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18 02:15:20

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论文

一、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属于专科层次,通识教育的实施水平还不高,结构还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与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由于背景、层次和文化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认识还不充分。许多高校普遍认为通识教育仅仅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补充。这将直接影响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也必然导致学生忽略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我国通识教育的目标还不够明确。通识教育较多地重视以政治素质为核心的文化素质培养,而不是以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为目标,从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通识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形成合理、有效、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更不利于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例如,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没有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和评价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又如,有些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但结构设置不合理,系统分工不明确,出现功能交叉和职责不清晰的状态。再如,很多高职院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过于重视通识教育的具体教学组织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管理,使学生管理与课程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功能的发挥。

(三)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当前,我国通识教育体系还不完善,通识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该课程所属学科的专业教师教授,这些教师在通识教育过程中投入的精力不够,教学质量不高。此外,通识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修养和素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言传身教,引导和感染学生。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贫乏,水平相对较低,一些教师的学历水平、敬业精神、人格修养和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工作热情还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发展通识教育,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四)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计划来看,当下的通识教育课程普遍具有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存在着“实用化”“技能化”和“拼盘化”的倾向。选修课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类,而这类选修课也只是学生专业课程以外的附加课,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多被看成是次要的、锦上添花的课,理工科院系尤其如此。许多工程专业的学生不知道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等大师,对经典著作也知之甚少。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面向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普遍文化课程极端缺乏,如文学、艺术、哲学、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等。加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及课程质量都没有严格把关,往往被学生当作混学分的课或是当作增加课外兴趣的课。

二、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可知我国通识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各高校的办学模式多模仿欧美国家,专业设置比较宽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人才培养上又全盘学习前苏联,特别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实行,使得各高校没有自主和自治权,统一由国家集中计划、管理,学校也必须按照教育部统一制订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去实施国家统一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对专门人才的着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专业化,虽然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应用型专业人才,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此外,在由国家统一制定规划的教育模式下,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常常被忽视,主体依然是专业型教育。这样便难以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培养出的人才千人一面,规格单一。

(二)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领域不断产生,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各单位为了使高校毕业生能尽快融入工作,为自身带来效益,往往更加关注人才的实效性。因此,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特别是有些院校为了自身的声誉,为了更多的生源,为了学校的就业率等,往往会选择现实的利益。对于学生而言,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部分学生往往将专业教育和专业知识视为进入社会的敲门砖和谋取职业的手段。所以他们在大学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通识课程只是敷衍了事。过分地注重功利主义,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偏离了教育的轨道。由此可见,社会因素也是制约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的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下如何构建、实施通识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

要确立通识教育的目标,首先要对通识教育的理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它不是片面的“通才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文化素质教育”,而是实实在在的对“人”的培育,培养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和生活的价值,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学识更加全面,态度更加理性,这也才是通识教育的本质和精神所在。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改变以往的技能教育,转向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体系全面性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注重学生积极乐观态度的培养和完整人格的塑造,使学生能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型专门人才。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有关通识教育的管理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通识教育理念和计划的贯彻实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就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例如,在学校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通识教育中心,来统一管理实施我国高职院校中的通识教育。其下可设三个部门,分别是通识教育行政办公室、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委员会和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中心。其中,通识教育行政办公室负责整个通识教育的管理、规划和安排,策划和执行通识教育,并进行监督、评价和管理,专门管理通识教育的构建、实施、改进、评价、监督及教师配备和所用经费等。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委员会是通识教育中心的核心部分,负责所有通识课程的安排,以及课程的设计、审核和修订,及时修订和补充通识教育课程。此外,为更好地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加强与各个学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和成长,委员会可从相关院系聘请教师,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层级优化的师资配置。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中心,是专门用来负责及时反馈和发现问题的部门,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评价和管理。评价中心可由学校领导、师生代表及校内外从事通识教育的相关学者专家等组成,负责全校通识教育的审议、推进、评价。通识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是检验通识教育效果实施的重要手段,还是践行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三)加强和完善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操控者,因此,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创建一支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第一,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上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人格为学生做好榜样,用良好的教师品德去熏陶和感化学生。第二,要重视培训和开发教师的能力,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去适应通识教育。

(四)合理构建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具体实施的核心任务。通识教育“广”而“博”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设置要跨学科发展。通识课程不仅要涵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还要内容多元化、来源广泛化,而非局限于任何院系或科目之中。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将所学课程分为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学时应达全部学时的四分之一。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质课等基础课程。选修课也不能像以往一样作为附加课,而是应该加强与各个院系的交流与合作,设置和各院系专业相关的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如数学、中国古典文学鉴赏、美育、外国文化、历史、艺术鉴赏、应用文写作等。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相互渗透,实现两者的不断融合,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此外,在实施途径方面,可以对大一新生进行一年的通识教育学习,第二年再分别进入各专业学院进行专业学习,以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除开设正式课程,还可以通过开设人文素质专题讲座、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社团活动和公益劳动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实施通识教育。进入新世纪,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越来越倾向于专、精,但也因此步入了知识割裂和人片面发展的误区,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要想走出现有的困境,发挥高职院校应有的作用,必然要将通识教育融入高职教育中去,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李晓艳 刘正发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上一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论文 下一篇:地区间生均教育与小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