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撞父母的孩子

时间:2022-07-17 11:13:15

顶撞父母的孩子

〔摘要〕对一例因青春期亲子冲突而来访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后,通过认知领悟使来访者能够接纳自己的某些看似特别实则正常的青春期心理感受,通过角色扮演和空椅子练习改善亲子关系,并通过亲子盟约使亲子双方明确、调整各自的心理界限,收到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亲子冲突;高中生;认知领悟技术;空椅子技术;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43-03

一、案例简介

小邓是我校高二重点班的一名男生,小伙子长得高高大大,白白净净,看起来帅气又安静,如果不是他妈妈的诉说,我怎么也无法将“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事件与坐在咨询室内安静又乖巧的他相联系。

邓妈妈说,小邓上高中之前一直很乖,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老师,都很礼貌温和。自己曾经担心步入青春期的小邓会像邻居、同事家的孩子一样叛逆、冲动、不听管教,但小邓并没有出现这样的行为问题。当她认为自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小邓却因为一件小事跟家人发生了激烈冲突,和父母争吵之后便摔门出去。父母原本以为小邓会像从前一样天黑就回家,但是这次小邓却不打招呼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位同学家。不声不响地在同学家待了两天之后,小邓若无其事地来到学校准备继续学业,不曾想却被班主任和校长因为私自逃学旷课约谈,邓妈妈再三保证,班主任和校长才同意邓同学继续回校读书,但条件是要去咨询室和心理老师面谈,邓同学这才来到咨询室。

二、案例问题分析

小邓跟在妈妈身后,一言不发地来到咨询室。我微笑着问他们母子:“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我会尽力。”

小邓冷着脸看了妈妈一眼,没好气地说:“还是你跟老师说吧!”

然后邓妈妈开始话不停歇:说小邓每天不能按时起床,在卫生间洗漱时间太长,跟爸妈说话口气不好,自己窝在卧室总关门,跟弟弟玩耍发脾气等等,各种琐碎小事不一而论。在妈妈不停诉说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小邓是一副毫不在意、不以为然的样子,他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玩弄手指,我问他:“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他说:“话都让她说完了,我还要说什么?说了有什么用?”听他这么说,我隐约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打住了滔滔不绝的邓妈妈,告诉她我想跟小邓单独谈谈。

因为之前担任过小邓所在班级的心理课老师,他对我似乎没那么多的戒心。简单聊天之后,我问他:“妈妈说的那些都是事实吗?”

他不吭声,点点头。

“既然是事实为什么会那么委屈生气?”

听到这句话,小邓坐不住了:“老师,你不知道,我妈事事管时时问,连我理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吃多少饭都要过问,跟同学通过电话要过问,跟同学出去玩要过问,就连我换衣服写作业关门都要盘问半天,我在她跟前一点隐私都没有,一点自由一c自信都没有……”

“那么你的这些感受有没有给妈妈讲过呢?”

“说了又不改反而说我事情多,再说我爸爸工作忙,家里的事都是妈妈操持,我不想惹她伤心生气。”

跟他聊了很多,也都是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作为心理辅导老师,我逐步理清了他们母子之间冲突的原因所在。

步入高二后半学期的小邓,学习强度和任务量加大,这种变化总需要时间来逐步习惯、适应,如果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学习上应对不力,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波动。与此同时,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成人感增强的心理发展特点,势必会对家长已有的教养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而家长并未及时察觉,从而造成了独处、尊重、同龄社交等心理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虽然小邓已经尽力克制自己,但尽力克制只是将自己的一些合理而必然的心理需要暂时压抑,并不意味着这些需要消失了、不存在了。需要与满足不对等的现状持续存在,才是造成亲子冲突的根本原因[1]。至于小邓“摔门而出”,到底因何而起其实并不重要,只是一个偶发事件,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便是一种必然。因此,邓妈妈眼里的乖,只是小邓在忍耐在克制,只是表象,小邓的爆发,才是亲子相处的必然。虽然这种强烈冲突的形式会让亲子双方都觉得难以接受,但却是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

三、辅导方案与实施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观察小邓在咨询室的表现,让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坏脾气的孩子”。当邓妈妈走出咨询室,我告诉了他我的心理感受,他先是一愣,然后便不好意思地笑笑,接着便竹筒倒豆子一样将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又说了一遍,当然,他是站在他的角度来说明的。他一口气说了那么多,跟之前蔫蔫的一声不吭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看着滔滔不绝的小邓,我忽然意识到,他是有多久没有这么痛快地表达过自己了?即便是他说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也并没有急于纠正他,我只是耐心地倾听,让他有话要说、有话能说出来,这既是沟通的开始,又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前提。

2.运用认知领悟技术,接纳自己的需要和情绪

我曾经在小邓所在的班级担任一学年的心理课老师,跟孩子们比较熟,所以小邓跟我聊天很放松,而我也能因此了解到了他内心深处许多的真实想法。当他讲到让他“暴怒摔门而出”的那件小事时,我特意看了看他的表情――他的表情很凝重,似乎也觉得自己不应该,但是眼神中却有一种小小的狡黠和得意,跟妈妈说起时那种震惊而又不知所措的表情完全不同,于是我问他:“你摔门而出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先前还滔滔不绝的小邓,忽然沉默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才说:“其实,我也知道我做得不对,但是在那一瞬间甚至是跟爸妈大吵之后,我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愤怒和自责,压抑和爆发,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说不出的只是被压抑的愤怒爆发之后的轻松。

在利用同理技术表达了对小邓行为和心理感受的理解之后,我觉得有必要使小邓先觉察并接纳自己在青春期产生的某些特定的心理需要,尤其是要接纳自己愤怒、不满、厌恶等负性情绪,即便这类情绪是在与父母相处时产生的,也是正常情绪。因此我决定首先利用认知领悟技术,让他了解自己的情绪并接纳自己处于青春期而产生的某些特定需要,而不急于将情绪和需要作出“应不应该”的事先判断。

我问他:“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愤怒?”

他列举了生活中很多让他愤怒的事情,理发师剪的发型不满意,做题出错率太高,想一个人待会儿弟弟却总是闹腾着跟他玩,自己正换衣服妈妈进来很尴尬等等,总之事情很多。

我笑着说:“果然让我们难以忍受的,不是大麻烦而是小困扰。”

他则追加了一句“小困扰短时间内还不能消除”。笑过之后,继续谈话。我提醒他注意梳理情绪之间的关系,他也领悟得很快――“独处是人的正常需要,而愤怒源于自己的某些愿望不能满足”,当愤怒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及时宣泄、疏通的话,势必会像不断充气的气球一样走向炸裂,最终伤人伤己。

3.角色扮演,深度体会父母之心

前两次的咨询谈话之后,小邓对自己当下的负性情绪释然了很多,但是要他跟爸爸妈妈坦露心声,他还是觉得没信心。他撇撇嘴说:“弟弟那么小,我妈哪有工夫听我说话?她只会挑剔我,从来不管我心里想什么。”

“妈妈要是不关心你的话就不会因为你离家而着急,更不会时刻提醒你上学的各种事宜了。”我试图让他站在妈妈的立场上重新梳理自己的情绪和认知,但是他的抵触情绪很明显,认识上的偏见在短时间内似乎无法纠正,他坚持认为,妈妈关心他,也只是关心他的成绩罢了,从不关心他的内心感受,更别提什么“尊重”他了。小邓固执地坚持自己对父母特别是对母亲的偏见,此时单纯利用“合理情绪”与“认知领悟”技术,并不能收到预期良好的咨询效果,因此我决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领悟。

当我提出跟他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时,他很高兴,并且提出自己要扮演“妈妈”,我没有拒绝他的请求。不出预料,在最初的扮演中,他将妈妈身上的种种特点表现得非常夸张。可是慢慢地真正融入角色中,他才发现自己的有些想法和做法显得“非常幼稚、不近情理”,特别是在第三次、第四次角色扮演之后,他的神色凝重了很多,他说“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个游戏,但是游戏也是现实的缩影,我接受自己的情绪,但是对爸妈的态度有些反应过激……”

4.运用空椅子技术,练习亲子沟通

见他在角色扮演中有新的感悟,我问他,“你肯定有许多话想对妈妈说吧?”

他点头称是,但是让他亲自对妈妈说说,他却面露难色,说:“我那天跟妈妈起了那么严重的冲突,还对妈妈发那么大的火,这才过了几天就低头道歉,我太没面子了吧?况且,我妈妈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原谅我还另说呢,不去!”于是我建议他进行空椅子练习。所谓空椅子练习,就是把一张椅子想象成自己将要谈话的那个人,然后尝试交谈。

起初,小邓觉得这个做法很可笑,总也进不了状态,后来我灵机一动,让他自己当“导演”,自己写剧本,然后把空椅子练习的过程当作台词练习,小邓这才逐渐有所改变。

5.c家长面对面,坦诚沟通,亲子盟约,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在指导小邓做空椅子练习的同时,我找到邓妈妈,真诚地告诉他小邓在心理辅导后的表现和进步,邓妈妈表示,只要儿子真正有所转变,她愿意改变自己所有不合理不合适的做法。我建议他们母子重新坐在一起,认真地听听对方的真实想法,坦诚沟通才能消除误会,重建亲子关系。他们母子都爽快地答应了。

小邓不好意思地向妈妈道歉之后坦率地告知妈妈,希望妈妈能尊重他,不要总是打断他总是打扰他,尤其是要给自己独立独处的时间;而妈妈则仔细倾听并认真书写做记录,同时也对小邓的行为习惯、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遇到有分歧的地方,小邓和妈妈也能互相理解互相妥协,找出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在最后一次的咨询中,小邓把自己和妈妈协商的“条约”打印出来,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妈妈也签名之后,他们决定把这张条约就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以此作为约束双方言行的依据。

四、辅导结果

经过连续几次不间断的咨询,邓妈妈惊喜地发现小邓待人处事“成熟多了也开朗多了,有什么想法或需要都愿意同爸妈交流”,而他的班主任老师则告诉我,小邓再没有出现过随意迟到或是逃课的情况,学习状态和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小邓自己则说,心里不憋屈的感觉简直太爽了。听到这些反馈,我也很为他高兴。

五、辅导反思

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青春期的例外,希望孩子在青春期依然能够与自己亲密无间,能随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动向,可是孩子却像刺猬一样越接近越暴躁、越亲近越失控,最终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疏离、甚至冲突不断。实际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恰恰是青少年自我成长的外在表现,意味着他们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系统,不再依附于周围的成人世界,即便是自己的父母。许多父母会因为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过激行为而头疼不已,事实是,家长们有时看似“无微不至”的关爱,超出了该有的人际界限,这才是造成亲子冲突的关键所在。

在本案例中,小邓反复提到 “有时自己正在换衣服,爸爸或者妈妈不敲门就直接进来”,“自己接打电话时妈妈会借故走进卧室不离开”等细节,这些生活琐事之所以成为小邓的困扰,说明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尊”和“他尊”的心理需要日渐明显,隐私意识在逐步增加,如果此时,家长仍以“关爱”的名义事事打听、事事过问,势必会成为亲子矛盾的引爆点。亲子关系本来就是互相制衡的过程[2],在青春期,孩子的力量加强了,家长的力量势必要削弱一部分才能保持原样。因此,家长朋友们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不妨“冷淡”一些,保持些许距离,给他们相应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反而会促进亲子关系的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樊雪春.领悟 改变 成长[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1(3): 54-55.

[2]韦志中, 余晓洁 ,周治琼.水中有个月亮――运用积极心理技术修复原生家庭母子关系[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 (6): 54-55.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民勤一中,武威,733300)

上一篇:企业包装自动化生产线的研究 下一篇:微波合成Pt―M/C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比较