母献寿的传说,宋代画家刘松年的名画《瑶池献寿图》正是基于这一传说而创作的。后世创作的这一题材的作品多得不计其数。明代仇英、陈洪绶、张路,清代任薰、任伯年等都有《麻姑献寿图》传世。

有些寿图是利用谐音关系创作的。如画一只猫蹲在山石之下翘首仰望,山石的上方有一只美丽的蝴蝶展翅飞翔。猫与蝶的读音与表示高寿的“耄”“耋”相谐,所以用猫和蝴蝶构成寿图。绶带鸟也是寿图中常见的题材。绶带鸟又称吐绶鸟、珍珠鸡,嘴根长有肉绶,颜色时时变化。由于“绶”与“寿”、“带”与“代”谐音,因此绶带鸟便成了人们心目中长寿的象征。还有画画眉鸟和梅花的,这是为了谐“眉寿”之“眉”。

寿图还有一类大宗就是“寿”字图。在汉字中,同一个字写法最多的恐怕要数“寿”字了。这是因为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自汉字问世以来不知人们书写过多少“寿”字。生日文化兴起以后,每天都有无数人需要祝寿,而祝寿最为恰当而简便的礼品就是送“寿”字字幅或是写有“寿”字的用品,这大大促进了“寿”字家族的繁盛。据说四川天全县的书法家罗育珉已收集到两万多个不同的“寿”字,而天津书法家沙驼收藏的不同写法的“寿”字更是有7万多个。“寿”字家族如此庞大实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为了追求各种艺术效果,书画家们创作了形形的“寿”字图。就字体而言,甲骨、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无体不有。就构形而言,有圆形的、方形的、平面的、立体的,有汇集各种“寿”字的百寿图、千寿图、万寿图,还有艺术色彩很浓的“花寿”字,形形。就材质而言,纸布竹木,金石陶瓷,应有尽有。

“花寿”字是用各种花草、水果、鸟雀等巧妙地构成一个“寿”字,富有艺术感染力,比单纯的墨书“寿”字更为赏心悦目。

百寿图常见的有三种造型。第一种是在一个方形的画面内写上一百个不同的“寿”字。第二种是先写上一个很大的“寿”字,然后在这大“寿”字宽大的笔画框内填写上一百个不同字体的“寿”字,或是把小“寿”字排列成一个大“寿”字。第三种是将一百个“寿”字一圈圈罗列,构成圆形图案。

百寿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清代翟灏《通俗编》卷十中认为“百寿图亦自明以来始行于世”。其依据是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四“百寿”条的记载:“大寿字一轴,御史张斅之家藏者。张始祖日子成,赘周景端氏,景端无子,尽产遗之,此亦其一。自子成传六世至张斅,书画多蠹腐,此贮神龛中得独完。取而装潢之。字崇四尺有七寸,广杀其寸之六。楷体黑文,其点画中皆小寿字,白文,一一作别体,满百无一同者。”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明代张斅家藏的百寿图是传了六世才到他手里的,而此图又是六世之前的周景端的遗产,所以此图至少在张斅收藏的两百年前就已问世。

其实至晚在宋代,百寿图就已出现。清初学者钱曾在《读书敏求记》卷一“字学”类记载了《百寿字图》一书,介绍说:“百寿字,绍定己丑,静江令史渭刻于夫子岩。正德丁卯,昆明赵口又得二十四体,编成一书,可谓无体不具矣。”绍定己丑是1229年,可知宋代已有百寿图流行。夫子岩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的寿星山(又名葛祖山、对河山),山下有一天然岩洞,洞高10余米,宽约17米,古称夫子岩,现名百寿岩。宋人史渭的“百寿图”镌刻于百寿岩内的石壁上,字高177厘米,宽145厘米,大“寿”字的笔画内又镌刻着100个形体各异的小“寿”字。这些小“寿”字无一字无来历,可以说是宋代以前“寿”字书法的集中展示。

史渭的“百寿图”自问世以来就被视为稀世之宝,自达官显贵,至普通百姓,都以拥有一幅史渭的“百寿图”的拓本而自豪,历来是人们祝贺寿辰的上佳礼品。今天,由于其年代久远,积淀深厚,影响广大,是当之无愧的百寿图中的寿星,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1936年10月,五十寿辰(虚岁),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命人拓裱了一幅史渭的“百寿图”,献给作为寿礼。抗战时期,为了加强与盟国英国的关系,这份精美的“百寿图”又作为政府的礼物,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为其祝寿。1989年7月,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六十华诞,拓裱的“百寿图”又到北非为国王祝寿。史渭的“百寿图”已成为我国寿诞文化的突出标志。

自宋以来,百寿图屡见不鲜。明代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卷十六《题百寿图序》:“因公初度届期,君怅望云舍,无繇称觞为公寿,乃绘图,以泥金勾勒寿字一,大可五尺许,采古诸家篆籀及道经释典天书、云章、虫鱼、龙马、科斗、钟鼎之文,共得百寿,书填于勾勒间,丹碧间错,云霞辉映,灿然烨然,如天孙云锦,光彩夺目,亦奇观也。”《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写贾母八十大寿的时候,收到的礼品中有“泥金百寿图”的屏风。清代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二十五《劝同志勿用寿字缎说》:“织金寿字缎,不知作俑者,近年士大夫生辰庆祝多用之。其初惟胸背中有字,今通身寿字,有百寿、百二十之说。”人们把百寿图织在绸缎上制成衣服穿。明代晁琛《晁氏宝文堂书目》的“子杂”类收有《百寿字图》,清代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十一有《百寿图印谱》一卷。今人沈林仓编有《百寿图卅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这都反映了百寿图的风行。

除了百寿图外,还有千寿图和万寿图。1993年,山西篆刻家许若石创作了一幅篆刻作品《千寿印》,长达30米,由1050方“寿”字印章组成,印文有甲骨文、小篆、汉印、魏碑、古币文、瓦当文及楷、草、行、隶诸体,还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水族文字以及八思巴文、契丹文、西夏文、东巴文等,可以说是集中华民族古今“寿”字印章之大成。2005年,重庆云阳新县的刘志安创作了木刻《千寿图》,在一个大“寿”字里面包含了999个小“寿”字。山东临沂市苍山县的退休教师陈永年创作的《千寿图》2007年被北京奥组委收藏。

万寿图早在清初就已出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圣祖玄烨六十大寿的时候,景德镇官窑制作了青花万寿字大瓶作为祝寿礼品,瓶高76.3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35厘米,外壁用青花料书写有一万个不同字形的“寿”字,这种既无起点也无终点的圆周排列,蕴含了万寿无疆的寓意。

新疆丝路书画院的书法家王保华2000年创作的《龙腾神州》图,用9999个“寿”字在红绸上组成一条长34米、宽20米的巨龙图案。9999个“寿”字寓意中华民族永恒长久,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长34米象征我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宽20米(2000厘米)寓意跨世纪的2000年,龙有56个龙脊(鳍),寓意56个民族构成一个整体,腾飞的巨龙象征龙的传人在新世纪的腾飞。

2000年10月,湖南衡阳市南岳区政府在素有“寿山”之称的衡山大庙后面的驾鹤峰上,设立了一只名为“中华万寿大鼎”的青铜大方鼎。鼎高9.9米,喻九九归一、中华统一及九九高寿之意。鼎重56吨,喻56个民族团结奋进之意。最引人注目的是,鼎的四面铭刻了历代各体书法“寿”字一万个,喻中华万寿。鼎的正面、背面、两侧及底面分别刻有草书、赵朴初行草、欧阳询楷书、何绍基隶书、齐白石篆书大“寿”字各一个,大鼎构壁还有一个直径2米的贴金“寿”字。该鼎以“寿”字最多和重量最大创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监制了名为《中华万寿》的黄金长卷,这是将一万个不同的“寿”字印制在长7米、宽35厘米的纯金纸卷上,供人们收藏利用。该“寿”字黄金长卷绝版发行5000套,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在不少城市发售十分火爆,大部分人购买是想用作给老人祝寿的礼品。这说明用寿图祝寿的传统方式依然为人们喜闻乐见。

在现代社会里,形形的寿图不仅体现了华夏民族对长寿的企盼,而且还用于祝福民族团结、国家昌盛,寿图成了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吉祥图案。正是基于这一观念,创作寿图者你追我赶,竞相出奇。有人追求“寿”字最多,有人追求字体最大,有人追求字体最小,有人追求材质最贵,有人追求花样最新……书写“寿”字的各种纪录被不断创造,又被不断刷新。毫无疑问,寿图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寄托,必将永远伴随着华夏民族前进的步伐。

上一篇:韩国汉语教材中动词谓语句的考察 下一篇:试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