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境课堂的情境设置

时间:2022-07-17 11:44:29

语文情境课堂的情境设置

情境教学,我们教育人并不陌生。特级教师李吉林历经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创立了“情境课堂”。走进“情境课堂”,这儿洋溢着“美”、荡漾着“情”、贯穿着“思”,孩子们去感受、体验、想象、操作、表达、展示、创造,享受着童年学习的幸福。

多年来,我们老师都在学习和实践着“情境课堂”。近来,笔者有幸参加了灌南县初中课堂教学视导检查,听看了18节课,写下了18节听课手记。在课堂教学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课堂教学的现状让人担忧。听课一个循环下来,老师导学案设计的问题琐碎,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朗读”“情感”“品味”等元素都难以突显,课堂环节之间生硬粗糙,谈不上情境的渲染,更少有知识的生成和智慧的火花。语文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可以说是一门情感性特别强的学科,在当前我县全力推进“高效课堂”的情势下,作为语文老师,应当怎样设置情境,设置什么样的情境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感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对话――人文情境

这是我2008年“江苏省送培到县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上的一节公开课的片断,课题是《蓝蓝的威尼斯》。

师:大家欣赏一组图片(播放音乐《威尼斯之旅》、投影威尼斯的图片)

学生欣赏音乐和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着美妙的旋律,欣赏了一组威尼斯优美的画面,不少同学发出啧啧的赞叹,大家心里肯定有所感,有所想,请大家说一句话,投影:“ 的威尼斯”。

生1:美丽的威尼斯。

生2:奇特的威尼斯。

生3:神秘的威尼斯。

生4:金碧辉煌的威尼斯。

生5: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威尼斯。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真实地感受,正如同学们所说,水城威尼斯的画面非常优美,而作家马信德笔下的《蓝蓝的威尼斯》则更加优美,更加让人回味无穷。(板书:蓝蓝的威尼斯)

请大家齐读一遍。(生齐读)应该读出什么感情?

生:读出赞叹的语气,赞美的感情。

(学生再读一遍)

师:同学们,文章有文眼,题目有题眼,本文的题眼是哪个词?

生:蓝蓝

师:谁能理解“蓝蓝”的含义?

生1:蓝蓝是一种美丽的颜色,色彩。

生2:蓝色代表安静,

师:有依据吗?

生2:医院里护士穿的衣服是蓝色的,给病人一种安静的感觉。

生3:蓝色代表神秘,蓝色的天空和大海给人神秘的感觉。

师:还有吗?有人还认为,蓝色还代表着幸福、和谐、友谊等等。

师: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1)划出作者行踪的词语;(2)威尼斯蓝蓝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这堂课的效果令人满意,学生的表现令人振奋,得到了语文特级教师、金坛华罗庚实验学校副校长张和忠的高度评价。其实所谓“课堂对话――人文情境”,就是能激活课堂、激活主体的对话不只是言语上机械零碎的你来我往,更不是操作式回答,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

二.课堂激情――诗意情境

一堂好课,师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或惊或喜,或悲或泣,或开怀畅笑,或拍案而起,或冥思苦想。课堂教学情与景的契合,营造出课堂的诗意情境。

以景激情。学习《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欣赏富春江美丽的山水纪录片,配上诗意的语言描述,只觉得清风拂面,水声泠泠,竹木萧萧,流水潺潺,物我同化,心境澄明,在此基础上,学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不仅获得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巍巍中山陵》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中山陵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饱享中山陵的雄伟气势,进而产生心灵的震撼。

以声激情。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把学生引入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在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时,上课之前,我播放了一段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图片,配上《辛德勒名单》主题曲,那舒缓、沉重的提琴乐音立刻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这和文章表达的厚重主题是吻合的。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老师的范读配以《二泉映月》,老师的动情朗读和音乐那悲切的音符缓缓地流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营造了诗意的氛围,在音乐中,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在诗意的牵引下,展开联想的翅膀,使我们的语文课就像一个审美场。

三.课堂想象――体验情境

学习的本质是体验。体验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情境。情境可以弥补方法、手段和内容的不足。在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想象、联想的体验情境。欣赏《荷》专题,有条件的可以先带领学生去实地观赏荷花,或组织学生观看《荷》的专题片;写想象作文时,让每个学生自带一个玻璃杯,装上大半杯清水,学生向杯中滴入一滴蓝水或墨水,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蓝水或墨水的变化,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习作让人心情振奋。

学生1:一滴墨水落下去,它迅速下沉,形似一个大蘑菇,接着分裂,像一个一个的小蝌蚪在竞赛,又像一个一个的水母,拖着长长的尾巴,构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图景。

学生2:一滴红水滴入水中,平静的水面泛起了涟漪,一圈一圈向外扩散。起初,红水像个羞答答的小女子,十分胆怯。她仔细打量身边的这位朋友,看到这位晶莹透明的朋友很包容,她总算可以放心了,大大方方地、毫无拘束地在尽情玩耍,时而犹如老练的游泳运动员,身手敏捷,英姿潇洒,在水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曲线;垂下的秀发时而宛似一泓瀑布倾斜而下,足以让人惊艳。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孩子们当一次“残疾人”,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了一条腿,或者吊起一条胳膊,作了几分钟的体验后,再来读读海伦的文章,那种新的感受,岂是坐而论道所能得到的。

四.课堂实践――活动情境

人的发展只能在有意义的实践中才能实现。“活”的内容和“动”的形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活动的本质。或眼动、或嘴动、或手动、或互动,归根到底是心动。

作为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和作品、作者有时隔着很深的沟,作为有经验的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达到时空距离的生活化。《沁园春・雪》是一首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豪情壮志的诗篇。这首诗作于1936年2月,是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之后的第二年。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此诗抒发了一个共产党人、一个革命领袖主宰世界、建功立业,创造前无古人的光辉业绩的豪迈誓言,以气概取胜。因此让同学们以体验式活动展开朗读,第一组读上阙第一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二组读“望”字领起的七句,第三组读上阙的第三层,给人广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对壮丽河山的热爱;……最后一层,全体起立高声朗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把全诗的意境推向高潮。

课前三分钟带领学生欣赏《论语》,每堂课一个人,其他人补充,同学们对这一形式很感兴趣。在一节班会课上,我让大家讨论《论语》里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每人给10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当堂交流。

顾苏婷同学发言:“我的理解是,学习如盖楼房一样,根基务必要打得牢牢实实,否则即使楼上雕栏玉砌,也不一定稳当。学习过程中一味地贪求速度是不行的,有时不但不会有成果,还会适得其反。我们更不能贪图小微小利,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迷惑,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朱亚兰同学:“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其道理很简单,一口吃不成胖子,速度快自然是好事,但质量跟不上就事倍功半了,我们追求的不是又快又好,而是又好又快。小恩小利是不可贪的,贪小利的人成不了一番大事业。古往今来,成大事业者都不耻于去贪图小利,因为他们有远大抱负,胸襟开阔。”

张宇星同学:“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在科学的道路上,纵然需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但在走每一步的同时,要提高效率,正如我国提出的又好又快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质量是最重要的,但速度也是不可或缺的,要把追求速度控制在追求质量之下,永远把质量摆在第一位,那么追求速度也是无可厚非的。常言道,贪小便宜失大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也要分清情况,对于大利与小利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当然要弃小利,而大利已得,顺便将小利化为己有,何乐而不为?最重要的是要审时度势,该取的小利便取,不该取的便及时放手,追求大利,这才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应该做到的。但这句话能够流传至今,其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在学习生活中,对知识的积累是需要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的,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不要被生活中艳丽的花草吸引了注意力,应向着最终的果实进发。”

晓辉同学:“人生在世,不要心存太多欲望,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真谛;心如止水,也就不会存在速度、小利了,空才是道。谢谢给我写信的人,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课文中的一些作品不是一动不动的由专家剖析,也不是由教师一厢情愿的解剖,它们是活生生的,只有让那些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引起长久的震撼。

我想,不管课堂教学怎么改,课堂形式怎么变,课堂中的“情”和“境”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丢的,特别是我们语文老师,更要积极探寻“情境创设”的规律,成为“情境教学”的实践者、受益者。

张志建,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灌南。责任编校:高述新

上一篇:谈初二年级暮省的写作 下一篇:“正能量”一词流行现象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