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财政”培育路

时间:2022-07-17 11:40:50

“烟财政”培育路

分税制前,倾力投入培育支柱财源;分税制后,宏观调控扭转下滑困局;危机之时推动结构调整――云南“烟财政”因时制宜,推动“烟经济”发展不止步。

云南财政是典型的“烟财政”。“九五”时期,“两烟”在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已接近80%。近年来,随着其它支柱产业的蓬勃发展,“两烟”虽降为40%以上,但依然占据云南财政收入的主导地位。培育如此分量的支柱财源,云南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1978―1992:

财政投入培育支柱财源

改革开放后,云南省政府将“发展两烟作为云南第一战略重点”,云南财政作出了不懈努力。

第一,扶持烤烟生产。一方面鼓励农民种烟和提高烟叶质量。合理制定粮烟比价,使种烟收入略高于其它粮、经作物;购买议价化肥、农药、地膜、营养袋等种烟所需物资转平价供应农户,价格差初期由财政承担;对县乡政府和村集体组织完成种植和优质烟交售任务等给予奖励。另一方面改善基础设施。1988年全省推广玉溪“水浇地工程”经验,对半山区和缺水烟地解决引水灌溉设施,每年建设30万亩水浇地。

第二,扶持卷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上世纪80年代初期,省财政除积极争取财政部给予云南卷烟技改专项资金2000万元和调整结构安排烟草技改贷款外,主要采用上缴财政利润包干,企业留利部分用于还贷;允许企业用技改后新增利润或退还多交的所得税还贷;每年在国家批准的指标内退还企业己缴纳的所得税或产品税,专项用于还贷等办法。

第三,实行外汇补助。烟厂技术改造过程中需要大量外汇引进先进或关键设备,生产过程中需进口大量辅料,除烟草企业出口所创外汇,省分到的50%部分全部留给烟草企业外,省里还调剂增加一部分。该期间共补助外汇7.5亿美元。

第四,给予无息或低息借款增加烟叶储备时间。生产名优烟的烟叶,要有两年左右的自然发酵和醇化期,质量才能有保证。为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除在银行贷款上尽力给予保证外,财政也给予部分无息或低息借款进行支持。

第五,增加粮食价格差补贴(又称“以烟补粮”)。由于省内粮食不能自给,扩大烤烟生产使粮烟争地矛盾突出,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使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每年需从省外以议价购进10亿公斤粮食转平价销售。此项价差补贴每年财政多增加支出约2亿元。

分税制后:

宏观调控冲破下滑困局

实行分税制以后,“两烟”提供的上划中央增消两税占全省的64.8%,“两烟”提供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26.7%,云南“烟财政”收入比例下滑。同时,国家两烟“双控”以及各地对云烟市场的封锁也影响了“烟经济”的发展,云南烟草行业的效益连续5年下滑。应对新形势,单纯的补给升级为结构调整与市场服务,“烟财政”更加积极高效。

首先,支持调整烤烟生产结构。贯彻中央“双控”的方针,云南着力调整种植结构,烤烟种植向最适宜区集中。从1998年至2000年由省财政安排7亿元资金,省烟草公司安排7亿元资金统筹下达补助各地。1998年至1999年,省政府决定建立《云南省烤烟储备制度》,并由省财政和省烟草公司各承担50%的储备资金利息,省财政共安排储备资金贴息1.3亿元,解决了烟叶收储企业烟叶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问题。

其次,支持企业调整卷烟生产结构。1996年国家减少云南省卷烟生产计划指标,云南则对分配到的生产指标进行宏观调控。集中一部分生产指标,增加给单箱税利较高的企业或品牌。调出指标的地区由此减少财政收入,省财政则给予补偿。

同时,促进烟草企业重组整合。云南烟草企业的整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九变四”、“四变三”、“三变二”等三次较大规模重组。企业重组一定程度是一种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云南财政则一直在充当协调、均衡的角色。面对重组,云南省财政厅及时制定了《云南省烟草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后有关税收利益分配问题的指导意见》,在照顾既得利益和调动烟叶种植积极性中寻找平衡。

此外,改善生产经营环境、净化“两烟”市场。每年财政预算中,云南省级财政在分别安排烟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00万元和优质烟示范推广资金1650万元的同时,省财政和各级财政也都安排一定的“两烟”打假打私工作经费,加大对涉烟网络案件的打击力度,从而更好地维护两烟生产经营秩序。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当前,云南对“烟财政”的未来依旧信心满满。

(云南烟草科研院副院长程永照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社保基金投资地方债 下一篇:我参与的参与式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